《女人当国:慈禧太后的一生也不容易》
第27节

作者: 金满楼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于奕譞的表现,慈禧是非常满意的。作为补偿,慈禧很快将奕譞的醇亲王爵赏为世袭罔替,并给予今后碰到“皇帝升殿和皇帝万寿”的时候可不用随班行礼(因为按儒家学说,即使儿子是皇上,父亲也是不应该给儿子行礼的)。
  事实上,在老六奕訢和老七奕譞两个小叔子中间,慈禧明显要偏向奕譞,因为奕譞不仅仅是自己的妹夫,而且他不像奕訢那样有主见和咄咄逼人。当年掰倒肃顺八大臣时,奕譞还亲自带兵捉拿了首犯肃顺,对慈禧可谓是忠心耿耿,大可放心。
  慈禧的决定很快遭到了言官御史们的反对,因为他们认为醇亲王奕譞参与政事不但在礼仪上多有不便,而且会引起“太上皇”的隐忧。对此,慈禧不以为然,她并不担心奕譞作为军机领班会造成什么隐患,因为她相信自己具备操控朝政的能力,也深知奕譞对她一贯是效忠尽力,服从有加。
  可惜的是,忠心未必能干,没主见也往往意味着没能力,这总是相对应的。相比而言,奕譞的能力和城府远不如六哥奕訢,加上他总担心别人会说自己以“太上皇”的名义干政,生怕慈禧对他起疑心,遇事也总是畏畏缩缩,不敢当头。更让人担忧的是,此人的政见和行为方式与奕訢大都不合,这显然会给朝政转变的缝合带来麻烦。
  对于奕譞的能力,慈禧岂有不知。不过,任何专制者选人的标准首先是忠心,能死心塌地为自己服务,那就是他们最为看重的。在慈安太后死后、奕訢被扫地出门后,失去了制衡力量的慈禧也就开始有点由着她的性子来执政了。可惜的是,慈禧毕竟是个文化程度有限、见识相对浅陋且又缺乏战略眼光的深宫女主,由此清廷的政局也开始步入一个平庸而缺乏朝气的局面,这和奕訢当政的时候显然差了一大截。

  从新的军机处人员明显可以看出这点,比如名义上的军机领班礼亲王世铎,他是一个才见平庸的老贵族,乃清初入关后后世袭罔替铁帽子王之一。世铎是礼亲王代善的九世孙,道光三十年(1850年)承袭礼亲王,并在同治年间被授内大臣、宗人府右宗正、宗令等职。世铎为人平和,平日里和颜悦色,从没有和人红过脸,但这个老好人最大的毛病便是遇事毫无主见,只知道一味敷衍,唯顶头上司眼色行事。譬如,在醇亲王奕譞被任命为统领军机后,老先生虽然贵为首席军机,却凡事均前往奕譞处讨主意,即使风尘仆仆,亦不为苦---说白了,就是不愿意承担责任罢了。世铎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官场上很多,不但不会出什么事,而且仕途上还官运亨通,这世铎就做官一直做到清朝灭亡。可惜的是,他肯定不是什么有作为的好官。

  另一位满人军机额勒和布是满洲镶蓝旗人,咸丰二年(1852)的进士,后来做过军事将领,在东北镇压过马贼,还在新疆当过乌里雅苏台将军。在一度病休后,清廷重新任命他做理藩院尚书、户部尚书和内务府大臣等职务。总体而言,在官员们揽权纳贿的晚清,额勒和布的操守廉洁但才具一般,而且他本人一向木讷寡言,不善于与人交往。

  和额勒和布经历相似的军机大臣张之万,他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状元,而且和张之洞一样,同是河北南皮人。张之万曾历任修撰、河南学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兼署工部等职,他还在同治初年参与编写了《治平宝鉴》(慈禧的政治启蒙书),得到了慈禧的重视。和曾国藩一样,张之万在太平军起义的时候以文人典兵,在河南巡抚的任上督师镇压捻军,并做过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后来又做过浙闽总督,光绪八年(1882年)的时候,张之万调任兵部尚书,这次他入值军机处,还兼署吏部尚书。

  至于另一个军机大臣孙毓汶,他在46岁的时候才科举中式,虽说是个探花(咸丰六年,1856年),但人生经历不是很顺利,由此也养成了善于察言观色的性格。孙毓汶在太平军时期曾回原籍举办团练,以抗捐被劾而革职遣戍,直到同治元年(1862年)才靠输饷复官。受此挫折后,孙毓汶更是锐气全无,凡事只管一味寻思上头的意思,后来他想方设法结交了宫中第一太监李莲英,由此成为慈禧的宠臣。当时人对孙毓汶的评价不高,不过众人都承认他拍马屁的功夫确是一流。

  实事求是的说,奕譞的这套新班子,无论是在威望、见识、能力乃至人品上,还是在国际事务和国内政情的了解,都比奕訢那届军机班子相差甚远。唯一的亮色,是户部尚书、人称 “救时宰相”的阎敬铭。阎敬铭和孙毓汶一样,也在科举和仕途上走得不顺,但多年的挫折和历练反使得他更为的清廉耿介。
  野史《春冰室野乘》中说,阎敬铭长得身材短小,相貌古怪,二目一高一低,一副未老先衰的模样,阎敬铭为此没少吃亏。有一次升迁考核中,阎敬铭本大有希望,但被考核的官员刚一列好队,负责考核的某亲王就被阎敬铭的怪模样吸引住,他看了看,觉得此人长相不雅,不适合升官,便高声道:“阎敬铭先起去”,把阎敬铭给气得半死。不过,阎敬铭虽然长得“气貌不扬”,但却“心雄万夫”,他为官数十年,严正无私,诸多恶势力都对他畏惧有加,人称“活阎王”。

  阎敬铭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理财。1882年阎敬铭上任户部尚书的时候,户部官员素质低下,账目混乱,一些贪官往往利用职权中饱私囊,危害很大。阎敬铭上任后,决心革除积弊,力行改革。他上任的第一天,就亲自看帐,并找来各管事的官员问帐,结果发现无论是领办、会办还是总办,居然都不知部库的存银几何、出纳几何和盈亏怎样,有的人甚至连算账、看帐都不会。

  户部掌管朝廷的财政命脉,但因为管理无方,竟然成为官员贪污的利薮,阎敬铭调查了实际情况后,上奏朝廷说:“满员多不懂筹算,事权多半由胥吏掌握,这些胥吏平日弄虚作假,贪得无厌,要想从根本上厘清度支账目,凡南北档房及三库等处,非参用汉员不可。”由于当时清廷财政困难,库款亏空,于是同意了阎敬铭的整顿要求。在阎敬铭的主持下,户部采用了新的度支记账制度,随后又裁退了部分蛀虫官员和胥吏,并重新选用了一些有才干的汉人官员,从而扭转了清政府的财政困窘状况。

  阎敬铭经手的国库银子数额巨大,数不胜数,但他本人却是一个出奇的俭朴之官。1877年,山西省遭遇灾荒,出现了大量的饥民,清廷虽然屡派官员前去赈济,但饥情并没有得到缓解,于是派阎敬铭前去视察赈务。阎敬铭到山西后,穿一身粗糙的“褡裢布”做的官服上班,要是见到属下也都穿着绸缎的,定要被他责骂,甚至要罚捐饷济灾。阎敬铭升堂办公的时候,属员们经常听到后面的机声轧轧---原来,阎敬铭的夫人就在大堂之后纺绩,他家冬天的衣物絮袍,都出自其夫人之手。在阎敬铭的主持下,山西的灾情才稍微缓解。

  《清稗类钞》里有个趣闻,说阎敬铭家中饭食极其粗陋,有一次他请某新上任的学政来家里吃饭,桌上摆的都是些干烧饼和蔬菜,一点肉食也没有。阎敬铭还像往常一样吃得津津有味,而学政大人则目瞪口呆,根本无法下筷。阎敬铭一边嚼着烧饼,一边还不断劝学政多吃,学政没办法,只得勉强吃了半碗米饭,随后赶紧匆匆告退。回去后,学政对别人大吐苦水:“阎大人这哪里是在请客,简直就是祭鬼啊!”

  阎敬铭的小气很快便和慈禧的铺张浪费发生了冲突。在光绪亲政的前几年,慈禧太后想将颐和园重新整修一下,以便自己撤帘归政后能够住在里面颐养天年,但由于重修工程规模浩大、费用惊人,身为户部尚书的阎敬铭推三阻四,不肯拨银子,这也就引发了后面的北洋舰队军费之争。
  35、瞒天过海,北洋舰队与颐和园齐步前进
  要说起北洋舰队的事,这还得从太平军末期由英国人搞起的阿斯本舰队说起。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惨重失败,慈禧认识到旧有的海防和传统水师在现代海战中不堪一击,而要凭借本国造船能力来打造一支和列强舰队抗衡的海军力量的话,这在短期内又难以实现。
  正因为如此,以“购买替代自主建造”的思维在当时的洋务派中大行其道。他们认为,要迅速改变中国海防力量薄弱的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从列强那里购买一批现代军舰,以最快的速度打造一支中国海军,拒敌于国门之外。
  对于这样简捷的海军之路,慈禧也颇为心动。同治元年(1862年),慈禧从极为有限的经费中拨出专款八十万两,随后委托第一任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从英国买回八艘炮舰,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海军。
  但是,这八艘炮舰在第二年开回天津后,令慈禧和曾国藩等人始料不及的是,将这八艘军舰带回中国的英国人阿思本竟然坚决主张由他继续担任舰队司令,而且他从英国招募回的六百洋水兵也要继续任用。如此一来,清廷觉得这简直是一支洋人的舰队,不但难以操控,反可能构成心腹之患,于是最后干脆就决定遣散那些雇佣兵、并将八艘炮舰委托给李泰国拍卖了事。就这样,在损失了近40万两银子后,大清的第一支海军也就此夭折。

  真正触动清廷决心搞海军的,是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船民被杀后悍然出兵台湾,而且这小小的日本居然也向欧洲购买了一艘铁甲舰。日本拥有铁甲舰的事情对清廷的刺激很大,在洋务派的鼓噪下,大清的海军建设也就提上了日程,后来总理衙门决定每年将海关收入中的百分之四十(约400万两白银)用以拨款打造帝国的海军,这也就是后来的北洋舰队、南洋舰队和福建(闽粤)水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