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看西游》
第25节

作者: 天马行空1003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时候是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有时候为了树立权威,更多时候为了掩饰真相,无论是神仙,还是凡人,有时候都喜欢把自己的事情搞得神神秘秘的。象猴哥这么光明磊落的好男儿,也不能免俗。猴哥在西梁女国离青牛精金兜洞不远的地方,就来过这么一招。他取金箍棒,幌了一幌,将那平地下周围画了一道圈子,请唐僧坐在中间,着八戒、沙僧侍立左右,把马与行李都放在近身,对唐僧合掌道:“老孙画的这圈,强似那铜墙铁壁,凭他什么虎豹狼虫,妖魔鬼怪,俱莫敢近。但只不许你们走出圈外,只在中间稳坐,保你无虞;但若出了圈儿,定遭毒手。千万千万!至嘱至嘱!”这明显是故弄玄虚。金箍棒明明只是一件普通的兵器,什么时候变成了神奇药笔?如果金箍棒真的有这样的功能,猴哥和红孩儿,牛魔王这些妖精打杀的时候,只要趁妖精们不注意,偷偷地在妖精得洞府周围画一道圈子,就可以把妖精困死,猴哥也就不用吃这么多苦了。当然,我并不认为猴哥是为了替自己树立权威,从而把唐僧等几个当猴耍。猴哥上山打老虎,下海擒蛟龙,把天宫弄得鸡犬不宁,这光辉事迹很多妖精都知道的。猴哥就要利用小妖精们对他的畏惧心理,对小妖精知情权进行褫夺,希望发展到对他用金箍棒画的圈子也畏惧,经过"事件变成了历史,历史变成了传奇,传奇变成了神话......"的炒作,也许有一天小妖精们真的看到他画的圈子也不敢进。

  如来、观音他们喜欢用两种方法把自己搞得神神秘秘的,一是慧眼一看就什么东西都看得明明白白,二是掐指一算就知道谁谁的下落。如来的慧眼好像作用很大,看到了在他掌上翻斤斗的孙悟空,看清楚了六耳猕猴的真面目,还知道青牛精的底细,晓得自己的娘舅大鹏怪为非作歹。但是想想也不对劲,猴哥当初从八卦炉里逃跑出来,玉皇大帝派游奕灵官同翊圣真君请如来帮忙镇压,如来却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还问游奕灵官和翊圣真君来干什么?这时候,他的慧眼到哪里去了?观音有一次掐指一算,就知道她家里的金鱼下凡到通天河,为难唐僧师徒。这个也说不过去,如果神仙真的有这样的功能的,为什么有好几次唐僧被妖精抓走了,猴哥只能满山遍野地瞎找,而不是掐指一算算出唐僧到哪里去了呢?因为神仙们喜欢简单事情复杂化,把什么东西都弄得神神秘秘的,所以我们这些西游记的考证人员,就要有一双金睛火眼,看到多如牛毛的人证事证物证,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出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事实真相来。如来所谓的慧眼,其实靠的就是三样东西:望远镜、摄像头、知识和推理。有了高倍望远镜,离灵山几万里的地方他都能看清楚。当然,如来还不敢狂妄到在天宫也装摄像头,所以猴哥造反的事情他确实不知道。猴哥在西梁女国境内被太上老君的司机青牛精刁难,如来本来不是十分清楚的,一问青牛精的武功手段兵器,结合他对天上各门各派的了解,就知道这是太上老君的人了。掐指一算更加简单了,其实观音在金鱼精身上装有电子标签,这是GPS全球定位的。观音一查数据库,就知道他在哪里了。不过唐僧如果下落不明就真的是下落不明,就算观音也不敢在他身上安装电子标签啊。提着灯笼看皮影戏,觉得很神奇,如果戳穿那层纸,发现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神仙最喜欢炒作的,莫过于一些高级神仙吹嘘自己“前知五百年,后知三百载”。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可以主观控制的事情,根本上就不可能准确地进行预测。象猴哥造反不造反,是猴哥说了算,玉皇大帝封猴哥为齐天大圣的时候,没有算到猴哥会造反的吧?二郎神和猴哥用性命相博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他和猴哥会成为朋友的吧?

  如果确确实实被他们进行了准确的预测,十有八九不是巧合,而是背后又不那么光明正大、甚至是见不得人的阴谋。泾河龙王就是被别人做了圈子,让他往里面钻的。结果死于非命,为了掩饰真相,阎王还胡说泾河龙王一出生,生死簿上就写着他会死于私改圣旨的。
  猴哥等去西天取经,虽然如莱、观音都预计到各路妖精会粉墨登场,但是,却没预计到会有哪些妖精,没有想到暴风雨会来得这么猛烈。起码,观音就因为六耳猕猴手忙脚乱,最后到如来那里问题才得到解决。
  那么,在猴哥等还没有出发的时候,如来,观音等人有没有对一些妖精早有防范,从而无声无息地做了准备工作的呢?当然有。
  话说猴哥等人历尽千艰万苦,走了一般路程,终于到达火焰山。为了向昔日结拜兄弟牛魔王的老婆罗刹女借芭蕉扇灭火,猴哥一言不合,就和罗刹女拔刀相向。罗刹女毕竟是女流之辈,不是猴哥对手,打了三五个回合,败下阵来。但是罗刹女的芭蕉扇是一件秘密武器,她取出芭蕉扇,幌一幌,一扇阴风,把行者扇得无影无形,莫想收留得住。猴哥飘了一夜,直至天明,方才落在一座山上,仔细观看,认得这里住了吉灵菩萨。当年猴哥和黄凤怪交手,就在这里请到他降服了黄凤怪。猴哥对吉灵菩萨进行礼节性拜访,吉灵菩萨说的一番话:我当年受如来教旨,赐我一粒定风丹,一柄飞龙杖。飞龙杖已降了风魔,这定风丹尚未曾见用,如今送了大圣,管教那厮扇你不动,你却要了扇子,扇息火,却不就立此功也?这就有玄机,何以罗刹女一扇把猴哥扇到的的地方,就有一个菩萨?这个菩萨,怎么知道他那粒从如来那里拿过来的定凤丹是罗刹女的克星?可见现实之奇,有时甚于演义。

  后来的事情就不必多说了,反正猴哥再次和罗刹女交手,把罗刹女打得大气也不敢出。结果,借给了猴哥一把假扇。猴哥灭火不成,又去求牛魔王,导致昔日的结拜兄弟,今天反目成仇,大动干戈。
  西天路上的扫黑行动(中)
  不过猴哥找牛魔王之前有个细节倒值得探讨。火焰山的土地头上顶着一个铜盆,盆内有些蒸饼糕糜,黄粮米饭,给唐僧送饭来了,还给猴哥出谋划策,寻找牛魔王的麻烦。本来,众多的土地、山神都很支持取经工作的。当初有不少山神、土地得到猴哥取经的消息,都革命豪情万丈,积极性相当高。猴哥过河的时候,水神化装成艄公免费渡他们几个过河。唐僧的龙马没有马鞍和马鞭,山神和土地还凑钱给他买了一套马鞍和马鞭。山神和土地的行为可以理解,唐僧同志是内定的提拔对象,这个地球人都知道。你发财,我沾光,你吃肉,我喝汤,尽量对他们师徒几个配合,说不定能给自己带来一点好处,起码也可以和未来的领导混个面熟,可以说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但是,山神、土地很快就发现,猴哥这家伙真的不是好东西,对他们这些小萝卜头只会呼来喝去,甚至动不动就说要打他们二十孤拐,大伙很快就明白,这次选拔秀不会有他们的任何功劳,弄不好,还会连命都赔上,所以慢慢就心灰意冷了。所以,如果不是猴哥主动找他们,他们根本不会露面。这次他们这么积极,就有点不对劲。

  说起来,唐僧师徒和牛魔王这一仗,其实很不应该打。当年老牛和猴哥是结拜兄弟,虽然已经有几百年不来往了,但怎么说都是兄弟一场。猪八戒和沙和尚落难的时候,牛魔王也是相识。如果没有意外发生,牛魔王遇见他们几个,起码也要拉进洞府里,喝几杯茶,聚聚家常,说不定还有盘缠相送。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实在是人生三大快事,借用一下芭蕉扇,当然是小事一件。但是,后来却搞到连罗刹女害怕了,想把芭蕉扇借给猴哥,牛魔王还不答应,说事极小而恨极大,确确实实和老牛干起来了,当年沙褒兄弟,今日反目成仇,究其中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猴哥处理不当。

  当年猴哥在花果山上有了自己的事业,结交了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等六个,凑成革命七兄弟。后来猴哥不甘心在天上做弼马温,回到花果山举起了义旗,号称齐天大圣。天庭派托塔李天王和哪吒父子带领十万天兵来镇压,被猴哥一顿乱棒打的打败。当时情况很乐观,牛魔王等也纷纷举起义旗,号称平天大圣什么的,革命形势不是小好,也不是中好,而是大好。就算有三五个二郎神齐心协力,也休想扫荡花果山。但是后来猴哥官运亨通,真的被封为齐天大圣,革命阵营就开始分化,和昔日的弟兄好像就没什么来往了。不久猴哥又兼任蟠桃园的园长,只顾自己吃香的喝辣的,逢年过节,也不给当年的兄弟送去几个蟠桃。应了一句俗话:孙猴子上了天,就忘记自己是从哪块石头里蹦出来的。那时候,猴哥春风得意,自然不知道友情和义气的可贵。但是,花无常开,月无常圆。不久,猴哥犯了现行犯革命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百年。在五行山服刑的五百年的日日夜夜里,猴哥终于知道什么是寂寞。所以一见到观音,他就发牢骚说: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为什么没有一个相知来探望他,其实,应该反思的是猴哥自己。说起来,和猴哥交往的人也不算少,当初一起读书的同学,后来在花果山认识的六兄弟,就算上天后,还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在天庭认识的同僚可能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也不敢到五行山来看望他。但是,牛魔王等几个人本来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家伙,一铁一齐同过窗,二铁一齐抓过枪,三铁一齐嫖过娼,四铁一齐分过赃,牛魔王是和猴哥一齐抓枪造反的二铁,如果想探望猴哥,是谁也拦不了的。牛魔王等人不去探望他,原因只可能是他们觉得猴个这家伙也很不够朋友,犯不着为他出头。

  我们不知道猴哥被二郎神镇压后,作为革命七兄弟之一的牛魔王是怎么逃亡,又怎么认识罗刹女,成家立室,生儿育女。但我想,天庭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表面上高的轰轰烈烈,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牛魔王所谓的逃跑,实际上只是不再打出“平天大圣”的反革命旗帜了,并没有累累如丧家之犬,急急如奔亡之人,为了活命而流落江湖。他们在火焰山居住,并不是什么秘密,连附近的土地对他夫妇、儿子、二奶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不过,虽然明知牛魔王有案底的犯罪分子,抓到他天庭会给高额奖金,也没有哪个神仙敢做捕捉他归案。别人武功既高,人情又大,谁想打他的注意,实在是活得不耐烦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