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武松并没有一定要打这只老虎的理由,他也没有打虎的打算。
这个问题实际上李贽早就看出来了。
他在本回的回末总评上,说:"人以武松打虎到底有些怯在,不如李逵勇猛也。此村学究见识,如何读得《水浒传》?不知此正施、罗二公传神处。李是为母报仇,不顾性命者;武乃出于一时,不得不如此耳。俗人何足言此,俗人何足言此!"
李贽的意思就是,李逵连杀四虎,毫无胆怯退避之意,乃是因为这四只虎吃了他的母亲,也就是说,他是为母报仇,不得不打虎。
而武松却是一时仓卒,路遇猛虎,无可退却,不得不硬着头皮打。而在此之前,他并没有打虎的打算。
武松在柴进庄上,得知自己并没打死人,于是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店招上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武松进去,软磨硬泡,强买强要,前后共吃了十五碗(应该是十八碗,金本改得对。)手提梢棒便走。酒家赶出来告诉他,前面景阳冈上,最近出现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
第24节:打虎逞英雄(2)
听说有虎,而且是害了很多人性命的老虎,武松是否像鲁智深听说镇关西欺负金翠莲一样,马上要为民除害,去打死这只老虎呢?
没有。
武松听了,并不相信,他笑道:"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你休说这般鸟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你看,他一意孤行要独自过景阳冈,是他不相信有老虎。
当然,他也说了,即使有虎,他也不怕,但那是吹牛。
武松的一大特点,就是好吹牛,好显摆,好炫耀,好逞能。
等到他一意孤行,走上景阳冈,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在庙门上见到贴着一张印信榜文,上面所写,和酒家所说一致时,武松知道真的有虎时,他是怎样的反应呢?
如果他想打老虎,无论是为民除害,还是仅仅为了显示自己的神威,他都要抖擞精神,斗志昂扬才对。
可是,他的第一反应是:
欲待发步再回酒店里来。
可见,他不想打。
为什么不想打呢?
我们刚刚说过,他是一个特别爱炫耀,好逞能的人,打死一只老虎,可以让他炫耀一辈子,事实上,他后来就是时时拿自己的打虎炫耀于人的。
那么,为什么他此时不想打呢?
不敢打
原因是,他不敢打。
虽然他对酒家的一番好意,两次吹牛说,真有大虫,他也不怕,其实,他是怕的。
为什么说他怕呢?有根据吗?
有。
当酒家第一次告诉他虎情时,他说:"你休说这般鸟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当酒家怕他不信,要他进屋看官司榜文时,他拒绝了,还说:"你鸟做声!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
当武松来到了冈子下,见一大树,刮去了皮,一片白,上面写着有虎的警告。武松看了,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我却怕甚么鸟!"
你看,三次他都说不怕。但是,这三次说不怕,是有原因的。
第一,是他根本不相信有虎。
第二,前两次,他在酒家前,不愿意露怯,他好面子。他是把自己当成英雄的人,既然当自己是英雄,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怕。
第三,第三次,看到树皮上的字,他半信半疑,自言自语,很明显有自己给自己打气的味道。
如果大家不信,我们看第四次。
当他走上景阳冈,在山神庙门上见到印信榜文,知道真的有虎时,他是怎么反应的呢?
第一反应是:转身再回酒店。
第二反应是:"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面子比性命重要。
第25节:打虎逞英雄(3)
第三反应是: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你看,想回去,却碍于面子不能回,于是只好自我安慰,硬着头皮往前走。这时他的自言自语,很明显的是自己给自己打气壮胆。
还有第五次。
武松硬着头皮,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金圣叹在这句下面批曰:"骇人之景。"又批曰:"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而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听听这口气,又是自我安慰,又是自我欺骗,又是自我壮胆。
走夜路的人,往往吹口哨,不是不怕,恰恰是因为怕。
所以,《水浒》作者在武松打虎之前,连写五次武松的"不怕",实际上,就是要写出他的"怕"。
这样写,是否降低了武松的高大形象呢?
不会。恰恰相反,是让我们觉得武松的形象更可信。更符合人性。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既然武松不想打虎,不敢打虎,也不是不得不打虎,那为什么他要打虎呢?
答案是: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是的,当他在景阳冈上面对突然跳出来的吊睛白额大虫,他确实没有退路了。老虎堵住了他的退路。要从此处走,先过我这关。
但是,在此之前,他本来有很多的退路。
那些退路又是被什么堵住的呢?
自负与傲慢
换句话说,武松是如何走到这无路可退的地步的?
答案一:他太自负。
首先,他是一个极度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的人。
我们知道,一个人要鼓励自己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最好的办法就是欣赏自己,肯定自己。
但是,一个人要让自己做傻事,蠢事,闯祸,最好的办法也是欣赏自己,肯定自己。
但是,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武松要干蠢事,要做傻事。当然,也不是说他此时做的不是蠢事和傻事。为什么我说得这么拗口呢?
因为,这个世界上,什么是蠢事,什么是傻事,还真难说。
一件聪明的事,如果有始无终,最后就变成了傻事。
相反,一件傻事,如果你坚持做下去,最后竟然让你做成了,那就变成了好事,大事,甚至,变成了大事业。
我们还是来看看武松的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
武松第一次对酒家说,"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第二次对酒家说,"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
都是"不怕",第二次还把"我"变成了"老爷"。
这是典型的自我提升,我不是一般人,我是老爷。
我是老爷我怕谁?
第三次在景阳冈下,见到树皮上的警示,自言自语说"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我却怕甚么鸟!"
第26节:打虎逞英雄(4)
你看,把自己放在"那等客人"也就是一般人的对面,极力显示自己高人一等。自己不是那等人,也就是自己不是凡人。
那等客人怕,我却怕甚鸟!
因为这么自我期许,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高自大,所以,他一路走来,绝不回头。
其次,自负的另一面,就是不信他人。
不信别人的话,不听别人的劝。
当酒家第一次告诉他虎情时,他说人家说的是鸟话。
当酒家怕他不信,要他进屋看官司榜文时,他呵斥他"鸟做声!"
真话,好话,关心的话,都变成了"鸟话"。
当他看到大树皮上的警示时,他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
无端猜疑别人的用心,把好心当成了驴肝肺。
但这还不是全部答案。
答案二:太傲慢。
我们看看他和酒家的一番对话,就能感觉出,酒家句句真诚,实在;而武松一直是居高临下,总是自居高人一等的位置。
鲁智深在五台山下的铁匠铺里,他会真诚邀请小铁匠一起喝酒。
林冲在朱贵的酒店里,在不知道这个酒店底细的情况下,他也会邀请小伙计喝酒。
林冲甚至有李小二这样的下层人朋友。
鲁智深和金翠莲父女这样的下层人也能坐在一起慢慢饮酒。
这样的事,在武松身上,不会发生。
武松由于天生的英雄气质与英雄素质,使得他总是和普通人有着距离,他总是一种俯视众生的姿态。
在武松走近那只老虎之前,武松受到三次警告:酒家的劝说,大树上的警示,山神庙墙上的官司通告。
但是,生性傲慢骄傲的武松,把这一切都一挥而去。带着一条哨棒,一颗骄傲的心,他上路了,并且义无反顾。
太自信和太傲慢,使得他一步一步走上景阳冈,走近那只伤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的老虎。
那么,当武松在山神庙前终于确定确实有虎的时候,不想打虎也不敢打虎的武松,为什么不退回来呢?
面子问题
他太要面子了。
一个自信和骄傲的人,往往也是最要面子的人。
这一点其实我们上面已经提到过,当他走上景阳冈,在山神庙门上见到印信榜文,知道端的有虎时,他的第二反应是:"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为什么难以转去?
因为怕别人耻笑。
被别人耻笑,比老虎还可怕。
套用孔子的一句话"苛政猛于虎",在武松看来,是--耻笑猛于虎。
被人耻笑,为什么这么可怕呢?
因为,好汉是不能被人耻笑的。被人耻笑了,就做不得好汉了。
第27节:打虎逞英雄(5)
面子比性命重要。
我们知道,西方中世纪的贵族,圆桌骑士,也是把名誉看得高过生命的。
看来,无论是西方中世纪的骑士,还是中国中世纪的好汉,都有一种可爱可贵的品性--好面子。
是的,好面子是可爱的,好面子是可贵的。
好面子源于一种骄傲的个性。骄傲的个性,相比较卑贱的个性,是高贵的,可贵的,珍贵的。
至少,好面子的人,不会太下流。
好面子,就是有耻。
有耻,是中国文化对人的基本要求。
孔子讲,一个得到很好治理的国家,一个有着精神文明的国家,其人民一定是 "有耻且格。"(2.3)--有羞耻心且行为举止体面。
我们可以说得直白一些:好面子,就是要脸。
要脸好不好,我们可以反过来看--不要脸好不好?
不要脸不好,所以,要脸好。
要脸为什么好,我们来看武松。
他因为要脸,就不好意思退回去。
因为没有退回去,就碰上了老虎。就打死了老虎,就成就了他一世的英名。
可见,好面子,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往往逼着自己做一些有难度的事。
做成了,自然就有了成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