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06-13 23:12:30
其实,在赵匡胤刚登上帝位几天之后,就罢免了李重进的军职,得到消息的李重进即刻请求进京觐见,按说,这是地方节度使表示臣服的意思,但是宋太祖却高兴不起来,反而愁容不展,命令翰林学士李昉刻意推辞。
初登天下,有人来归顺是好事啊,赵匡胤这什么意思?
其中的奥妙,恐怕只有李重进可以体味。他看要求觐见被拒,慌了神,愈加觉得不安,直觉上认为这次在劫难逃,就开始着手准备叛乱。等李筠那边起兵后,本想联络一下,却被翟守珣坏了事。
现在赵匡胤腾出了手,于是下令将李重进从扬州调到平卢去,同时赐给他一块“免死铁券”。让一个节度使离开自己的地盘,特别是在这个君臣猜忌的敏感时刻,意图很明显,调虎离山,然后再“今晚打老虎!”
憨厚的“黑大王”李重进接到铁券,一时头脑发热,决定进京面谢圣上,被他手下死死拦住,幕僚们集合起来开会,分析局势之后,觉得没有别的路子可走了,于是扣留宋使,造反算了!
和李筠一样,李重进也想寻找一个合作伙伴,北汉太遥远了,而且刘均目前估计还没有从失败中恢复过来,那就就近寻找,南唐!
当时南唐掌权的,是中主李璟,此人性格如何,从一件小事就能看出来。他曾经半开玩笑,问过手下的著名词人冯延巳,说“‘吹皱一池春水’,管你什么事?”因为这一句是冯的得意之笔,他这么问,大约是怀着嫉妒吧,如鲁迅所说,那简直是一定的!
冯延巳反应倒是不慢,回答说,还是不如陛下您那一句“小楼吹彻玉笙寒”来的高妙!李璟就觉得很是受用。冯延巳你只会写实主义,老夫我还会通感,我儿子更厉害,“一江春水向东流”直压李杜,他满足了。
日期:2009-06-13 23:13:33
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一个皇帝,应该说性格上和赵匡胤之流的纠纠武夫是判若云泥,所以他接到李重进的求援信,想起李筠的惨败,大概也回忆起在周世宗时代,被这个“黑大王”打得屁滚尿流的仓皇岁月。
李璟就很客气、很理性回复说,此时不宜造反,最佳时机你已经错过,现在赵匡胤风头正劲,算了吧。别说是你,就算韩信、白起这种狠角色来了,也绝无成功可能。
悲愤的李重进一咬牙,决定干个体户,为什么说他悲愤?其实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分析,李重进确实有理由悲愤,当初进京表忠心都活活被拒,还要我怎么样,赵匡胤,是你逼的我!
赵匡胤得知李重进正式挂牌营业,立刻派“义社十兄弟”的石守信和王审琦出兵讨伐,还有一个李处耘也跟着,这几个人都是直接参与“陈桥兵变”的铁杆,相反,原来侍卫、殿前司的高级将领,基本没有参与。
这个布局一出现,我们就看出了赵匡胤的真实意图,他对李重进其实是心存忌惮,由怕而生恨!
以太祖的雄才大略,李重进自然无法相提并论,但是请不要忽略“资历”这东西,李重进在禁军中担任高级将领多年,和里面的将领熟悉得一塌糊涂,他当高级将领时,赵匡胤还是普通一兵。
赵匡胤担心的是,万一派一个他的旧日亲信去,阵前倒戈就太不划算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要一口回绝李重进进京觐见,也是畏惧他心怀叵测,在禁军中煽动事变。
难道太祖不能在李重进入城之后,埋伏一些亲兵一举将其拿下砍掉?问得好!您觉得太祖是不是这样的人?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答案就有了。
日期:2009-06-17 22:20:21
最初刚入主皇宫,看到宫嫔抱着一个小孩,赵匡胤就问这是谁的,回答说是周世宗的小儿子,赵匡胤问赵普怎么办?赵普面不改色说:“去之!”意思就是干掉,斩草除根。
身边跟着的潘美却默默不语,赵匡胤问起来,潘美才说:“如果我说杀掉,是有负世宗,如果说不杀,陛下又会怀疑我。”
赵匡胤点头说,继人之位,杀人之子,这种事我干不出来啊。当即又立下誓约,柴氏子孙即便犯了罪,也不许加刑处理,哪怕他们谋反,也只能在监狱里赐死自尽,绝不可在闹事斩杀,也不许株连亲属。
后来这个誓约更加具体化,被刻成碑文,放置在太庙寝殿的夹室内,每当新天子即位,就由一个不识字的内侍陪同,跪下来默默念诵。
这个誓约是国家级的机密,除了历任皇帝再也无人知晓,直到后来靖康之变,金人打开宫殿,方才发现这一闪烁人性光辉的秘密。除了保全柴氏子孙,誓约还有其他两条,后面再讲。
所以说将李重进诱拐到京城干掉,绝对不是赵匡胤的风格,赵匡胤什么风格?开宝元年(968年),皇宫修缮完毕,太祖坐在寝殿,命令将殿门全部打开,因为所有的门都在一条轴线上,所以一眼可以看出门外。
日期:2009-06-17 22:21:30
太祖见此情景,跟众大臣说:“这就像我的心,没有曲邪,人人都可以看到!”大有老革命家“撩开心肺给人看”的意思。实事求是讲,太祖没有过分吹牛,他生逢乱世,却具有完善成熟的人格,实属罕见。
问起赵普对此次南征讨伐李重进的意见,赵普说,李重进所凭借只有一条淮河,再加上一座孤城,他没有三国诸葛诞对士兵的恩信,却只有袁绍的蛮横,而且外无救援内乏粮草,快打慢打都可以。不过兵贵神速,快一点好。
那就快一点!
十月下旬,赵匡胤再次御驾亲征(还是不放心李重进的禁军老部下们),百官六军乘舟东去,一时间势不可挡,很快在十一月就攻下扬州,李重进和李筠的下场差不多,全家投火而死。
临死前,手下的人要杀掉那个上次来送铁券的陈思诲,李重进这一次倒很理智,大概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说我们都要死了,杀他有什么用。
扬州城破之后,事情就有点狠了,李重进的哥哥李重兴,弟弟解州刺史李重赞,他的儿子延福,以及数百名党羽全部格杀勿论。等人杀得差不多了,赵匡胤才下诏:李重进的家属和部下赦免死罪,逃亡的也允许自首。
这是一道刻意迟来的命令,没办法,再仁慈的政治家,也必须有他残酷的一面。
古人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李重进恰恰印证了这句话,倘若他是一个软弱无能之辈,没有那么多的战功,完全有可能像那些后来“杯酒释兵权”的将领一样,过几年舒服的日子。
在《宋史》里,犯上作乱的二李和韩通并列为“周三臣”,韩通不用说是条汉子,绝对对得起柴荣在天之灵,但是李筠和李重进两人,却并非真心要讨回公道,否则当初得知陈桥兵变,就该立刻起事,何必犹犹豫豫,最终错失良机?
赵匡胤心明如镜,所以他对韩通一直是心存愧疚,后来,在开宝寺看到韩通与其子的画像,即刻令人抹去。
江山暂时算是坐稳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