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我大汉的土地,一粟都不容失去》
第51节

作者: 郭卫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可是他不知道,拓跋思恭已经被擢升为夏绥银节度使了,要是知道,他肯定不会那么果断出击。
  不过,现在他不知道,他以张审坐镇胜州,以张敬达为先锋,出兵银州,打算一口气拿下银绥二州,彻底占领河套以东。
  大军驻扎在银州地界,军帐之中,陪着高肃坐着的却不是张敬达,而是另外一个人,这是一个和尚,人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死于917年三月,生年不详。)
  “大师,你匆匆而来有什么事情吗?”高肃皱着眉头,自从几年前无意中救了这个和尚,这和尚就会隔三差五来烦他,说是什么因果未了,不过看在高肃的眼中,这货就是来蹭饭的。
  一见高肃询问,布袋和尚立刻宝相庄严,竖手高呼道:“施主,贫僧与施主因果未了,这次到此,就是看看有什么地方能够帮助施主的,顺便了结一下我们之间的因果。”
  高肃轻蔑地瞥了他一眼,没好气地道:“以前你总说我做马匪,早晚横死,说怕我死了没了报恩的对象,这才经常来看我的;现在好了,我做将军了,你又来,却说希望能够帮助我,可是和尚又不能杀人,你难道要帮我打仗吗?”

  “出家人慈悲为怀,打打杀杀之事,贫僧不敢妄为。”和尚一脸端庄,但说出的话,就是废话,既然你帮不上忙,还来干什么。
  高肃似乎早知对方会如此应对,倒也见怪不怪,他突然想到了什么,立刻不怀好意地看向布袋和尚,认真地问道:“大师确实是发自肺腑地想要报答高某?”
  布袋和尚被他看得头皮一麻,似乎感觉到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了,不过他既然话已出口,自然不好更改,硬着头皮道:“出家人不打诳语,贫僧自然是要帮助施主,了解因果。”
  高肃的大手猛地拍在几案上,长身而起,大声叫道:“好,大师既然发自真心的想要帮助高某,高某正好有一桩心事需要大师援手。”
  布袋和尚一看高肃认真的表情,心里却在骂娘,大和尚我不过就是来蹭点油水,你用得着真有事情吗,不过还是硬撑着道:“施主请说。”
  高肃闻言,不客气道:“我现在身为朔州偏将,俗话说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我家使君南下勤王,对阵的可是赫赫有名的冲天将军黄巢,我担心使君有失,而自己又走不开,大师您身手高绝,不妨替高某走一趟,若是使君真的有意外,还请大师顺便襄助一、二。”
  朱璃驻军渭水北岸,时刻注意着拓跋思恭、李孝昌的动向。
  其实朱温早就发现了东桥的状况,只是发现朱璃并没有挥军直入,攻向长安,想想也就明白了对方担心什么,因此他只是在渭水东桥,和渭水中桥之间,设立一些障碍、驻扎一些人手、以防止朱璃偷袭,便专心地对付起李孝昌来。

  拓跋思恭、李孝昌当然也得到了朱璃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渭水东桥的消息,可是二人却没有相邀对方前去帮忙,毕竟开始的时候,二人仗着兵多将广,硬是将人家给摘了出去,现在自然也不好意思向朱璃请援喽。
  关键是他们两个,一个是鄜延节度使,一个是新鲜出炉的夏绥银节度使,若是两个节度使的战绩还比不过一个小小的刺史,那么他们的人可就丢大了。
  自七月中旬开始,宥州军和鄜延军就接连不断地向桥南发起无数次的冲锋,可毫无意外地全被朱温给打了回去。
  大战连场,一直持续道八月中旬,李孝昌、拓跋思恭再也承受不了这样的损失,只好停下进攻,转而想要继续联络更多的节度使前来相助。
  可是战争不是你说停就停、说打就打的,李孝昌、拓跋思恭两支大军,士气低迷,还妄图停战,这可能吗。
  八月下旬,朱温、孟楷率领麾下人马趁夜突袭,一下子就击溃了拓跋思恭、李孝昌的大营,等朱璃得到消息想要救援时,李孝昌、拓跋思恭早就跑得没影了。
  无奈之下,朱璃只好向东北方向撤退,大军在周德威的指挥下进退有序,丝毫没有给朱温、孟楷可乘之机,平安脱离朱温的追击。
  大军退到渭南,正好遇到大胜尚让,前来支援的郑畋,于是就驻扎了下来,静候朱温、孟楷的追兵。
  第二天邠宁节度使王重盈也赶来勤王,不知怎么找到了这里,三方就合兵一处,立下防线。
  过了好几天,收拢残军后,又变得生龙活虎般的李孝昌、拓跋思恭,也赶到渭南,众人商议之下,打算就在渭南和朱温、孟楷决战。
  对于渭水之畔的战况,两个节度使大败而归,一个刺史却兵不血刃的收降了敌军的消息不胫而走,让联军中的李孝昌、拓跋思恭十分尴尬。
  就连身在成都的僖宗听到这个消息,也十分惊诧,皇帝喜欢能打胜仗的人,即便是权宦田令孜也非常开心,毕竟太监的权利来自于皇帝,若唐朝覆灭,李家天下固然消亡,可作为在唐廷呼风唤雨的权宦,他们也同样跟着倒霉。
  很快成都颁发一道诏令送到联军中,这次敕封郑畋行营兵马都统,而朱璃为行营河东节度使,一同代掌联军,进攻朱温、孟楷。
  临时大营之中,气氛有些诡异,诡异的氛围是由身份上的变化而引起的,上次平叛沙陀时,郑畋是凤翔节度使,李孝昌是鄜延刺史、王重盈为邠宁刺史、朱璃那个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云骑都尉。
  平定沙陀后,李孝昌成了鄜延节度使,王重盈成了邠宁节度使,唯一不变的是郑畋,朱璃不过成为一名下州刺史,在他们这些大佬眼中,确实微不足道。
  可现在不同了,不说郑畋,只说朱璃,他现在却变成了河东节度使,还带有行营两个字,节掌三军,地位上的变化令这些大佬内心不舒服。
  以前高高在上的各位大佬,现在却不得不坐下来,听一个小年轻的指派,气氛不怪异才有鬼呢,就连拓跋思恭,这位借着勤王旗号新近冒出来的夏绥银节度使,神色也是十分难看,毕竟他的声势最大,几乎带出了党项大半精锐,结果还是一败涂地。
  而李孝昌呢,他心中有鬼,兵分三路的主意,可就是他向拓跋思恭建议的,他就是看朱璃兵少,刻意想看朱璃笑话,结果别人的笑话没看成,自己倒是成了笑话。
  郑畋率先打破这种让人尴尬的气氛,开口道:“朱温、孟楷大军在前,诸位若有破敌良策,不妨说出来,大家探讨一下,看看是否可行。”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吭声,倒是拓跋思恭拱手道:“郑总管,我军新败,辎重粮草全部落入草军手中,我看还是先解决辎重粮草问题吧,儿郎们吃不饱,也没法为国尽忠。”(唐朝:一般称呼节度使为总管、都督等。)
  “不错,还是先解决辎重粮草问题吧。”李孝昌附和道,他的辎重粮草也丢了。
  郑畋闻言,平静道:“两位不必担心,我攻破尚让倒是缴获了大批辎重,等下分出一些给二位。”
  拓跋思恭、李孝昌闻言,相互对视了一眼,连忙拱手向郑畋道谢:“多谢总管相助。”

  “多谢总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