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价值,有时是无价的》
第3节

作者: 三尺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方不让管,另一方不愿管,在校办工厂的经营问题上,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关云天跟戚校长难得地达成了一致。
  关云天了解到,城关中心小学校办工厂,成立于八十年代中期,从事普通印刷业务,主要为本校和城关镇各乡村小学印刷作业本,也兼顾印刷一些宣传材料,到了九十年代初,还对外承揽一些广告书籍的印刷。
  近两年,由于电脑打字和复印技术的日益普及,大街上出现了多家从事打字复印业务的个体店铺,对城关中心小学校办工厂的业务形成了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校办工厂的业务量锐减,全厂十五六名职工,不仅几年未涨工资,据说目前拖欠工资已达半年,个别家有困难的职工甚至找戚校长要工资。
  校办工厂的职工,要么是教师家属,要么是社会招聘的临时工,除了厂长,其他人都不是教师编制,他们的工资不是政府拨款,而要靠企业经营产生的利润,企业没有利润,戚校长上哪儿找钱给他们发工资?为此,也让老戚头疼不已。
  面对这种状况的校办工厂,关云天答应去那里当厂长,岂不是睁着眼睛往火坑里跳吗?去校办工厂吃那份苦,还不如稍微用点精力在工作上,在学校的任何一个岗位也比在校办工厂当厂长轻松得多。关云天当然是聪明人,他不可能看见前面的火坑还往里跳。戚校长提到让他去校办工厂,一开始关云天并没有动心,听到老戚满口答应给予校办工厂经营自主权,他的决心就下定了。
  说来也巧,关云天对做生意和搞经营并不陌生。

  因为老家在偏远农村,父亲常年体弱多病,关云天又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在他念书这些年,家里全靠母亲一人支撑,不用说,家里的经济状况相当拮据。
  记得当年高考结束,在家等待成绩那段时间,关云天跟村里的大人们学会了赶集,他们步行近二十公里,从外乡的集市买来一些生活用品,到本乡的集市上出售,由于本钱少,开始也没有经验,起初并未挣到多少钱。
  但关云天在这方面多少有点天赋,不出一个星期,他就看清了这种倒买倒卖中的门道,没用三个星期,他在倒弄买卖方面的精明程度,就不亚于村里那些做了多年的老手。
  高考成绩出来以后,填完志愿,关云天意识到上大学虽然那时不用交学费,但连同差旅和各种日用杂费,对他那样的贫困家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他决定利用假期自筹一部分。
  关云天是个有心人,前段时间他在集市上就注意到一个情况,他发现村里用来盖屋顶的那种苇席,在本乡集市上不仅便宜,还不好卖,因为当地就有丰富的芦苇资源,那些家里准备盖房子的人家,秋天去荒地里随便割,只要有了芦苇,编织苇席连农村的老人们都会干,所以当地没有多少人花钱购买这种东西。

  但是,在二十公里外的另一个乡镇的集市上,苇席却卖的很好,因为那里没有芦苇资源。关云天还特意打听了苇席在两个集市的价格,他觉得倒卖这种东西不仅有利可图,而且容易销售。
  在家等待录取通知书的那段日子,正是伏天,一年之中最热的季节,临晨四点多天刚亮,关云天拉着板车就往邻乡镇的集市出发了,车上装着头天在当地集市上购买的六张苇席。
  去的路上由于拉着二三百斤的重车,不到四十里路程,要走将近六小时,上午十一点左右到达那边的集市,用不了两个小时就能把六张苇席卖出去。因为中午天气太热,苇席卖完了也不能马上往家走,关云天随便吃点东西,找个阴凉的地方,躺在板车上睡一觉,一般要到下午三点多才往回走。回程轻车熟路,四个小时多一点就能到家。这样一趟下来,大约可以挣到十块钱。
  平均三天一趟,在不到四十天的时间内,关云天跑了十二趟,挣了一百一十多块钱,除去吃喝,最终剩下八十块钱,这助了他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一臂之力,也为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
  在以后的寒暑假,关云天也做过这种生意,直到大四那年,据说有人专门用拖拉机大量贩运苇席,这个生意小打小闹已经无利可图了,再加上大学最后一年要准备毕业论文,寒暑假没有时间勤工俭学,关云天才停止了他的“生意”。
  校办工厂一旦拥有自主经营权,就相当于一块小天地,在这一亩三分地上,关云天自己说了算,他愿意来校办工厂操心受累,看中的也许主要就是这一点。
  关云天接手校办工厂后,他通过调研,弄清了印刷业务萎缩的原因,他觉得随着现代打字复印技术的普及,印刷这一行绝对不能再干了,于是,他做出的第一个决定,便是转产。
  看着城市和工厂企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红砖,关云天决定利用城关镇的优质黏土资源,以城关中心小学校办工厂的名义,建一座红砖厂。
  想法不错,可是资金呢?没有资金,再好的想法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通过多方咨询,关云天得知建一座砖厂需要大约十万元。
  资金问题让关云天刚接手校办工厂就陷入困境,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校办工厂的会计提醒他可以找银行贷款,让学校担保。
  “这也可以?”关云天惊喜地问。
  “哪个做企业的离得开银行的资金?”
  会计的提醒让关云天脑洞大开,对呀,做企业的有谁能离开银行的支持?虽然自主经营,但校办工厂毕竟还是城关中心小学的企业,学校有义务提供帮助。
  现实中好多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企业离不开银行的资金支持,这道理谁都懂,可是眼下,关云天连离他们最近的金融机构,也就是城关镇信用社的门朝哪个方向开都不知道,他怎么寻求银行的资金支持?

  经打听,关云天知道城关信用社主任姓常,他本想登门拜访,又觉得素不相识,贸然造访,显得唐突,不仅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还有可能事与愿违。关云天考虑再三,他认为最好能找个人引荐一下。
  关云天到城关镇才接近两年,除了跟学校的老师们有交往,他的圈子里一个社会上的朋友也没有,想结识城关信用社这位常主任都成了大难题,要从信用社获得贷款,无异于天方夜谭!
  校办工厂的会计是个四十多岁的大姐,她忠厚实在,跟外界接触比较多,对金融方面的事稍微了解一点,见关云天愁眉苦脸的样子,她估计这位新任厂长被资金难住了,便进一步提醒道:“关厂长,如果以企业的名义不好贷款,信用社还允许以个人名义申请贷款,尤其你们老师属于公职人员,编个理由就可以提出申请,不需要啥关系,个人贷款最高额度好像是五万。”
  “是吗?还有这个政策?”
  “我的印象中,信用社确实有这个政策,因为我认识的熟人中,就有人以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贷过款。对于你们这样的公职人员,贷款条件可能还比较宽松。”
  关云天经过详细打听,确认了财务科那位大姐的说法。但个人贷款的最高额度只有五万,离建砖厂需要的十万资金还差一半呢!他把朋友圈那些人过滤了一遍,最后决定请林楠老师帮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