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那些事儿》
第15节

作者: LCCSuperX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于是,嬴政屈尊亲自前往王翦的老家频阳,亲自请王翦出山帮助他一统天下。
  在嬴政的询问之下,王翦只提了一个要求,必须给他60万大军,他才会再次披挂上阵,讨伐楚国。
  没有更好的选择了,秦王政答应了王翦的请求,王翦马上带兵出征,攻打楚国,去为那些客死他乡的秦人报仇雪恨。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23年),王翦与项燕的世纪大战就这样开始了。虽然王翦、项燕真可谓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照常理来说应该是一场很精彩的战斗,但实际上战争的过程却出奇的无聊。

  对于双方来说,简单的讲,这场战争的诀窍就是一个字,耗。看谁的耐性好,忍受的住寂寞。还有,看谁能够耗得过谁!
  因为楚军刚刚获得一场大胜,粉碎了秦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士气旺盛,斗志昂扬,正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王翦觉得,如果此时秦军贸然出兵,没有多少胜算。
  而在楚军方面,由于楚国国力远不如秦国,兵力有限,根本输不起,所以必须等待时机,一击致命,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于是乎,接着双方都闭关不出,好几个月都在修筑城池,士兵们过着没有杀戮的悠闲时光。
  但这一切都是假象!在两座对峙的城池内,两个人的内心暗潮汹涌,他们就像武林高手对决一样,都在等待着对方出现差错,来完成那致命一击。

  终于,项燕出现了错误,而王翦抓住了机会。
  说实话,这件事的责任不在项燕,而在楚王。楚王只看到了当前平静的局势,却没有看到这平静局势下的奥秘。他并没有看清楚项燕的谋略,他的眼中只有一个惧怕秦将王翦,贪生怕死的懦夫项燕。
  最终,负刍聪明反被聪明误,几度派人催促项燕赶快出兵,项燕无奈只能带兵进攻秦的地界,结果秦人拒不出战,楚军既没有打下半寸土地,项燕无奈引军东去。
  王翦立刻下令全军出动,突袭楚军。楚军仓促应战,又被涡河所阻,双方交手,楚军被秦军所破,向东逃亡,秦国乘胜攻占了楚国大片土地。
  项燕战败,王翦追至蕲南,在那里,项燕自知楚国气数已尽,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于是便在乱军之中,挥剑自刎了。
  项燕死后,楚国再无大将,王翦一路势如破竹,直捣楚国寿春,负刍被俘,楚国被灭。
  楚国虽国都被破,国君被俘,但楚国居然也并没有就此马上灭亡,而是又与秦人顽抗了好一阵子,最后才被秦国彻底消灭。

  这可能得益于楚国的体制。
  楚国地处南方,楚文化风格独特,既有华夏民族的博大精深,又包含楚国本地的豪放不羁。这样独特的文化背景也造就了楚国独特的政治体制,虽然与秦国相同同样是君主制,但楚国主要实行的是分封制,而秦国则主要以中央集权为主。
  可以说,这两种制度各有利弊,在战国时期,秦国能够迅速崛起,政策推行立竿见影就应归功于中央集权,而楚国的改革始终没有做到上行下效,完全彻底的推行可能就是因为楚国的封地过多,权利过于分散,井水不犯河水,各管各的,直至被强秦所灭。
  但在秦灭楚之战的过程中,正因为楚国的分封制度,才让楚都寿春被破,楚王被俘后,楚国没有被一锅端,楚国人仍旧展开了大大小小较为有力的反击,让秦军头疼不已。
  而在秦二世之时,刘邦能够先项羽一步攻入咸阳一举亡秦,也是因为中央集权,权利集中于君主与丞相的手中,一旦中央政府被消灭,那么整个国家也会随之土崩瓦解。
  真可谓,成也集权,败也集权。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一句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有关这句话的出处众说纷纭。
  在某些野史里是这样记载的:
  在当年的秦灭楚之战之中,项燕受到王翦追击,悲愤之中,项燕喊出了那句充满自己对于秦人仇恨的诅咒: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又过了整整16年,在北方的巨鹿,项燕的后人项羽坑杀20万秦国大军,秦朝名存实亡。

  这句诅咒最终应验了。
  还有一种说法更为可靠,据《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这句千古名言是楚南公说的。
  后世普遍认为楚南公是楚国某个隐士,在楚国灭亡前夕便说出了这一句石破天惊的预言。
  也有很多史学家认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舆论时势的产物,目的是为了项羽造势。
  所谓的三户极有可能指的是楚国氏族昭、屈、景三氏,此三大氏族是楚国的国家支柱;三户还有可能暗指楚人的宗庙所在地,三户城。
  总之,不管怎样,楚人最后的确灭亡了昔日不可一视的大秦。
  当然,秦王嬴政现在不可能预料到他所建立的大秦朝最终的结局,在扫平六国后,他现在所要做的是安抚六国臣民,造福百姓,改革弊端,书同文车同轨,为大秦创立万世不倒的基业,为天下苍生开创又一个盛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