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刻间兴亡过手----郑国霸业兴衰录》
第21节作者:
子非嘉澍 日期:2020-02-29 00:05:22
29
为了与郑国建立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周平王在东迁之后,就任命郑武公为东周朝廷的卿士,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同时,由于担心郑国不断做大而尾大不掉,周平王也展开了试图遏制郑国的行动。公元前744年,周平王限制郑国的行动终于有了初步的成效,这一年,郑武公死了。
敌人的死去,一定是自己的重大利好消息,当时周平王也一定是这么想的。
作为一个奋发有为的君主,甚至可以说是枭雄,郑武公的死肯定是郑国的损失,也极有可能遏制或者中断郑国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但是,这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郑武公的继承人的才干不如郑武公的话。
这一年,17岁的姬寤生终于赢得了嫡庶之争的胜利,继位为郑国国君,史称郑庄公。
如果说郑武公死讯传来,十七岁的郑庄公继位,周平王终于觉得能够舒一口气的话,那他可能不久就要后悔了。因为这个郑庄公比他老爸郑武公还要彪悍,堪称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风云人物。
而此时已经升级成为太后的武姜显然依然没有死心,尽管他对公子寤生继位心中有一万个不服气,但是暂时也很难将其扳倒。叔段的年龄实在太小了,即使发动政变将其推上国君的位置,他也根本无法控制局面。于是武姜退而求其次,她找到已经是郑庄公的大儿子,要为自己爱的小儿子跑官要官。
“儿啊,你现在已经是郑国的国君了,你弟弟叔段还没有封地呢,要不然你把制地封给你弟弟吧,这可是你亲弟弟啊。”
武姜所说的制地,就是虎牢关,是郑国境内最为险要的兵家要地。如果控制了制地,就等于是扼住了郑国的咽喉。一旦将来事态有变,叔段可以率军封锁虎牢关,不能推翻郑庄公,也能将郑国一分为二。郑庄公当然明白这个要求的凶险之处,他断然拒绝。
“制这个地方太过险要,一旦发生战事是首当其冲的兵锋所指之处,当年虢国的君主就是因为这个丧命的。弟弟还小,各方面的经验还不足,我这个当哥哥的实在是不愿让弟弟去冒这个风险。只要不是制地,其他的地方谨从母后大人懿旨。”
“也好,那就把京城封给叔段吧。”
武姜等的就是这句话,她原本也没打算郑庄公会答应把制地给叔段,也就就坡下驴,京城这个地方虽然战略位置比不上制地,但是如果能够占据京城,也够郑庄公喝一壶的。武姜虽然是一个昏聩的母亲,但是在这次跑官要官的谈判中,她的谈判技巧相当的老辣。先提出一个对方明显不会答应的过分的要求,然后用亲情和情绪进行极限施压,对方表示明显的反对之后,抛出一个略显缓和的方案。对方感受到这种情绪的压迫之后,就会更加倾向于第二方案,从而最终达成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已经被逼到了墙角,他已经无法再拒绝武姜了。他自己把话说得太满,只要不是制地,其他的随便挑。
万般无奈不甘心甚至后悔之下,郑庄公下令将京城封给了叔段,从此叔段有了一个新名字,京城大叔。
依然沉浸在承袭大位的狂喜中的郑庄公忽然明白了,这场政治斗争依然没有随着自己成为国君而结束。现在新君初立,作为太后的武姜在朝中势力依然很强大,如果公然与母亲决裂,在讲究孝道的东周初年来说还是太过于离经叛道的事情,于自己更加不利。他需要等待,等待自己的羽翼丰满起来,也等待对手的恶行逐步显露,为自己争取舆论的支持。
于是,叔段离开了国都,达到他的封地京邑,这一年叔段十四岁。这个在母亲的溺爱中长大的十四岁的孩子,野心不断地膨胀。仗着有老妈给自己明里暗里的撑腰,叔段也从来没有将他的国君哥哥放在眼里,也许在他的心中,这个国家迟早是自己的。叔段下令对京邑进行扩建,甚至比国都新郑还要庞大。根据《周礼》,为了防止臣子据险作乱,诸侯国中城邑的规模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现在京城的规模超过了国都,这不仅是与《周礼》不合,简直是对郑国国君权威的赤裸裸的挑战了。
叔段的僭越行为已经称得上是明目张胆了,基本上全郑国人都已经看出来叔段的不臣之心,除了郑庄公。
在朝会中,郑国的大臣每每谈起叔段在京邑的所作所为,无不义愤填膺群情激奋,卿士祭足更是正色对郑庄公提出警告。
“今京城大叔僭越行为已经显露无疑,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的话,形势将会无法控制,请君上立刻下令讨伐京邑。”
郑庄公一脸无可奈何的说,“让叔段到京邑就国是太后的意思,而且扩建京城的事情也是太后的意思,我作为一个哥哥也没有办法。”
“太后寡恩无情,当年就立阻君上继位,如今又偏袒京城大叔,如此的贪得无厌,如果任由她胡作非为而不加限制,国家将会陷入动乱之中,到时候悔之晚矣,请君上明断!”祭足作为两朝的老臣,家国重任集于一身,横下心来,哪怕得罪太后也要让庄公对于这样的反迹有所动作。
郑庄公看着满朝群情激奋的大臣,目光越过众人,淡淡的看向远方,一副成竹在胸的表情。
“多行不义必自毙,诸位请再耐心等待几天。”这里,郑庄公同学为我们贡献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在基本上同时期遥远的爱琴海畔,古希腊著名的悲剧家欧底庇德斯也有一句意思差不多的名言,“上帝欲令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郑庄公的不动声色,不是闭塞视听,不是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说的好听一点儿就是隐忍,将自己的想法和企图遮蔽起来,以免引起对手的警惕,其实就是先令其疯狂再令其灭亡。但是这种听任其疯狂的战略是有风险的,郑庄公也是在下一步险棋。第二条战线的情报工作给了他放任对手的自信,他安排在京城的眼线传来消息,叔段骄奢跋扈,生活的乐趣只是酗酒狩猎,十足的纨绔子弟,在其治下的京城百姓也是多有怨言。
郑庄公的姑息行为,给了叔段错误的暗示,在经过了一番试探底线的行为之后,他认为郑庄公只不过是一个孱弱的君王,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软柿子。叔段处处以郑国实权人物的面目示人,公然违抗郑庄公的王命。并且变本加厉,将郑国北部与西部地区划归自己的管辖范围,大有与哥哥分庭抗礼的趋势。
得到郑国北部城邑的密报之后,大臣公子吕再也坐不住了。他也是王族,只不过是小宗,但是他对于郑庄公的姑息养奸的行为大为不满,公子吕手握北部城邑的密信来找郑庄公,他认为事情到了这个程度已经不能再等了。
"君上!这是北部诸城的密信,现在叔段处处以京城太叔自居,不光自己对您的命令阳奉阴违,还命令这些城邑直接接受京城的管辖。现在郑国已经有了出现两个政治中心的趋势,君上您到底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打算将来把国家交给太叔,那么请允许下臣现在就去投靠太叔!"
郑庄公是闭着眼睛,以一种闭目养神的状态听完公子吕义愤填膺的陈述的,甚至连公子吕略带威胁意味的逼宫,他也是微微一笑。
“太叔罪行并未彰显,怎能诛杀。”
这是一个信息量非常大的回答,耐人寻味,罪行尚未彰显,不可诛杀,那么如果罪行彰显了,是不是就可以诛杀了呢?郑庄公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机会,一个让自己对兄弟痛下杀手而不会受到舆论谴责的机会。
但是公子吕很明显并没有听出庄公这个回答中的深意,他觉得君上这是鬼迷了心窍了。“叔段在京城已经二十年了,可以动手了,如果听任京城势力发展,恐怕有更多的城邑和民众会去归附他,君上您这是在姑息养奸啊!”
“不要担心,心中没有正义之士就不能团结众人,这样的实力越是雄厚,就越会导致分崩离析。”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郑庄公还要反过来安慰公子吕,让他消消气儿。
“君上深谋远虑,小臣自是自愧不如,但是放任叔段势力的坐大,一旦其势不可遏制,控制不住局面则追悔莫及。”
“那么以卿之见,该如何应对才好。”
“与其静待其变,不如主动创造机会引蛇出洞。君上可以周王召集朝会为由,声称离开新郑赶赴洛邑,而下臣领一军在京城附近驻防。如果叔段当真有谋逆之心,必然认为国中空虚,会带领人马前来攻打,下臣攻其不备占据地利京城。届时,君上率众反攻,下臣领军夹击,叔段必一败而涂地。”
“此计甚妙,请加紧布置,万不可泄露风声。”
其实郑庄公并非没有想到这样的解决办法,他只是需要借公子吕的口说出这样的话。这个话公子吕可以说,但郑庄公如果挑明的话就太过直白,也太没有领导艺术了。包括说到的叔段罪行尚未彰显的话,其实是郑庄公在努力的暗示公子吕,公子吕同学绕了一大圈终于理解了领导欲擒故纵的深意。最终不负领导所望,提出了这个建设性的方案。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