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场———历代经典战役全解读》
第11节作者:
V罗杰V 日期:2009-04-20 13:29:08
第四战
消灭帝国军团:血战巨鹿
长平一战,赵军惨败。消息传到赵国,全国骇然。每个人赵国人都悲恸欲绝。沿街满是子哭父、父哭子、兄哭弟、弟哭兄、妻哭夫的悲惨情景。
秦军统帅白起不得不坑杀赵国40万俘虏。试想,40万俘虏降秦,收留他们,保全他们的性命,将来一旦反秦,后果不堪设想。
再次回望两千多年前的军人,他们曾经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也造就了历史。
秦统一中国,就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但也是秦灭亡的起点。秦帝国仅仅维持了15年。那支曾经战无不胜的军队就随着帝国大厦的倒塌而灰飞烟灭。在大厦将倾的时候,秦军战斗过,但战斗力与15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秦军最后的日子,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熟知的那段历史。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900名征集去戍边的壮丁,因为大雨耽误了行期,按照秦法,误期当斩。于是,他们揭竿而起,各地民众立即响应,起义如干柴烈火蔓延到帝国的各个角落。
在反秦起义大军中,涌现出两个领袖人物,大家非常熟悉。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
项羽,对他的普遍看法是英雄。但这位英雄却有极为残忍的一面。他率军攻打襄城,由于秦军顽守,久攻不下,终于攻下,项羽竟将守城士卒“皆坑之”,全部活埋。当年白起坑杀赵军俘虏,是统一战略需要,是担忧俘虏反叛。而项羽活埋守城士卒,完全是泄愤。这暴露出他的性格。
秦二世掌权的秦帝国,给了项羽一个施展的舞台。
人生要成事儿,最要紧的是什么?是平台。没有一个平台,你再大的本事也没用。
我们知道,当时的秦帝国内忧外患。内,李斯和赵高进行权力的角逐。外,反秦的力量空前集合。
先说内,李斯、赵高。这两位爷相互较劲,当然要围绕秦二世胡亥。管用的办法当然是讨好,对于胡亥的昏庸残暴,没有劝谏,只有推波助澜。
有两件事儿,胡亥干得耸人听闻。
第一件:滥杀功臣,诛杀兄弟姐妹。他与赵高共同策划,罗织罪名,诛杀了其中的十八个,令有三个,被迫拔剑自杀。
在始皇陵附近发现的一些贵族陪葬墓,很有可能就是被胡亥杀死的公子、公主的墓葬。
第二件:埋葬秦始皇时,胡亥下令,始皇宫后宫里凡是没有子嗣的,一律为秦始皇殉葬。造就了秦史上规模最大的人殉。并且,他唯恐营建始皇陵的工匠泄露内部机密,将所有工匠埋于墓内,制造了历史上罕见的悲剧。
这就是胡亥在敬孝道。
这件事的恶果还不止于此,更为严重的是消耗国家财力、人力。这种大量的消耗,国家一旦面临战争,国力将无法支撑。
我们可以来看一组数据——
据推算,仅始皇陵园中的封土、内外城墙、四大俑坑、防洪水堤量至少要一千三百一十七立方米,需十万人干一年才可能完成。
骊山陵园的石料,来自长安西北二百多里的甘泉山,石料当然需要加工。考古人员在始皇陵外城西北,发现了一处面积达7500的石料加工场。如此浩大的工程,所耗费的人力是不可想象的。修建始皇陵的人数最多时大约达75万人。这些人多是犯罪的刑徒,或服徭役的人。
试想,这75万人用来打仗,秦帝国会是怎样一种情况?
然而,秦二世还继续兴建秦始皇统治时期未竣工的阿房宫,使原本就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千百万人,彻底断绝了生路。于是,有更多人铤而走险,为争生存而起来斗争。
起义者即将踏进咸阳时,奋起抵挡的并不是帝国正规军,而是一支由囚犯拼凑而成的部队。在秦始皇下葬以后,规模浩大的地下陵墓仍然没有完工,几十万囚犯一直在忙碌善后。
当起义军离秦始皇陵不到10里的时候,即位的秦二世赦免了这些囚犯,命令他们拿起武器,镇压反叛。问题在于,秦军的主力部队在哪儿呢?
秦统一以后,军队有过两次最大的集结。在广西桂林附近一个叫严关的要塞,50万秦军曾从这里南下,与土著人作战。当起义突然爆发的时候,这部分秦军正在戍守刚刚平定的南部疆土。在帝国存亡的关头,他们选择了沉默。司马迁记载,当地的最高长官下令,堵塞南北之间所有的通道,军队严禁北上作战。南部秦军就这样彻底抛弃了自己亲手创建的大帝国。
秦军的另一支主力在帝国的北疆。打败了匈奴骑兵以后,30万精锐并没有南撤,而是镇守在长城沿线。当都城告急的时候,这支秦军开始南下。但是,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它的行动为什么异常缓慢。
保卫都城的任务只能托付给那支由囚犯临时组成的秦军。出人意料的是,这支军队体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战斗力,他们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击溃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满目创痍的帝国似乎看到了希望。然而,一个来自于楚地的贵族改变了一切,这个人叫项羽。
然而,在此之前,义军也不断暴露出他们将领的弱点。譬如项羽的叔叔项梁,在陈胜军溃败后,他得到陈胜已死的确切消息,便召集诸将在薛商讨今后的行动。这时,有个人向项梁提出一条建议。建议只有四个字:立楚之后。
很简单,起义军领袖死了,你要号召群众继续战斗,就得有新的领袖,否则就是一盘散沙,乌合之众。立以前楚国的国王之后为领袖,可使起义军威信倍增。
这条建议可以说是深谋远虑。
提出这一建议的人,就是年逾七十的范增。
项梁就采纳了这一建议,在民间找到正在为人牧羊。楚怀王之孙心。
秦二世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8年6月,楚怀王孙心成为各地起义军名义上的领袖,推翻秦王朝的战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不幸的是,项梁离死也不远了。
楚怀王孙心被尊为领袖的一个月后,项梁在东阿将秦将章邯击败,又独自率兵追击,一直追到濮阳,再次大败秦军。
这期间起义军打得很疯,不断胜利,捷报频频。
项羽、刘邦率领的另一支军队攻下城阳(今山东菏泽东北)。
又一个月过去,项羽、刘邦又率兵向西,攻打雍丘(今河南杞县),与秦军展开激战。这场激战给秦军以更为沉重的打击:李斯之子,秦王朝三川郡守李由被刘邦部下的五大夫将曹参击毙。
与此同时,项梁所率的主力义军也在定陶大破秦军。
我们知道,定陶这个地方,是战国以来中原的大都会,也是秦王朝的东方重镇。
项梁连续取得,尤其是占领定陶这个大城市后,志得意满狂得不行。《史记·项羽本纪》只用了三个字描述项梁:“有骄色”。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平庸,就离脱离平庸不远了。
可古往今来,太多的人意识不到这一点。项梁亦是如此,几个胜仗,让他认定自己是战争天才。
这极其危险。这个危险不是没人提醒,有。这人就是项梁的下属将领宋义。但项梁满不在乎。
接下来的事情,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秦军趁项梁情敌麻痹,补充了章邯的部队,在夜间向定陶偷袭。义军毫无防备,全军尽墨,项梁被杀于阵中,定陶又重陷于秦军之手。
项梁军被歼,项梁被杀。
这造成两个恶果:
一、各路义军失去统一领导。
二、突然打乱义军的全盘作战计划。
原本对义军有利的形势陡转,情况十分危急——这是巨鹿之战的导火索。
彭城,即今江苏省徐州市。这个地方就是项梁死后,各路义军的集结地。很多年后,提及巨鹿之战,人们大多认为,当时章邯应该集中兵力攻打彭城。但是,秦军主帅章邯没这么打。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决定,北上汇合王离军,拿下整个赵国。
章邯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战略决定?义军又是如何在彭城集结的呢?
义军惨败,项梁被杀时,项羽、刘邦正率兵向陈留进攻。听到噩耗,立即改变原作战计划,回师转向东方。集结于彭城,决定在此重新部署各路义军力量,加强统一指挥。经过安排,将各路主力集中于彭城:
吕臣在城东,项羽在城西,刘邦在距彭城不远的砀郡。
不久,楚怀王也从盱眙迁至彭城。
至此,彭城就成为起义军的指挥中心,项羽和刘邦成为实际指挥与秦军作战的领导人。
经过内部调整,义军危机解除,各路兵马重整旗鼓,统一在以彭城为中心的大本营的号令之下,继续向秦王朝进攻。
而此时,章邯率军扑河北而去。《史记·项羽本纪》说“楚地兵不足忧”,真是这样吗?章邯真是以为义军的南方主力已被消灭了吗?
事实上不是这样。
章邯击败义军,杀死项梁,并未伤及楚国元气。项羽等各路楚军退守彭城。章邯若攻打彭城,并没有什么胜算。而且把楚国逼得太急,楚兵同仇敌忾死守彭城,章邯并没有取胜的把握。
另一方面,另一支由王离率领的秦军进攻赵国,一直未能攻下。彭城远离关中,而北方西边并不安定!若章邯攻打彭城,短时间内拿不下,粮食必然吃紧。若让王离放弃赵国,一同来攻彭城,后方则必遭赵国袭击。前不能进,后不能退,势必全军覆没!
因此,章邯决定全力北上,这才是他不攻打彭城的真正原因。绝非《史记》中所言那么简单——章邯在定陶取得胜利后,认为“楚地兵不足忧”,从而不把项羽、刘邦的军队放在眼里。
章邯的战略决策其实没有错。
他北上抵达赵国。这时候,王离军正与赵军苦战于巨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