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风云际会的三百年》
第42节作者:
曲昌春 日期:2008-11-29 19:03:46
又过了一段时间,杨广又命苏威做一份四征高丽的计划书,苏威接过话头,想借此机会让皇帝知道国内的民变到底有多严重。他说,我认为这次征高丽朝廷根本不用出动军队,只要皇上下一道诏书赦免全天下的变民,让他们戴罪立功,那么马上就会有数十万的军队,就用这些军队打高丽,高丽没几天就完了!
杨广一听又扯到了国内的民变上,脸上已经露出了不高兴,苏威只能点到为止,告退出宫。
苏威一走,杨广的怒气还没有消,御史大夫裴蕴马上开始劝慰皇帝,“这个人说话实在是不靠谱,天下变民哪会有那么多呢,这不就是让皇上操心吗?”此时杨广长出了一口气,“这个老家伙,我忍他已经很久了,我真想当面抽他一顿!”
话说到这个份上,作为近臣的裴蕴就明白了皇帝的意图了,不就是整人吗?简单!
在裴蕴的指使下,苏威很快就被控告“随意任用官员,临阵畏敌”,有这么几条,苏威就被削去官职,贬为平民。又过了一个月,苏威又被控告,“勾结东突厥”,这可是一顶铁帽子,谁带上,谁就是铁帽子“亡”。
经过审理,苏威被判处死刑,百口难辨的苏威只能拼命的叩头,一直叩出了血,嘴里反复的为自己的罪过向皇帝道歉。(到底谁应该向谁道歉!)
还好,皇帝杨广也有网开一面的时候,听说苏威认罪态度良好就把苏威给释放了,并让人传话说,“不忍心诛杀!”真是皇恩浩荡。
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连同孙子这一代,苏威一家被剥夺三代公权。(有点剥夺三代政治权利的味道)
忠臣用不了,实话听不进,杨广的路只能越走越窄,越行越迷茫。这一年的五月一日,发生了日全食,在古代,这是不详的征兆,虽然是迷信,但当时的老百姓都信。
这一年的五月九日,杨广命人寻找萤火虫,总共找到了数斛之多,等到黑夜外出游山的时候,杨广命人放掉所有的萤火虫,一时间,萤火虫漫山遍野,萤火布满高山深谷。这一刻,是浪漫;这一刻,也是迷茫。
萤火虽多,却点不亮山谷,萤火虽然亮,却照不亮皇帝前方的路。
不能解决,那就选择逃避
国内的剿匪形势依然没有好转,征高丽也遥遥无期,对于皇帝而言,现在的他已经无所事事,在洛阳实在憋闷坏了。根据统计,在杨广统治的十四年里,他停留在大兴和洛阳宫中的时间总计只有四年多一点的时间,剩下的时间他都在路上,而他的心,也是驿动的心。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江都新建造的龙舟运抵洛阳,皇帝的心又动了。大忽悠宇文述又一次看出了皇帝的心事,皇帝是想去江都了。于是宇文述提议,杨广批准,三下江都就这么定了下来。
文武百官的家属都在大兴和洛阳,禁军士兵的家属也都在洛阳和大兴,除了皇帝,没有人愿意远行,然而谁又能阻挡住皇帝驿动的心。
左候卫大将军赵才劝说皇帝,如今民变四起,国内已经政令不通,请皇帝速回大兴,安抚天下百姓。话是实话,情是真情,已经慵懒失去锐气的皇帝不想再去想这些烦心的事了,洛阳已经很让他拘谨,大兴会让他紧张,对于已经丧失斗志的人来说,只能是“哪舒服,哪待着了!”
对于大兴和洛阳,杨广做了相应的部署:年迈的卫文昇协助十二岁的皇孙杨侑留守大兴,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协助十三岁的皇孙杨侗镇守洛阳,此前镇守洛阳的有功之臣民部尚书樊子盖在七月八日已经病逝,在杨玄感之乱中力挽狂澜的樊子盖不在了,下一个樊子盖又在哪里呢?
七月十日,告别的时刻到了,皇帝杨广作诗向洛阳的宫女告别,诗曰: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这算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吗?或许是吧。
此时还有一个不知死活的从九品奉信郎(初级巡察官)崔民象在洛阳罗城正南门阻止皇帝出行,这次皇帝又发怒了,前几天已经在朝会上当场打死一个正六品任宗,也就不差你这一个了。杨广命人用刀砍碎崔民象的面颊,拖出去,斩了!
从七月十日启程,皇帝杨广一路就在反对声中前行,一路走,一路砍,砍的差不多了,这个世界也就安静了。
在朝会上打死正六品任宗,在洛阳罗城正南门斩崔民象,在汜水斩从九品王爱仁,在梁郡(河南商丘)斩一群劝驾回大兴的梁郡人。
每一个牺牲的小人物都永垂不朽,而大人物杨广却遗臭万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