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刻间兴亡过手----郑国霸业兴衰录》
第25节

作者: 子非嘉澍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03-17 23:47:50
  33
  在实力不济还要依靠郑国的支持的情境之下,周平王成功的化解了一次由于权力布局而引起的政治危机,把太子姬狐送到郑国当人质。一方面,安抚了气势汹汹的郑庄公,另一方面,也算是在郑国安插了一个眼线,郑庄公再要想打着周王室的旗号干点儿私活就不太容易了。
  但是这种风停雨息的状态并没有维持太久,就在周郑交质后几个月,六十多岁的周平王驾崩。
  周平王的事业由迁都洛邑开始,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东周,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春秋战国时代。周平王不能说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君主,他也曾在诸侯之间纵横捭阖,希望能够达到一种战略的平衡。但是,面对祖宗所留下的烂摊子摆在,他的努力作用非常有限,他也没有能力改变周王朝继续衰败的命运。但是,如果我们看了后世周王的作为,我们应该给予周平王更高的评价。因为,周平王时代,周王室最起码还能对诸侯间的事务有一定的存在感。到后来的周王,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诸侯们表演,自己仅仅作为一个时间参照物而孤独的存在。

  周平王死后,在郑国做人质的姬狐悲愤交加,在回国奔丧的路上由于旅途劳顿加之过分悲伤,竟然一命呜呼了。要说起来,虽然姬狐贵为太子,但这一辈子只能用憋屈两个字来概括。老爸周平王当了五十一年的皇帝,姬狐的年纪想来也应该不小了,一把年纪了还要到郑国去当人质。后来老爸终于死了,自己终于可以继位了,没想到倒在了黎明到来的前一刻。
  太子不在了,那就只能由太子的嫡长子姬林继位,这就是东周的第二个周王,周桓王。
  周桓王年轻气盛,远没有其祖父周平王对于政治局势的深思熟虑。在这个新的周王的眼中,这个郑庄公屡次藐视中央,祖父为了安慰她还让老爸到郑国做人质,经常被他轻视和冷遇,最终直接导致了老爸死于回国奔丧的途中。与在忧患中成长起来的周平王不同,从小养尊处优接受过系统的皇家教育的周桓王,有着姬姓家族的骄傲和重整河山的理想,一反周平王隐忍的对郑策略,锋芒外露。怀着国仇和家恨,登基之后的周桓王不顾周公黑肩的苦苦相劝,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重提周平王当年分郑庄公卿士权力的决定,让原来的左卿士虢公代替郑庄公成为周王室的首席卿士。

  在诏书中周桓王没有作任何挽留,称郑伯劳苦功高,国内事务繁重,周王室的事情就不劳郑伯费心了。并下令将中央权力移交给左卿士虢公,郑庄公仅保留卿士的荣誉称号。
  这个决定违背了其祖父周平王苦心孤诣所确定的对郑国既控制又依靠的既定政策,使得周王室地缘政治方面陷入了更加不利的局面,同时也相当于当众给了郑庄公一个耳光。
  这个后果很严重。
  郑国的朝堂上,郑庄公召集了文武,当众宣读了周桓王决定罢免他的诏书之后,将诏书狠狠的拍在案几之上。然后吩咐侍卫,将诏书拿给诸臣过目。
  武将高渠弥脾气火爆,看完诏书之后第一个发言。
  “这个撮尓小徒,他爷爷周平王都不敢这么跟我们大王说话,他这是要翻天呢。不给他点儿颜色看看,倒以为我们郑国好欺负了。君上,寡将请提兵五万,直逼洛邑,管他娘的什么周王不周王的,先灭一灭他的威风再说。”
  “不可,周郑有着传统的友谊,而且两国相邻,地缘政治相互依存,贸然兵戎相见恐怕为天下诸侯所诟病。周王室新君初立,周王室政策也在调整中,请君上稍安勿躁,待周王理清政务头绪之后,必会与我国重新修好的。”大夫颍考叔建议静观其变,看看周桓王会不会对政策有所调整,不要贸然行动,以免在外交活动中陷入不利。

  主战和主和的意见都有了,卿士祭足上前一步,提出了他的意见。
  “周王号称天下共主,如果贸然与之兵戎相见,于我国不利,恐怕不是两全之策。而周桓王刚一登基就发布这样的诏令,显然是要给我王一个下马威,如果没有动作,恐被天下人耻笑。依老夫之见,大王可命高渠弥领兵进入王畿之地,借口国内饥荒,割取麦禾,以作为对周王之诫示。若周王收回成命,则可重归于旧好,毕竟两国唇齿相依。如果周王一意孤行,甚至兴师问罪,再作动作则属正当之防备。”

  听完了朝臣中各派人物对于时局的分析和策略,郑庄公略略沉思片刻,做了总结陈词。
  “众爱卿所言皆有可取之处,但高渠弥之言过于强硬,恐怕会招致天下诸侯的诟病,反而使我国陷入不利。颍考叔的建议太过保守,如果对于周王之打压没有反制手段,也会陷入被动。依寡人之见,唯卿士之谋最为稳妥。高渠弥,你提一军兵临王畿,不可开战端,只需向周王派出使者称过年连年饥荒粮食不足,割取王畿之内的麦禾而回。”
  于是,在郑庄公的命令下,公元前719年,郑国大将高渠弥率领郑国最为精锐的军团,浩浩荡荡的开拔到王畿温邑,对洛邑形成包围之势,然后割麦而回。原本登基以来气势汹汹的周桓王,面对郑国的示威行为竟然毫无动作。这年秋天,郑庄公故技重施,再次派郑军兵临王畿,又割了一茬麦子。不出郑庄公所料,周桓王依然是没有动作。
  郑庄公的试探性的军事行动取得了预想的效果,他彻底看透了所谓天下共主周天子以及朝廷的实力。凭借现在这个朝廷的实力,除了名义上的正朔之外,已经没有多少可以利用的价值了。实际上,周王室需要郑国远远超过了郑国需要周王室,现在既然周桓王的意气用事,导致周郑战略同盟的瓦解,那么郑庄公完全可以把周王室一脚踢开,凭自己的实力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不光郑国不需要依靠周王室,而且郑国已经拥有了吃掉周王室的实力。郑国两次割麦行动虽然表面上是去抢粮食,但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军事演习。高渠弥率领郑国军团绕开了周王室对于郑国的著名的虎牢关,渡过黄河,对周王室形成赤裸裸的武装威胁。其中暗含的意味是,周王室通过虎牢关而钳制郑国西进的企图已经不复存在,只要郑国愿意,就可以大军绕过虎牢关兵临洛邑城下。
  郑庄公的嚣张气焰可见一斑。
  探性的准军事行动中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周桓王对于自己的僭越行为的无动于衷,郑庄公已经确认了周王室所谓天下共主的权威已经衰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与此同时,他更颇具前瞻性的意识到,天**统丧失,大乱的时代即将到来。
  未雨绸缪,其实生长于动荡前夜的郑国,早在郑武公的时代就已经为迎接混乱时代的到来,做着准备。
  周朝的基本大法《周礼》中规定,礼乐攻伐子天子出。在西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周王室具有绝对权威,在周公旦设计的严密的家国框架之初,还能够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执行。由周天子召集天下诸侯进行盟会,行使攻伐或者祭祀这样的重要事项,诸侯只能应召前来,是没有召集盟会的权力的。东周前后,周王室权威扫地,已经没有了召集诸侯盟会的底气和实力了。这个时候,有想法的诸侯们就开始蠢蠢欲动了,第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国家就是郑国。

  平王东迁之前,也就是《春秋》这本书成书的鲁隐公元年之前,郑武公为了牵制宿敌宋国,与遥远的齐国积极斡旋,希望能够建立战略同盟的关系。此时的齐国还是位于胶东半岛的三流小国,被周公旦后人建立的鲁国打的满头包。面对遥远郑国投来的橄榄枝喜出望外,立刻与郑国展开接触,并在卢地结盟,史称卢之盟。
  卢之盟虽然在后世名不见经传,但却是周朝第一次由诸侯主导的盟会,自此开启了架空周天子的序幕,意义非凡。
  卢之盟之后,在郑国历代君主励精图治之下,郑国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东周初年关系融洽的周郑两国,由于几十年的此消彼长,终于爆发了周郑交恶这一影响深远的外交事件。郑庄公在对国内国际局势进行了分析研判,清晰的认识到郑国所处之地是如假包换的四战之地,内忧外患非常严重。周边的宋、卫、陈、蔡对郑国虎视眈眈,形成了国际反郑联盟,现在与周王室的关系也跌入谷底,如果不采取行动,将陷入一拳难敌四手的窘境。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动荡岁月,郑庄公定下了远交近攻的国策,并第一时间想到了要与齐国拜把子。郑庄公主动与此时的齐国国君齐僖公联系,希望能够重申父辈的传统友谊,通过齐国的力量对于反郑联盟形成背后的牵制力量。
  于是,郑庄公和齐僖公在石门进行外交斡旋,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两国建立战略同盟关系。这场奠定了二十年郑庄公霸主地位起点的高峰会谈,史称石门之盟。
  纵观此时的天下大势,秦晋楚这些后来的巨无霸都还没有完成区域整合,秦国正在和西戎撕逼,晋国正在忙着同室操戈,而楚国还在汉江流域跟一帮姬姓小国缠斗。此时的郑庄公,由于没有受到边缘势力的干扰,依托石门之盟所带来的大好形势,野蛮生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