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王叛乱,外族入侵,大唐风雨》
第20节作者:
北江南 最先发表观点的士子无言以对,脸色苍白的放回酒杯,重重坐下。
木盘继续缓流而下,途径这个青衣公子身前时,这位公子也不劳烦身边侍女,自己取下酒杯道:“众所周知,天下大乱并非是朝廷行政之过,而是五王之错,试问各位,如果五王不割地自立,安安稳稳的做王爷,我三百年大唐何至于偏安江南道一隅?何至于成如今局面?”
德馨先生轻轻颌首,心道:“此子虽说目光不甚长远,倒也有些见地,比刚才那个要好上一些。”
不等德馨先生说话,又一士子起身道:“愚以为天下大乱虽有五王叛乱之过,更多的是北境蛮夷南侵。试想,如果草原五国不结盟约举兵南下中原,五王安敢叛乱?”
青衣公子放下酒杯,坐地不语。
当日在醉江南跟随崔良身后的一个扬州本地望族公子拦下木盘,起身先对众人行一礼,接着道:“两位所说皆对,不过你们都忽略了一点,北境狼族为何会结盟南下?根本原因在于杨家,在于扬威军太强!如果北方五国不联手,任何一国都不是扬威军之对手。为何我说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杨家的原因便是如此。杨家扬威军过强,三百年来镇守大唐北方门户,可并不是死守国门,而是不时便进军草原,斩落一颗颗敌军头颅来换取军功稳定自家地位。如果杨家不逼北方至此,北方五国安能放下互相间的仇恨,联手对付我大唐?”
满座士子皆交头接耳“此言有理”云云。
看引起在座士子窃窃私语,这位本地士子脸上浮现得意的笑容。刚想问可有人质疑,便见相临木案的士子拍案而起道:“满口胡言!国之霍乱皆赖北境五国,你为敌国洗脱是为不忠。我大唐天下本就是杨家先祖和高祖皇帝共同打下来的,杨家何须那点军功来稳定自己地位?如果没有杨家先祖于三百年前终止战乱,现在有没有你还两说呢,此为不孝。杨家三百年来镇守北方门户,中原可见一丝狼烟?照你这样说杨家镇守北方是错了?此为不仁!君子不背议他人,你竟然在此豪言阔论他人不是,此为不义。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吾羞于之同坐为伍!”说罢还搬起木案往下流移了移。
被如此说,这位本地公子也是脸色铁青,无言相对,只能喘着粗气坐下不语。
听人说杨家,扬威军的不是,就连杨孟君都有些坐不住了,刚要起身反驳,便见另一位士子站出来斥责了此人。杨孟君也只能继续安坐,静等此人说完。
看友人受辱,崔良接过酒杯道:“这位兄台此言差矣,真正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是那杨家!”
旋即一手负后,一手持杯,环视一周道:“杨家先祖有大恩于朝不错,可咱们大唐就无惠于杨家吗?杨家世代家主皆为镇国公!杨家世代扬威军统领皆为征北大将军!如此赏赐可谓皇恩浩荡,可杨家却如何行事?从杨家二代家主开始便不仅仅满足于武人第一的位置,更是插手朝政,使我文人子弟无用武之地。”
随后冲第一个发言的那位士子抱了抱拳道:“这位公子刚才所说天下大乱原因在于朝廷重武轻文,我想说的时候,朝廷不是重武,而是重杨家,轻天下人!杨家最辉煌之时,武有征北,镇南两位大将军,还有三州总督。文有太公太傅,六部尚书其二皆是杨家之人。让一个家族掌控如此重权,不是轻天下人是什么?杨家一个家族就断了天下所有世族的上升路线,导致我大唐可用之才皆埋没于野,这才使得山河破碎,国将不宁!”
待崔良说完,满座掌声连绵不绝,也有好些士子面露不屑,坐席不语。
虽说道理牵强了些,但也赢得了满堂喝彩,德馨先生淡淡一笑道:“可有人反对?”
其实崔良这番话真正赞同的人并不是很多,大多都是冲着德馨先生才故意叫好的。毕竟在扬州城崔氏也是说一不二的大族,如今在人家地盘上打主人家的脸,不是找死是什么?
德馨先生看无人反对,笑道:“那就还是投票吧,认为崔良对的就让身边侍女起身便是。”
结果下来,最终有七十八人赞同崔良所说。
崔良抱拳道:“多谢诸位。”说罢便仰头一口饮尽杯中酒。扭头看了看杨孟君,其中深意不言而喻。
阁后侍女再度准备一个乘酒木盘,松手让其顺流而下。
杨孟君这次无丝毫犹豫,直接拿夜光杯坚定道:“曹公刚才所言命题有两部分,一为我大唐为何会如此,二为如何去救国。那我就来说道说道。我大唐之所以会神州陆沉,皆为世间豪门世族之祸!”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崔良看杨孟君一开口便得罪了所有人,心中冷笑道:“跳梁小丑,哗众取宠。”
杨孟君接着道:“敢问诸位,你们家中可都有在朝为官者?你们都有!不仅仅是庙堂中枢,地方上也是如此。就拿扬州来说,扬州太守背后可有世族支持?扬州总督可有世族支持?”
一士子起身问道:“这与你所说观点有何关系?”
杨孟君看也不看这位士子,继续道:“不是杨家挡住了你们世族豪阀的上升路线,而是你们世族豪阀挡住了天下寒士的上上升路线。我刚才所说就是如此,一个人官位有多高,跟他背后所支持的家族有多大息息相关。一个小县令背后都有当地小家族支撑,为其谋利谋名。寒门子弟苦读经书十数载,倾其所有负笈游学,到头来换到的是什么?依旧无官无名,郁郁而终。可能你们会说,乡野百姓就算能读些诗书,可怎能与你们这些传世大族相提并论?”
一些士子听此话暗暗点头,能相提并论吗?什么叫世族,就是传世大族的意思,家中所藏经书甚至是一个人一辈子都看不完的。乡野之民哪里有如此底蕴?
杨孟君接着道:“山水之间真正满腹经纶,忧国忧民之人才华远胜你们这些自诩不凡的名家子弟!我朝虽以科举取士,但寒门子弟就算取得了状元又如何?依旧不得重用,在一个清水衙门庸碌一生,满腔抱负不得施展,徒留一声空叹。再说五王叛乱,五王背后难道没有世族支持给予兵马钱粮?天下之乱,豪门世族才是霍乱之根源!”
阁中本来眯眼静听溪畔士子高谈阔论的曹公明,听杨孟君如此说,不仅睁开了眼睛认真看了看少年。
杨孟君话锋一转道:“想要救天下,也得从世族豪门开始,世族应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给天下寒士出头之日。这样我大唐可用之材才能用之不竭,取之不尽!”
身为杨家正统传人,杨孟君一番话下来竟是丝毫未提及杨家,未提及扬威军。
一士子站起身来,冲杨孟君抱拳道:“千古兴亡事。不思量,自难忘!今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杨孟君平静回礼。
场间众人皆若有所思。
崔良见势头不对,只得起身道:“依你所说的救国之道,就算寒门学子最终一展抱负手握重权,就能保证不会成另一个世家大族?治标不治本而已,实属妄谈。”
崔良眯了眯眼睛接着道:“再说,你一个乡野村夫,有何资格乱议我文林世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