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
第42节作者:
赫连勃勃大王 史载,“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视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以风度、排场降服人心,这也只是能在魏晋时代可以做到的事情。
这出戏导演得很成功,加之对当地土著大姓代表加以高官厚爵后,司马皇族气派彰显,百姓归心。
司马睿终于在江南得到当地人的拥戴,立稳了脚跟。因此,司马睿倾心依赖王氏,不仅仅由于王氏是他先前当琅琊王时自己封地内的望族高门,也有过江后王氏对他极力推戴的原因。
洛阳陷落后,面对滚滚而至的中州难民潮,王导劝谕司马睿大收人心,选择其中的“贤人君子”加以任用,于是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眼见拥戴自己的呼声越来越高,司马睿对王导倍加信任,情好日隆,号王导为“仲父”,并比之为“萧何”(司马睿自己就是“刘邦”了)。
王导本人,一片纯臣之心,常良言谏劝司马睿克己励节,宽容抚众,优礼吴人。
王业草创之际,君臣互信互爱,成就了当时的一段佳话。
司马睿登基之日,百官陪列,乐声清扬,仪式庄严。
司马睿开始还没找到皇帝的感觉,出于真心的感激之情,他竟招手要站在殿上的王导“升御床共坐”。
王导固辞,司马睿又连连呼唤,“至于三四”。
最后,王导推辞说:“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
司马睿给王导这一点拨,才忽然感觉自己是“太阳”了,终于忽悠着大屁股安坐帝位,成为东晋的第一任国君。
王敦方面,司马睿初即位,便任命他为荆州牧,从此坐镇荆州上流之地,手握强兵,掌统军政实权。
由此,当时人称“王与马(指司马氏),共天下”,绝非虚言。
左思有诗:“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从魏晋一些寒族诗人的文学作品中,似乎人们有这么一种印象:世家大族都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吃白饭的主儿。
其实,在东晋之初,正是王、谢这样的大族在国家民族危亡关头挺身而出,风神秀彻之余,慨然渡江,身为士先,冒死而进,确实起到了勇于承担的带头作用。而这些舍身忘我的举动,对于他们门第的进一步提升,也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强龙与地头蛇之争
虽然司马睿政权对江东大族一直采取笼络、安抚政策,还授给贺循等人太常、侍中这样的“大官”做,其实都是虚衔,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司马睿真正依靠的,还是王导这样的北来世族,并使他们多居显位,执掌实权。
自北方逃来的世家大族们有了政治上的优势后,自然索求经济利益,良田、美宅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追求目标。但江南传统富庶地区,早就“名花有主”,当地土著大地主们数代经营,怎肯轻易把膏壤良田让给这些踉跄从北方跑来的高级难民?因此,南北士族之间的裂痕日益增大。
司马睿坐稳江东后,首先对义兴(今宜兴)周玘疑而惮之。“三定江南”中立有大功的周玘,郁郁不得志,他思忖自己对司马睿没有推戴之功,便想发动吴人叛乱,杀掉诸位当朝执政大臣,反客为主。
由于谋划不周,事情泄露,周玘几个同谋纷纷被杀。如此谋逆大罪,假设发生在西晋初期或承平年代,周玘早就该九族玩完了。
司马睿刚继帝位,怕“影响”不好,压住此事不发,改授周玘为建武将军、南郡司马,让他异地做官。
深知自己谋泄,又被排斥外任,周玘忧愤成疾,得病而死。临终,他对儿子周勰说:“杀我者,诸伧子。能为我复仇,乃吾子也!”(吴人谓北方人为“伧”)
周勰不乖父志,暗地联络族人及吴地世族,招兵买马,准备响应已经起兵的吴兴人徐馥和吴国降主孙皓的族人孙弼。
周勰的族兄周续先在义兴起兵,打着讨伐王导、刁协的名义,准备与司马氏政权一决高下。周勰的叔叔周札闻知此事,权衡利弊,认为成功完全没有可能,就向义兴太守孔侃告变。周勰闻信也没敢动手。
不出所料,徐馥、孙弼、周续很快被杀,但司马睿最终也没有“穷治”此案。
周勰失志归家后,索性淫侈纵恣,常醉中叹言曰:“人生几时,但当快意耳!”由此,他能因为酒色过度而死,算是善终于家。
既然已经对当地豪强示以“颜色”,北来的世家大族也明白了自己这些侨客要收敛,不能过分激怒当地这些“地头蛇”,便转而向浙东一带求田问舍,率宗族、部曲、乡里对那里进行开发,并把势力逐渐扩展到温州、台州广大地区。
这样一来,北来大族和太湖流域的吴地豪强之间的矛盾逐渐缩小,东晋政权的内部争斗得以冷却下来。
王敦的愤怒
王敦,字处仲,是王导的本家堂兄。此人少有令名,又出身名族,得娶晋武帝女儿襄城公主为妻,是堂堂正正的驸马爷。
正统史书、《世说新语》等志异类文学作品记载了不少王敦事迹,无不与其豪爽的性格和不羁的个人风格有关。尤其是这一则:王敦在石崇家宴饮,石崇派美人劝酒,王敦死活不给面子,就是不喝。石崇连斩三美人(《晋书》记载故事发生在王恺家),王敦神色不变。王导叹息说:“处仲(王敦)如当权,心怀刚忍,肯定不得善终。”
此则故事,笔者总觉是后人编撰,以讹传讹。何者?成王败寇,正统史家,肯定要找些秽行来涂污“乱臣”。
想当初,王敦官拜太子舍人。晋惠帝太子司马遹被废,贾南风黑娘们儿命人把太子押送许昌,并明诏东宫官属不能相送。王敦冒着杀头、族诛的危险,与太子洗马江统等几个人在路旁涕泪交加,拜送押在囚车里面的太子。如此义气之人,应该不会干出眼见数个美女被杀自己眼都不眨的事情。再说,即使果真有此事,受谴责的,也应该是下令杀人的石崇,也不应该是处于被动、做客人家的王敦。魏晋风度,讲究的就是迅雷震而不变色,泰山崩而不摇足。区区杀人之事,即使有之,王大名士颜色自若,也是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时代积习逼使之然。
赵王司马伦篡位时,王敦劝说他时任兖州刺史的叔父王彦起兵,立有大功。晋惠帝复位,拜王敦为左卫将军、侍中,并出任青州刺史。怀帝继位,征王敦为中书监。
晋朝天下大乱之际,王敦雄武豪爽,把家中襄成公主随嫁的美貌侍女百余人皆许配给军中将士,金银宝物也散之于众,然后单车还于洛阳。
东海王司马越擅权时,拿王敦当“自己人”,任他为扬州刺史。
司马越手下的谋士谏劝,说:“派王敦外任扬州,正可肆其豪强之心,恐有后患。”司马越不听。
司马睿继位后,仍以王敦为扬州刺史,并进左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司马睿在江东之所以能由鱼化龙,王敦、王导出力最多,正是由于他们的忠心拥戴,才能有东晋的建立和这些北方流民偏安一时的可能。
与魏晋世家大族的清谈家最大的不同,王敦本人是个杰出的军事家。在扬州刺史任上,他运筹帏幄,讨灭反叛的江州刺史华轶。蜀人杜弢作乱,王敦坐镇豫章,指挥得当,由他推荐的陶侃等人大施才华,最终击灭杜弢。由此,王敦得封汉安侯,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成为东晋最大的军区司令长官。
根据人性的、历史的必然,有了选置用人的权力,王敦“专擅之迹”渐露,他不仅私自擢用杜弢降将杜弘,而且还对据险自固的何钦等人授予四品将军的官职。当然,假如王敦善终,这些小事情均可美称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但兵败身死,史家自然把小事渲染成大事。
王敦与东晋元帝司马睿之间产生嫌隙,起因还真不是王敦自己先有什么不臣之心,而是其堂弟王导在朝中被冷落所致。
司马睿坐稳帝座后,渐渐感觉王家势力过大,毕竟“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谣都传入自己耳朵里面,不能不有所抑压。特别是司马睿从前做琅琊王时的两个王府旧人刘隗和刁协,常常以强化皇权为借口,不断怂恿元帝打压王氏等大族势力。等刘隗当权后,司马睿更加疏远王导。
元帝也不太厚道,刚过河就拆桥。
王导生性淡然,又深识谦抑之道,默然居守。
王敦居上游之重,又有大功于司马睿,闻知王氏家族诸位人员被排斥,心中自然忿忿,便上书朝廷,为王导报不平。
王导在建康先收到这份疏奏,见王敦为自己出头,怕惹出事端,就把这份“报告”封还给王敦。
王敦固执,复派人直接送达元帝司马睿。
一般的疏奏,估计就由大臣处理,而王敦的疏奏,当然元帝司马睿自己亲自览观。
虽然王敦疏中口口声声称“臣非敢苟私亲亲,惟欲忠于社稷”,元帝仍旧不快。他叫来自己的叔辈宗室谯王司马承,示之以王敦的疏奏,抱怨说:“王敦过去虽有功劳,现在的官职足以酬报他了。可他仍旧不断提出过分要求,点评朝政,朕拿他怎么办呢?”
谯王司马承当然顺承元帝之意,叹息说:“陛下您不早下手,王敦必为后患!”
公元320年,元帝太兴三年,湘州刺史一职空缺,王敦表奏自己的亲信、吴地大族沈充去任湘州刺史之职。
刘隗览奏后,当然心急,忙劝元帝司马睿不要答应王敦。元帝找来谯王司马承,对他说:“王敦奸谋渐明,看来想把我当成惠帝那样的摆设了。湘州据上流之势,控三州之会(荆州、兖州、广州),朕想派叔父您去那里,怎么样?”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