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宋元——北宋卷》
第12节

作者: 迅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9-08-19 11:05:21
  九、陈桥兵变(3)
  赵匡胤领兵很快就回到了大梁。

  当赵匡胤的这支大军来到大梁城北陈桥门(出城时所走之门爱景门)时,守城官兵拒绝开门,这是因为,此时在京巡检使是韩通,没有得到韩通的同意,赵匡胤的这支大军就不得进城。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大梁外城北面自东向西有四座城门,分别是:陈桥门、封丘门、新酸枣门、卫州门。另记载,东京外城,方圆四十余里,护城河称作护龙河,宽十余丈,护城河两岸都种植了杨柳。北面是上述四门,南面三门,自东向西分别是:陈州门、南薫门、戴楼门。东城有四座城门,自南向北分别是东水门、新宋门、新曹门、东北水门。西城四座城门,自南向北分别是: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固子门,还有个西北水门。由于官方和民间的称呼不一定一致,大梁各个城门一门多名现象突出:北面三门(卫州门应该没计入),自东向西又称为:爱景门、长景门、玄德门;南面三门自东向西又称为:朱明门、景风门、畏景门;西城两座城门(西水门、固子门、西北水门没计入),南的又叫迎秋门,北的又叫肃政门。东城的新宋门又加延春门、新曹门又叫寅宾门。

  东京旧城,也就是内城,方圆约二十里。南面有三座城门,从东而西分别是:保康门、朱雀门、兴礼门。东面三座城门,从南而北分别是:汴河角门子、旧宋门、旧曹门。西面有三座城门,从南而北分别是:旧郑门、汴河北岸角门子、梁门。北面也有三座城门,从东而西,分别为旧封丘门、景龙门、金水门。内城城门同样存在一门多名现象。据《宋会要辑稿》,内城各城门的名字演变情况如下:南面的正门朱雀门,在唐朝时叫尉氏门,后梁叫高明门,后汉、后晋、后周叫熏风门;南面西门兴礼门,到北宋时期叫崇明门。东面的两座城门(水门不算),稍南的旧宋门,在唐朝叫宋门,后梁叫观化门,后汉、后晋、后周叫仁和门,北宋叫丽景门;稍北的旧曹门,在唐朝叫曹门,后梁叫建阳门,后汉、后晋、后周叫迎春门,北宋叫望春门。西面两座城门(汴河北岸角门子不算),南面旧郑门,在唐朝叫郑门,后梁叫开明门,后汉、后晋、后周叫金义门,北宋叫宜秋门;稍北的梁门,在唐朝叫梁门,后梁叫乾象门,后汉、后晋、后周叫乾明门,北宋叫阊阖门。北面三座城门,中间的景龙门,在唐朝叫酸枣门,后梁叫兴和门,后汉、后晋、后周叫玄化门,北宋叫景龙门,东面的旧封丘门,在唐朝叫封丘门,后梁叫含辉门,后汉、后晋、后周叫宜阳门,北宋叫安远门。西面的北宋叫天波门。

  再一层就是宫城,号称大内。大内的正门是宣德楼,开五个门。进入宣德楼正门,就是大庆殿,宣德楼东面是左掖门,右面是右掖门,入内之后都是楼阁,为朝廷各部门办事机构。再往北,进入宣祐门,就是紫宸殿、文德殿等各大殿,各大殿后是拱宸门,进入拱宸门就是后宫。
  《玉照新志》记载,赵匡胤的叛乱大军就停在陈桥门和封丘门之间。《随隐漫志》记载,驻守陈桥门的是姓乔的和姓陆的两名卒长。无法从陈桥门入城,赵匡胤只得命令从西面的封丘门入城,他折断一支箭杆,发誓入城之后不妄杀军民。乔、陆二人得知赵匡胤已经入城,就上吊自杀了。此后,赵匡胤亲自来到陈桥门值班室,叹息道:“真是个忠义孩儿啊!”将二人所在的部队改称为“孩儿班”,到北宋时期,孩儿班的士兵们都在帽子后面垂了两条头巾,粉青色的代表周世宗服丧,红色的代表祝贺赵匡胤登基。

  从封丘门(即长景门)进入大梁外城以后,赵匡胤又整顿军队,来到了内城的仁和门(即旧宋门)外。赵匡胤从外城的封丘门进入,又不从内城北面的旧封丘门、景龙门、金水门进入内城,也不从内城东门最北的旧曹门入城,而是饶了大半个大梁城,最终从内城东面偏南的旧宋门进入了内城,其中又有哪些玄机呢?显然,内城其他城门并不听从他的指挥,而仁和门可能就在殿前都虞候王审琦的控制之下。当前一天晚上郭延赟奉命返城时,可能已经做了安排,将赵匡胤的家眷们全部秘密转移到了仁和门附近的定力院内保护了起来。据《涑水记闻》记载,当陈桥兵变发生以后,赵匡胤的母亲杜氏和妻子王氏都在定力院内,王夫人听说后,很是害怕,而杜氏却笑道:“我儿平生与众不同,众人都称会非常尊贵,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假如定力院附近没有亲信保护,赵匡胤也是不会把家眷都安排到那里去的。

  与此同时,在进入内城之后,赵匡胤就派遣客省使潘美前往朝廷向百官通报赵匡胤已经登基称帝的消息,又派遣楚昭辅去保护家人。殿前都点检衙门就设在宫城的左掖门内,当时,石守信已经下令严密戒备,紧闭大门,等楚昭辅赶到后,石守信就下令开门,让他入内。
  此时,宰相们还在朝堂之上早朝未退,众人听到这一消息后,顿时大惊失色。范质走下殿来,紧紧抓住王溥之手,说道:“仓促遣将,我等的罪过啊!”指甲几乎把王溥的手都抓出血来了,王溥吓得噤若寒蝉,面如土色。范质的这一细节,被很多史料所引用,并作为他忠于后周的证据之一。实际上,范质此人决非等闲之辈,范质作为后周政坛上的不倒翁,自有其过人之处,《宋朝事实类苑》就称,范质曾经对人说过:“能用鼻子吸三斗醋,就可以当宰相了!”世宗对下无恩,果于杀戮,可以说范质对世宗并无多少好感,反倒是对宽厚、谦虚的赵匡胤是亲近的。虽然他身为首相,做很多事情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但他对赵匡胤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像赵普、李处耘、楚昭辅、王仁赡等赵匡胤的佐命功臣,多多少少都与他的举荐有一定关系。世宗去世后,身为首相的他以种种借口,率先拒绝执行世宗的遗命,不让世宗的心腹和能臣王著、曹翰进入核心领导层,除了他个人私心以外,可能早就与赵匡胤达成了某种默契。此次出征的人事安排上,对赵匡胤极为有利,身为首相的范质,如果没有他的同意,赵匡胤也是不可能轻易发动政变的,此时他的这番表现,很有些作秀的成分。这是因为,要么立即禀报皇上、太后,驾临皇城城门组织抵抗,要么自行与侍卫司韩通商议对策,如何应对,最不济的也该像东晋时期苏峻进京时,宰相王导抱着同样是八岁的东晋成帝司马衍一样,多多少少尽一下臣子之责,而范质等人在听到消息后,什么也没做,仅仅伸出手来,抓一抓王溥,这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首相该做的。

  与范质等众宰相不同的是韩通。韩通身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兼在京巡检使,当他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率领亲兵走出皇城,组织抵抗。关于韩通的抵抗,宋朝史料为了彰显赵匡胤兵变是众望所归,把韩通从内廷出来,写成是直接逃回家中,准备抵御,在途中遇到了殿前散员都指挥使王彦升,王彦升领兵追赶,一直追到韩通家中,韩通来不及关门,王彦升之兵杀入韩通家中,将韩通及其妻子和几个成年儿子全部杀死。然而,《闻见近录》《野老记闻》《龙川别志》则有不同而又详细的说法,称:当韩通从内廷率众出来以后,经过左掖门时,遭到石守信的伏兵乱箭袭击,同时,又遇到赵匡胤入城之兵,双方在皇城下激战,韩通被杀。另据《曲洧旧闻》记载,当时,有司奉命来搜捕赵匡胤家眷所在的定力院,僧人把赵匡胤的家眷全部藏在阁楼之上,用锁锁好。士兵们登上阁楼,准备打开门锁,见其上布满灰尘和蜘蛛网,就离去了。《挥塵后录》也记载了此事,并明确说有司就是韩通,等到北宋建立以后,赵匡胤对那位寺庙主持非常感激,后来,主持八十多岁临终时说:“我就是泽州明马儿。”原来,此人是五代时期著名的强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