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王朝》
第44节

作者: 宋元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一会儿,战鼓声声响了起来,众人齐聚甲板,只见不远处皇上的坐船上升起了五军都督府大旗。
  随着鼓点的节奏,大军纷纷上了停在岸边的运兵船,开始了过河。

  大旗招展,各式各样的船只不一会儿就塞满了整个江面,看起来让人热血沸腾。
  不过天气太冷,看了一阵,杨章德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韩成说道:“走吧,我们先去安置下来。不到天黑,这十几万大军恐怕还过不了江。”
  太孙的座船是一艘两层高的楼船,实际有三层。
  最下面一层是船腹,中间是一排马厩,里面装着六匹宝马。六十个浆手分成了三班,每班二十人,十人划桨,十人撑杆,可以保证座船不间断前行。
  他们吃住都在船腹,根本不能上甲板上来。
  杨章德他们这些太孙的侍卫也只能待在甲板这一层,五十多个人自己随便安排。只要找一个平坦的地方,打开铺盖将就着就睡下。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没有一个人抱怨,因为他们已经是属于最轻松的一拨人了。
  此行船队一共只有一百多艘,最多装载万人,剩下的大军都要靠步行走完这几千里地。

  而且他们那些人不仅需要每天赶路八十里,晚上睡觉还不一定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比起那些将士,他们已经足够幸运了。
  杨章德看了看守在楼梯口的两个太监,低声问韩成:“韩把总去过上层吗?太孙的卧房是不是尽显气派?”
  韩成笑道:“太孙不喜奢华,房间除了用料讲究一点,干净一点,与下层并无差别。不过上层据说住进来了四个宫女,所以才有太监把守,否则的话,太孙不在的时候,我们也能上去瞧瞧。”
  “军中还能带女眷?”
  “其他人不行,太孙当然可以,皇上还不是带了一个妃子和几个宫女。你要是做了大将军,独领一军,想带女人还不是看你自己的兴致。”
  杨章德只感到一阵野草在内心里燃烧了起来,看着不远处站在船顶,接受各路大军参拜的朱瞻基,他恨不得自己也能像李亮一样,站在他的身边。
  朱瞻基昨晚近乎没睡,今天从一大早开始,就陪着朱棣祭天,祭祖,发布诏书,举行各种仪式。
  一直到了中午才抵达江边,然后又要一直待在座船楼顶,接受大军参拜。
  朱棣毕竟年纪大了,中午撑了一会儿,就到了下面休息,同时也接见一些高级将领。

  而他只能代替朱棣在楼顶吹寒风,李亮想要帮他那个屏风挡住寒风,也被他制止了。
  一艘艘的船载着有些兴奋的士兵们从不远处掠过,他们看着楼顶英伟的朱瞻基,都心悦诚服地躬身相拜。
  每来一艘船,朱瞻基都要跟他们挥挥手,很有一点后世阅兵的架势。
  只是这个季节,站在这里,真的不好受啊!
  一直到了天色渐晚的时候,最后一艘船的士兵被运送过江,朱瞻基才下到了楼下房间里跟朱棣汇报情况。
  看着英武的朱瞻基,朱棣再满意不过。自己在上面吹了一会儿寒风就有些受不了,但是他吹了整整半天,却没有一丝怨言,也没有半点颓丧。“累吗?”
  “孙儿不累,看着众将士向我敬礼,孙儿只感到热血沸腾。”
  朱棣满意地笑了起来。“你今日也累了一天,回去休息吧,明日开始,白天来我这里参赞军务。”
  朱瞻基回到了自己的船上,朱棣这才下达了出发的命令,船队开始出发沿江而下。
  在天色完全黑之前,他们就要赶到下游扬州地界,进入运河口才能休息。
  明日天亮,就会启程,按照行程的不同,每天最少要走六十里以上,顺水的时候要走八十里以上。
  回到了自己的船上,一股劲泄掉,朱瞻基也感到了疲惫不堪。看到众侍卫来敬礼,他摆了摆手说道:“先让孤去换身衣裳,再来跟你们叙叙。”
  楼船二层,风花雪月四个小宫女看见朱瞻基回来,一个个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从宫中来到外界,周围有都是一些大男人,她们一个个都有些恐惧。
  此时见到朱瞻基,仿佛就有了主心骨。
  在兴庆宫,她们几个的任务就是帮朱瞻基配药,然后陪朱瞻基洗澡,顺便帮他按摩。
  但是现在在船上,诸事不便,今天也没有给朱瞻基洗澡的任务,那么最多就只能给朱瞻基捂被窝了。

  四个人帮朱瞻基解开了铠甲上的卡扣和系带,等朱瞻基脱去了铠甲,又拿来了便服帮朱瞻基换上。
  “帮我沏一壶茶来……”
  刚把朱瞻基铠甲挂起来的秋月就应了一声,连忙拿出了热水壶来帮朱瞻基泡茶。
  元代时期就已经有了双层瓷器的暖水壶,不过保温效果一般。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从锡兰那边带回了应该是土耳其那边生产的双层铜制热水壶,保温效果更好一些。

  工部的工匠们根据这种铜制热水壶,复制出来了新款的热水壶。并且在外面塞了一层棉花,又烧制了陶瓷的外壳。
  这样一来,热水壶的保温效果就非常好了,基本上24小时之内都能保温。
  除了热水壶,明代就已经有了冰箱,其原理跟热水壶差不多,最内侧是一层铜皮,外面有一层空格,可以塞进去冰块,然后是一层皮质隔热层,又塞进棉花,外面是木箱款式。
  所以有时候不能小瞧古代人的智慧,只要有一个思路,他们也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

  喝了一杯热茶,朱瞻基的身体才舒服了一点。
  躺在夏花的怀里,吃着春风喂的点心,秋月和冬雪两个人还在帮他按摩着有些酸胀的大腿,这种享受简直了。
  跟几个小丫头闲聊了一阵,逗弄了她们一番,朱瞻基才又心满意足地起身。让李亮拿过来了出征的各卫所,卫军的资料,朱瞻基看了一会儿,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看不清字了,才放下这些资料。
  五十万大军的调动,转战几千里。在现代社会都是一件非常非常复杂的工作,更别说在这通讯靠吼,出行靠走的年代了。
  现在只是十几万人的人吃马嚼,还是在国内,途径各地都有不同的地方官府负责各军的伙食和饮水供应。
  等出了长城,进入了大漠,荒原,那个时候,几十万大军的后勤供应,更是难以周全。
  但是任何一点疏忽,都会导致被遗漏的军队挺进变慢,士气下降。
  看着五军都督府做的出征计划书,朱瞻基看了一会儿就觉得眼晕。如今的统计方法各种各样,这个军队用一种统计方法,另一个军队有所一种统计方法,真是难为了这些人还能把几十万大军的行程安排的井井有条。
  但是在这方面,朱瞻基并没有改革的想法。任何一种方法的存在,都有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必要,否则也不会保留下来。
  贸然的改革,不要说军中众将领的反对意见了,哪怕就是把后世先进的方法拿出来,也不适合这个时代。
  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朱瞻基绝对不会轻易动军队的制度。

  而且,现在这个时候,朱棣也不会让他动。
  他只能细心研究透了,才能知道如何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慢慢改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