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王朝》
第49节

作者: 宋元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管朱棣拥有再大的权力,不管朱瞻基拥有来自后世的丰富经验,史书总是控制在文人的手里,而现在的文人,可以说就是儒家。
  朱棣再牛,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文人都杀了,那岂不是国家大乱。
  所以有些事情,哪怕是大权在握的皇帝,也力不能及。
  朱棣现在对朱瞻基几乎是言听计从,但是朱瞻基更需要注意在权力面前的定位。
  朱棣老当益壮,他对权力的重视跟朱元璋一样,即便是愿意对朱瞻基放权,也不会让朱瞻基动他的核心权力。

  所谓的核心权力,就是军队和朝政。
  我给你的,你才能要,我不给你,你不能争。
  权力之争也是古代皇权时代,太子大部分都不得善终的主要矛盾所在和原因。
  所以他哪怕得到了朱棣的允许,可以参与一些国家大事发表意见,但是他也注意地不去抢权。
  何况,他也看不上现在这种受到重重制约的权力。
  他更怕自己陷入到这种繁杂的关系纠纷之中之后,不得不成为权力的奴隶。
  加上他已经决定了两年后就开始发展对外征略,想要在如今的朝廷之外另起炉灶。所以他不仅没有急着加强自己在军队和朝廷的影响力,反而有些避嫌地不与任何官员建立私交。
  这种行为也让朱棣对他更喜欢了,一个有能力,还不争权的孙子,才是好孙子。
  要不然,就会像太子一样,被他防备和忌讳,找到机会就要敲打一番。
  大军抵达济南府的时候,在济南府进行了休整。骑马和坐船的军士受得了,但是那些步行的军士连续行军了快半个月,早就疲惫不堪了。
  五天之后,大军才又重新出发。这一次一鼓作气,与二月十五抵达了北平城。
  在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以后,元大都仅剩下了不到十万居民。
  朱元璋当政时期,从山东,河北等地移富户填北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平的人口将将达到二十万。
  在原本的历史上,朱棣迁都北平,又一次大型移民,在永乐十六年,人口超过了五十万,到了朱瞻基时期,人口超过了南京,达到了一百万。
  而南京由原来的一百二十万人口,只剩下了不到九十万。
  但是现在,北平只是一个陪都,攻略草原的行在,总人口也没有突破二十万。
  不过,由于这次北征,如今的北平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军营,数百万人口云集此地。
  北平方面以赵王朱高燧为首,军队方面以征虏副将军、安远侯柳升为主,数百高级将领从北平抵达了通州迎驾。
  整个欢迎仪式持续了整整一天,皇帝仪仗才被迎进了北平,入住朱棣曾经的燕王府。
  朱瞻基对赵王朱高燧的印象不深,他很早就已经就藩北平。这些年,也就回了应天府几次,每一次跟朱瞻基也就只是在公众场合见上几面,叔侄两人表面上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在历史上,被描述的竞争激烈的夺嫡大战,根本只是一股暗流而已。
  这曾经还让朱瞻基有些失望,原以为可以看一场好戏,谁知道竟然如此平静。
  不过想想也能理解了,朱棣雄才大略,他的皇位就是抢了自己侄儿的,怎么可能允许几个儿子搞风搞雨。
  那些文人记载的历史说朱高煦,朱高燧夺嫡,并且夸大的厉害,不过是想给自己的身上贴金而已。
  因为太子是他们支持的对象,不把对方写的厉害一点,如何能显示出他们的功劳。
  但是实际上呢?

  赵王朱高燧在朱瞻基抵达之时,就直接俯首称臣。
  就连朱高煦想要造反朱瞻基,可是朱瞻基的大军一到,他的人马立即四散,连一场大规模的战斗都没有。
  所以说,所谓的夺嫡,朱高煦想要当朱棣第二,根本没有文人们描述的那么厉害。
  朱瞻基对柳升比较感兴趣,这可是世界上第一支火器军队,炮兵部队的始祖。
  永乐八年,柳升随朱棣第一次北征,到达回曲津后,他率神机营为前锋,大败阿鲁台。
  这是明军的火炮和火器第一次大规模应用。
  鞑靼人虽然一人三马,势不可挡,却在火炮和火器的威力下低下了头颅。
  柳升进封为侯爵,加禄米五百石,仍世袭伯爵。
  随后朱棣派他镇守宁夏,讨伐并斩杀叛将冯答兰帖木儿等人。
  此次他被召回,总领京营兵,担任北征大军征虏大将军。
  朱瞻基对他感兴趣,是因为自己的手里有更有效的火药配方,只是他之前一直没有机会见识如今明朝的神机营,所以并没有贸然把更好的火药拿出来。
  如果朱棣问他火药配方从何而来,他根本答不上来。
  所以,即使有更有效的火药配方,他也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拿出来。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火炮,火铳铁质不行。贸然提升火药的威力,只会引起火器炸膛,而不是增加火器的威力。
  在没有研发出更好的火炮之前,火药配方的重要性没有在最前面。
  燕王府门口,朱瞻基刚下马,都知监太监李谦就迎了上来,躬身行礼。“臣李谦拜见殿下。”
  对这个朱棣宠信的内臣,朱瞻基也以礼相待。“李太监免礼,我虽生于北平,五岁离开后却始终未曾回来看过,对北平了解不多。在北平期间,我就听你的安排了。”
  都知监负责宫廷各监行移、关知、勘合,也就是说,只要出门在外,大部分时候,连皇帝也是听都知监安排。
  能够担任都知监太监的,肯定是皇帝最信任的心腹。

  在朱棣身边的七大太监,除了内宫监太监郑和,司礼监太监王彦,就属这个李谦最受信任。
  李谦笑着说道:“殿下言重了,老奴也只是做好本分事。燕王府地方狭小,陛下入住以后,难以为殿下安排一个清净别院。赵王殿下让出了赵王府别院,那里景致雅趣,别有一番应天府韵味。”
  “那我可要专程向赵王叔致谢了,带路吧。”
  李谦也让小太监牵过来了一匹马,利索地骑了上来,众人打起了太孙仪仗,从燕王府向西走去。

  李谦,郑和他们都是十岁左右跟随了朱棣,当时才二十岁的朱棣亲自教他们学文习武,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培养。
  所以他们这一帮从燕王府时期就跟着朱棣的太监,无一不是文武双全,对朱棣也是忠心耿耿。
  因为朱棣取消了迁都,原本的燕王府并没有修缮,扩大,也就是说,再也没有了后世恢弘的北紫禁城。
  赵王就藩北平,并没有被安排在原本的燕王府。而是重新在燕王府西侧修建了赵王府,燕王府保留下来成为了行在所。
  而赵王府的别院,就是后世鼎鼎大名的中枢之地,因为靠着中海所建,所以的确有一点江南韵味。
  六百年后,周游也曾经来过这里几次。但跨越六百年的时光,眼前的景致却大不相同,让人有一种沧海桑田的虚无感。
  朱瞻基摇了摇头,驱除了心中那一丝消极的想法。
  他从来不是一个文人墨客,没有那么多感触,也不愿意想太多那些虚无缥缈的事,牢牢抓住眼前的现实才是他该做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