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祖法宝坛经说禅与大手印》
第21节作者:
北京波罗密 只知受乐,只享受安乐,一派天然,回归自我自性大海,桶底脱落,大地平沉,象阿含经里佛经常说阿罗汉的话——舍离重担!
所作已办。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得大自在。
日期:2019-11-29 23:13:25
金刚经里发大乘心,佛在回答须菩提尊者的问题——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的回答是去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已,而实无众生得度者。
这个回答,显得有点唐突,而且与后来的经文不呼应。后来一直在讲空性。只是在不断强调空性的时候,加了一句,“于法不入断灭相”。
这是空相的心法,戴了一顶大乘的帽子。
惠能打工仔在厨房帮厨的时候,被祖师敲击舂米的桩子三下,然后他三更天去祖师屋里去传法。
弘忍法师还是给他讲金刚经。讲到这顶帽子的时候,没有起相应。
这是看坛经应当关注的地方。
这顶大帽子,应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已,而实无众生得度者,就是怀着一颗清洁心去度众生。
这对于在家众善男子善女人们来讲,是不适宜的。
所以这一段,肯定不是释迦牟尼佛亲说的。
金刚经的开头,是讲佛到饭点了,领着大概一个团的人数,光头党,去城里乞食。
乞完回来吃饭刷碗,把脚一洗,开始打坐。
这个时候须菩提请问,可见须菩提请法,是指善男子善女人们在行世俗事的时候,如何观照,如何观念,如何住心。
日期:2019-11-29 23:28:37
所以弘忍祖师,讲到这里的时候,惠能没有相应,没有激起浪花。
自己还没吃饱饭呢,去做什么捐款盖希望工程?
金刚经里继续讲,妙行无住—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讲如理实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还是 没有起反应。
继续下一章正信希有——法如筏,过河即丢;还是没浪花。
无得无说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还是继续听,琢磨;
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还是继续琢磨。
然后讲四果罗汉,不可住于相;还是没动静,继续听讲。
讲到: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到这里,讲到清净心的时候,好了,有反应了,有动静了,呼应了,震荡心灵了,嘛呢对上了叭咪,轰的一下,开了,开悟了。
这个时候,惠能恍然大悟,说了五个何期自性的句子。
到这里,祖师满意,付衣钵,嘱咐南逃躲起来静修,时机成就再出来宏法。
日期:2019-11-29 23:38:07
这一段阿含讲——心定者,圣弟子当作是学:我于此义,外散之心摄令休息,不起觉想及已观想,无觉无观,舍念乐住;乐住已,如实知。受、心、法念亦如是说。
佛在这里讲的是,外散之心摄令作息!——行了,别老想度谁去了,先把自己给解决完再说吧。
应该是不想觉相及已观想,无觉无关,舍念乐住!——就是别想乱七八糟的了,乐住吧!住于快乐,身心的定乐,OK!
而这种思想,正好是金刚经后来让惠能起浪花有反应恍然大悟的观念:彻底清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日期:2019-11-30 21:04:57
读坛经,说见性。
见性,明心见性,就是从禅宗五祖传六祖惠能而流行起来。
古代释迦佛没有这么提过,阿含里也没这么提,这是中国禅宗根据佛教法义给概括总结出来的一个中国词。
见性,是相当于佛在菩提树下证道之后,说的那句:原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这句话,翻译成中国话,发挥出来,就是惠能法师的这五个何期自性!
坛经里这么记载——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日期:2019-11-30 21:48:38
当年释迦牟尼吃完乳縻后,在河里洗澡,然后在菩提树下打坐,证得五眼六通,然后开悟见性,才发出那句感叹。
而后来弟子门徒就反过来,惠能在这里,先由祖师讲金刚经开导开悟,再南征,蕲州所在的黄梅,紧挨着江西的九江,经九江穿江西全境,到广东 怀集,逢怀则止,停下来,旁边就是四会,在四会找了个地方山深林密的地方,跟猎人混在一起。
在与猎人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同时进修,多劳动,持禁戒,常观照,观念内容,也不超四念处。因为世间一切,不超出身色,受感,心识,法界之外,统统观念,无不清净。终于证得神通,这时才到了下山时机。
印度大乘佛教的84位大成就者,一般就是专修实践12年而证得神通验证。
惠能在中国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是隐在猎人队伍里,没有条件闭关专修,所以用了15年。
日期:2019-12-01 21:49:15
今天 是12月第一天,快就到腊月了,腊八是佛陀的成道日,今天讲坛经的第三定律。
应该也是坛经最高丨潮丨最高明最有价值的地方。
前边第一定律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第二定律,乘无大小,在人是否实修,依教奉行,就是大乘。
可以说惠能的坛经,把整个 佛教,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在发展的紧急关系做了 一次回归,回归到释迦牟尼佛的本意,回到到原始佛教。
印度佛教在发展到大乘之后,就走向衰落了。
玄奘法师取回来的大多是大乘佛教。本来玄奘法师是因为对于各门各派佛教经典感到错落参差,多有矛盾,才决定到印度本土去实地考察,出国留学,但是可惜,当时的年代,正是印度大乘佛教兴旺,取回来了当时流行的大乘佛法。
玄奘出生比惠能早三十多岁,惠能年少得衣钵,玄奘中年出国留学,而后回回翻译,有一段时间是并行不悖。
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稍后几年有金刚智和善无畏两位密教得成就高僧于开元年间来大唐传播密法。
再往后两百多年,西藏土番大译师马尔巴数次拿着金子去印度学密教,拜师那若把祖师,就是著名的那若六法的大成就者,并培养出来西藏密教之颠的成就者米拉日把。
从唐到宋,中国宗教文化盛况空前绝后。
在当时这样的盛世之中,惠能以坛经的第三定律,使禅宗,几乎成了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那么这个第三 定律,是什么呢,就是明心见性。
日期:2019-12-01 22:09:04
有一个问题,数次被大乘佛教经典提及并开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