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字房内,高岳表情木然地将行李放下,所谓的给房,肯定也和这座国子监的整体环境吻合,是个长宽各三五步的斗室、陋室——高岳一推窗楞,差点把整扇窗户给推掉,然后灰尘辘辘落下,而整个房间里,有一个床榻,一个门都掉下来的衣橱,还有几块茵席散乱铺在地上。
可刘德室却很高兴的模样,帮着忙,还介绍道,“每日馆内有给厨,就在下面就食,你有户部和礼部的牒文,大可安心住在此温课,春闱前就不要走动了,要给知馆博士一个好印象,不然万一落第,来年再想来此就困难了。”
这时高岳点头,他总算明白了,这国子监想必是自安史之乱后,随着这个国家完全衰落了,早已丧失了大部分机构功能,但窦申和元季能之前好像也说过,国子监又没有被朝廷彻底丢弃:代宗皇帝似乎还让百官匀出份俸钱来,能让国子监各馆有“给厨”和“给房”,即给学生在应考期间,能有免费的食宿。
所以方才大门前的殴斗也就不难理解了:各州县送来的举子拿着文牒,想到国子监里来享受“给厨”和“给房”;而原本住在这里的国子监各馆学生也不愿意放弃免费食宿,他们当然希望赖在这里,直到考中为止。而国子监各馆的定员又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争夺这些资源,毫无礼让的殴斗辱骂当然不可避免。
这时,高岳突然想起什么,他瞪着眼睛,询问刘德室,“芳斋兄,你......你在这国子监里多少年了?”
刘德室顿时有些羞惭,说已十多年了,唉,不堪提不堪提。
“那你?”
刘德室明白高岳想要问什么,他便悄声告诉高岳,“这里的苏博士可怜我,每次落第后都让我办个补署手续,所以能继续在太学馆里呆下去。”
“那你补署登记的年龄?”
“二十二岁。”
高岳看着刘德室满面的皱纹和胡须,心想“老兄,这也行?”
刘德室连说不说这些了,接着就拉高岳下楼去,“赶紧找到知馆博士和监司,把我俩的丙字房和丁字房给敲定下来才是真。”
随后二人掩上房门,转过拐角处的乙字房,高岳瞧见,里面的茵席上端坐个学生,正微微弓着背,埋头在一堆书籍当中,不断地抄写着什么。
“此人倒是刻苦。”高岳不由得赞叹。
刘德室笑笑,“这人是渤海国渡海来的,名叫杨曦,你不用理会他,他从日到夜又从夜到日,只知道抄东西。”
“抄什么?是和科考有关的吗?”
刘德室摇摇头,“这位没日没夜地抄的是佛经,他和许多其他遣唐使一样,来到我唐国,只要有落脚的地方,有些钱就租赁佛经,购买纸笔,而后就只知道抄抄抄,一年抄几大本,等渡海而来的本国使节,将抄录下来的佛经带回国后——再继续抄下一年。”
“抄到什么时候为止?”
“抄不动为止,就像我一直要考到考不动为止。”
乙字房的门口,刘德室带着些苍凉的语调,回答了高岳的疑问,接着转下了楼梯。
高岳也似乎有所触动,短暂地驻足,看了看房内那名叫杨曦的渤海太学生:杨曦已完全入定,对外界的声响充耳不闻,豆大的烛火下,模糊不清的脸似乎因为近视,几乎都要贴在矮小的书案上,笔尖扭动发出单调的沙沙声,抄录着成卷成卷的佛经,里面的文字也许他根本不懂,但依然要以极大的毅力,燃烧自己的生命,来从事这项卑微但神圣的工作。
后世关于这种行为,也许只有轻描淡写的四个字,“文化交流”。
楼梯正好在乙字房和甲字房之间,高岳走下去时,恰好听到敲钲的声音:国子监太学馆所谓的晚餐开始了。
大门处的殴斗应该停止,鼻青脸肿的太学生们陆陆续续回来了,看起来他们获得了胜利,成功驱逐了企图占据房间和免费餐饭的外地举子。
可等到高岳和刘德室坐在紧挨着楼梯左侧的食案坐定后,高岳却发觉回来的只有四十多人,没能坐满所有的席位。
因为他刚才听刘德室说的是——国子监太学馆的定员,有七十人的。
“王监司、夏侯博士到!”随着谒者的这声喊,二位出现在了餐堂的入门处。
高岳估摸着这二位应该是太学馆的管理学官,便寻思不能露怯,更不能让他俩察觉自己是穿越者,于是便整理下软幞头,并模仿刘德室,跪坐在食案边的茵席上,只觉得屁股到大腿的血管开始不流畅,别提多不习惯了。
王监司约莫五十来岁的年龄,一袭绯色的官服彰显他的身份;而夏侯博士,应该是太学知馆博士,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宿管”,明显比王监司年轻一截,满脸压抑不住的怒气,深青色官服上都是补丁,看来他在国子监的官宦生涯清贫的可以。
“天子庠序,斯文洪源。却每年都要发生这样的事,其中为首的几位下场你们也都看到了,取消春闱资格,发牒各自递送回本贯,就是希望给在座各位个教训。”王监司毕竟年长,火气顺些,捋着胡须对各位太学生训诫道。
怪不得缺员了,带头打架的全被取消学生资格,遣送回乡去了。
“怎么还不上餐啊......殴斗不需要耗费体力?”高岳听到旁边位太学生,满是不耐烦的语气咕噜着。
随后王监司和夏侯知馆给各位办理了“补署手续”,高岳和刘德室也上前去递交文牒,夏侯知馆看了下高岳,带着点疑惑的神情,“逸崧,你好像?”
高岳急忙低下面来,支吾了两下。
“逸崧你的声音?”
“最近沾染些风寒。”
夏侯知馆便不再追问下去,而把目光移往更后面,“张昙,你今年还要补署?”
“换个名字,我现在叫张谭。”苍老无比的声音响起,惊得高岳回头望去,竟是位比刘德室年龄还大,估摸快七十岁的老头,还深衣青衿,捧着个文牒。
高岳急忙谦让开,让这位老人家上前补署。
夏侯知馆叹口气接过那张谭的文牒,高岳赫然看到,文牒上居然还写着“张谭”自报的年龄,“二十一岁”。
后来高岳才知道,这位滞留国子监的年月,居然快赶上夏侯知馆的年龄了,天宝年间就在国子监呆着了,唐军收复长安后,他又神奇般出现,继续在此应举,堪称国子监头号不老松,名字不知道换了多少茬了——“张谭,你还能记得你本来的姓名吗?”夏侯知馆半开玩笑地问道。
听到这话的“二十一岁”的张谭,抬起松垮的眼皮,脸皮皱的和核桃似的,贴着文牒,努力回想着,过好一会儿,大概是实在记不起,只能含糊不清地回答,“总之姓张。”
“桑梓可还有什么亲人?”
张谭根本答不上来,高岳明白,就算有,怕是也死光了。
现在这座破败的国子监,可能是这张谭在飘零天地间唯一的容身之所。
申明完太学馆的纪律后,王监司又说,明日由苏博士在论堂上给大家安排《鹿鸣宴》的事,最后祝福大家今年都能鱼跃龙门。
但其实绝大部分人都知道,在场五六十名太学生,已完成学业的大概三十人,这三十人里,九成九的可能性是一个进士都考不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