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事》
第7节

作者: 春秋客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经常有摇着波浪鼓染布的外村人过来,收了白布,过几天再送回染成黑、兰两色的粗布,上年纪的人穿黑色,年轻人穿蓝色。春、夏,人们都是着或黑色或兰色的裤子,不染色的白褂子。下地、收工,一群人走在一起,倒也整齐好看。
  最初都是手工针线缝制,样式也简单,传统的便服,上衣的袖子跟前、后襟是一块整布裁下来,前面缀手工盘制的疙瘩纽扣。裤子的腰围尺寸特大,穿上以后,要把富裕的部分折叠起来,用一根布腰带扎上,--俗称捻腰库。有些上年纪的人,竟不用扎腰带,把折叠起的裤腰往下一卷,就固定住了。这样总有些不稳妥,有时肚子一收缩,裤子会自己掉下来。有一次,一对中年夫妻在街上搂着厮打,一群大人、孩子围观,那丈夫的捻腰裤子竟一下子脱到了脚上,身上嘟噜着的零件暴露无余,围观的妇女一哄而散,剩下的男人笑破了肚子,夫妻的战斗也因此停止。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村里两个心灵手巧的妇女,无师自通的用起了缝纫机,为青年人加工三个口袋的制服褂子,带库袢、紧腰的制服库子。虽然布料还是以粗布为主,但毕竟是一次服装的革命。再往后华达呢、斜纹等洋布料逐渐走入生活,的确良、的卡等化纤布料也偶有出现,但兰粗布裤子、白粗布褂子的典型服装,到七十年代还是主流。
  自纺自织的粗布,远不如后来的化纤布料结实,所有的衣裳,穿到后来没有不打补丁的,肩部、肘部、臀部甚至要补丁罗补丁,这也成为当时的一景。
  兄弟、姐妹之间的衣裳可互穿,老大穿小了,老二穿,下来还有老三、老四继续穿。
  衣服实在不能穿了,洗净,拆成布片,拣结实一些的做为补丁继续缝在衣服上。剩下的刷成“夹纸”,即一层层旧布用糨糊沾在一起,有两毫米厚,沾在墙上晒干。夹纸是家做布鞋的主要原料,配上鞋面做鞋帮,数层叠在一起,衲成鞋底,鞋帮缀在鞋底上,一双千层底的布鞋就成了。那时没人买鞋穿,都是穿自做的布鞋,新媳妇过门,要给婆家的家庭成员每人做一双布鞋,以示恭谨,却也展示了自己针线活的手艺。布鞋穿烂了,街上来了收破烂的小贩,换成几枚钢针,又成了做针线活的工具。

  纺线、织布虽然费力费时,粗布 的价值实现的倒也充分,“粗布”若有思想,当含笑九泉了。

  日期:2019-10-25 09:45:38
  穿衣 之二 四季衣裳
  有俗语说:“男人街上走,带着女人手”,是说男人的衣装整齐与否,反映出家里女人缝纫手艺甚至持家水平。这里的“男人”应该特指丈夫,其实全家人的形象又何尝不是取决于女主人一人呢。
  在1960年代之前,村里还没有缝纫机,几乎所有衣服、鞋帽、被褥的缝制,都是出于女人们的双手。一家人穿戴的衣物,剪裁缝纫,年轻时或有婆婆帮忙,家中女孩稍大,也可帮忙,但总体筹划,何人何时该添置何衣何鞋帽,预备何种原料,却是主妇一人操心。
  一个人四季衣服如果配置周全的话,入冬要有薄棉袄薄棉裤,天气再冷,要换厚棉袄厚棉裤,初春再换回薄棉衣,棉衣外面还应该有罩衣;春秋季节有夹衣,即一层里一层面的衣裳,夏季简单,有套单衣即可。就这几套衣裳,手工缝制又岂止千针万线?多数家庭,做不到如此周全,能替代的替代,夏天的单衣套上冬季的罩衣就替代了夹衣,薄棉衣也可省去,穿厚棉衣热了,可以少系两个扣子甚至敞怀不系扣子。简化到极端就是四季只有一件大棉袄,这只有极度困难家庭的小男孩才如此。

  妇女们要和男人一样下地参加队里的劳动,只有晚上点灯做针线,就是有事串门说话,手里也要衲着鞋底,妇女们所有零星时间几乎都用在做针线上,有的妇女,手指上的顶针从不摘下来,如戒指一般整天戴着。遇到阴天下雨,不能下地,才是做针线的好机会,可以在炕上摊开布料,从容的裁剪、缝纫,做些复杂的衣物。入冬天凉,冬衣尚未齐全,无奈之下不能再下地出工,在家整日整夜的突击,往往夜里一件棉衣做完,第二天一早便会穿在家人身上。

  有一户人家,生了台阶般的八个儿子,没有女儿,全家十口人的针线活靠女主人一双手完成。家人却一年四季衣帽整齐,冬天有棉,夏天有单,乡亲们无不称赞这女人能干,女人也常引以为自豪。岂不知女人为了全家人的穿衣,昼夜不下炕做针线,经常伴一盏油灯到天亮。自然少有时间参加队里的劳动,一日三餐也大多由男人和儿子们凑合着做。因整天捏针,右手拇指与食指的老茧竟鼓起来,成一疙瘩死肉。只是个中的辛苦,从不肯对外人讲起。

  此地的传统服装很简单。女人穿带大襟的上衣,扣子在一侧,跟旗袍是一样的,冬天的棉袄、夏天的褂子都如此。男人早年间也有穿这种大襟上衣的,因制作复杂,早早就被正中开口的上衣取代,到1960年代,只剩下四、五十岁以上的妇女还穿这种大襟上衣;下装却都一样,无论男女、冬夏,都穿捻腰大裤裆的裤子。有少数老年男人冬季穿棉袍,长可及膝,也是带大襟的,腰部束极粗极长的布腰带,干活时要把下摆提起来掖在腰带上。在早年,这应该是很讲究的打扮,但因穿了干活不方便,这棉袍早早就淘汰了。

  无论男女老幼,冬季只是一套棉袄棉裤。屋内没有炉火取暖,与外面温度相差无几,在屋内要穿这棉袄棉裤,下地干活也再无衣物可加。因此那棉衣的特点是极厚极大,棉袄长可遮臀,袖可藏手,捻腰棉裤更肥大,上遮胸口,腰可折叠。穿在身上,臃肿之极;尤其在肚子部位,棉裤腰折叠成三层,棉袄再重两层,此处更是厚厚的鼓起来,怀孕一般。

  1960年的大饥荒刚过去,有两个心灵手巧的年轻妇女,分别托人在城里买来缝纫机,开始给人们加工制服。乡亲们自备衣料,一件制服褂子收七毛钱加工费,单裤收六角,制服棉袄收一块五,棉裤收一块二;关系较好的人家,连纫线也自带,便不好意思再收钱,送个人情。一时很受村里人欢迎。缝纫机效率极高,缝纫单衣,一个白天加晚上,可做七八件,比手工缝纫要快若干倍。即使如此,村里两台缝纫机也忙不过来,每个晚上都要加班大半夜。尤其是冬季,制作棉衣更费功夫,还要家人帮忙;人们有过春节添置新衣的习惯,春节前两个月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一直到腊月三十晚上,才能把最后一件衣裳交出去。因此,一般到腊月十五便不再收活。没有通电之前,夜间做活要点煤油灯照明,但普通煤油灯亮度不足,便到县城买来玻璃罩子的煤油吊灯,玻璃灯罩能抽风,点着之后,抽的那灯火呼呼作响,没有了油烟,还极亮堂。在冬季,一个晚上做出的活要比白天还多。忙归忙,但收入也很可观,在旺季,收入要比当时普通工人的工资还高许多。后来便和队长商量,农闲季节不再出工下地,每月给队里交三十块钱,记三十个工,本人便可专业缝纫,队里也不吃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