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07-05 00:18:28
第五,以比较严格的宦官管理制度控制宦官、任用宦官。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特别重视从历代王朝的兴替中吸取教训。对于宦官问题,他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他说:“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因此就建立了比较严格的宦官管理制度。主要有四不:一是不御外臣冠服,衣着上与外臣相区别。二是不得兼任文武官职。三是不许干预政事。四是不许与外官结交。在建立这些管理制度的同时,朱元璋又重用宦官。很多人都以为明代的宦官势力是在朱棣当政以后才逐渐壮大起来的。其实不然。早在朱元璋执政时期,宦官就是用来牵制官僚集团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朱元璋主要让宦官集团做什么呢?第一,传达军令,回报军情。比如洪武十一年,即公元1378年,朱元璋在对总兵官指挥杨仲名的诏书中就说:“昨已知兵行之期,今未知兵行何地,特遣内臣吴诚诣军观尔之兵”。第二,稽核课税,察访官吏。比如有一次,有人说参军郭景祥的儿子作恶多端,朱元璋就命内使佛保前去调查。再比如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明太祖实录》记载:“户部奏:天下税课司局征商不如额者一百七十八处,宜遣中官、国子生及部委官各一人,往核其实,立为定额。从之。”第三,作为使节出访。比如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遣内臣送高丽流寓人还其国”。再比如,洪武二十八年,即公元1395年,“诏遣内使赵达、朱福等使暹罗斛国”。第四,参与内政。比如下圣旨任命官员,必须经由尚宝监、印绶监。这两个宦官掌管的部门分别管着圣旨的印和纸。相当于,一个管盖章,一个管打字。再比如一些重要资料(户口、耕地、课税等等)也由宦官保管。还比如,各种符验、金牌的掌管和使用也要经过宦官。当时规定:“凡在内公差人员系军情重务,及奉特旨差遣给驿,本部填给勘合,所差人员转赴内府关领符验”。如此一来,各种政事,从官吏的任用、钱粮收支到军队调拨,都必须经宦官之手。你说这叫不叫参与内政?有人也许奇怪,朱元璋不是不许宦官干预政事吗?我个人的理解是,朱元璋的意思是只让宦官参与执行,而不许他们参与决策。朱元璋大权独揽,谁都不相信,当然宦官无法插足决策,但他没想到他的子孙没他那么忠于职守,后来有的皇帝甚至干脆当起甩手掌柜,让宦官们自己去决策。总而言之,在朱元璋这里,宦官既很受重用,又很受限制。
有了这一系列的部署,大明帝国的基本框架就建立起来了。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帝国,以自耕农和国有经济为基础,形成了以皇帝及其控制下的宦官为核心,以诸侯王为外援,以清廉的知识分子构成的官僚体系为中坚的庞大帝国。
这个政权结构应该说比较好,在朱元璋执政时期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生产得到较为迅速的恢复。朱元璋对此非常满意。在他看来,没有了可能造反、篡权的权臣、地方豪强和军事将领,没有了干预朝政决策的宦官,也没有了贪官污吏逼迫农民起义,再加上骨肉兄弟的相互扶持,大明帝国可以长治久安了。事情当然没有想像的那样简单。
朱元璋一死,就立即出了一个类似于西汉七国之乱的靖难之役。这个是几乎所有不喜欢朱元璋的人都乐于用来嘲讽朱元璋的事件。这个事件证明了,朱元璋广封诸王是错误的,大杀功臣也是错误的。白寿彝先生就说:“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原本是为子孙计,以防止功臣宿将居功自傲,不利于子孙的统治,不料在他去世的第二年,其孙建文帝朱允炆却因他杀戮过甚,而找不到可领兵御敌的大将,最后为燕王朱棣所打败。”但其实这只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即使是站在建文帝的立场上来看,在削藩这个问题上他是犯了一系列错误的,不能全怪朱元璋没给他留下能征善战的将领。而如果我们站在更高一点的立场上来看,其实无论朱棣和朱允炆谁赢谁输,对于大明帝国的统治而言有影响吗?最后朱棣篡了位,但明帝国不还是明帝国吗?恰恰是由于朱元璋一死就立即爆发的这场靖难之役,将分封制复活这个影响帝国统治的问题彻底地解决掉了。朱棣是诸侯王,但却不是分封制的代表。正由于他以诸侯王身份篡位,所以他更加严厉而有效地进行了削藩。大明帝国不但没有因为这次内乱而衰弱,反而得到了巩固。
由于得到了巩固,在永乐时期大明帝国的国力达到了巅峰。在这段时间里,大明帝国做了几位非常重要、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的大事。
第一件大事,迁都北京。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南而北统一天下的皇帝。其他所有政权统一天下都是从西北往东南发展,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都是如此。唯独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帝国的根据地在南京。朱元璋统一天下以后,也就以南京为首都。以南京为首都有什么好处呢?第一,经济发达,资源充足。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早已移到了江南,粮食、盐等重要的战略物资也主要来自于江南。建都于江南就免去了常年向京城运输战略物资的问题。第二,远离游牧民族的威胁。当年北宋定都开封,有人就说这里地处平原,没有屏障。一旦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直接就兵临城下。而在南京就没有这个问题。本来就离得远,又有长江天堑的保护,首都很难被攻下。但是,建都于南京也有很大的问题。一个是偏居东南,对中原的控制力不足。另一个,就是离前线太远,不利于指挥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朱棣篡位以后,还有第三个问题,即江南这一带不是他原来的地盘,他自己的统治根基并不稳固。所以,考虑到这几方面的问题,朱棣从永乐七年,即公元1409年开始,基本上就呆在北京。皇帝呆在哪儿,全国的政治中心当然也就在哪儿。事实上从1409年开始,北京就已经是大明帝国的政治中心,到永乐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20年,朱棣正式下诏迁都北京。
建都北京是好还是不好呢?大多数历史学家都对此事大加称赞。比如白寿彝先生就说:“以大都作为首都,是中国封建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步骤。大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使漠北与中原地区统一在一个政治中心之下,加强了长城内外、大漠南北的联系。朱棣迁都北京,正是继续推进这一进程,肯定了北京作为全国统治中心的地位。它不仅可以统治广大中原和南方,而且还包括北方的黑龙江、贝加尔湖、阿尔泰山一线广大地区。它不仅是联系汉人与南方各族人民的纽带,而且也是联系女真人、蒙古人、西域各族人民的纽带。朱棣的迁都表现出了他的政治远见”。站在今天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这么说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明帝国来看,以北京为首都,也是有问题的。最主要的就是离前线太近。北方地区,一直是游牧民族政权崛起之地,将国家的首都放在北方危险可不小。别的不说,就说蒙古。大家知道,严格地讲朱元璋建立的明帝国并没有灭掉元帝国,而只是将它赶出了中原。后来,虽然元帝国退化回了蒙古部落联盟,但其军事实力依然很强。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游牧民族,也是隐患。所以说,对于明帝国而言,在北京建立重镇来“控四夷”是必要的,而把首都建在这里,则存在一定的风险:万一控不住岂不糟了大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