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承志睁开眼活动了下有些发酸的身体,这身体太弱了,虽然和三娘日日大战也不能这么虚吧?
要知道这具身体才18岁,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级,看来之前透支的太多了,方仲永毒打、方承志苦读多方面原因,让身体有些虚弱,为了不英年早逝,必须要强身健体。
美美的吃了一段香艳早餐,双腿发软的上了马车,赶着去大相国寺参加讲学辩论,通过昨天的事情他知道自己不能太低调,想要改变华夏的命运必须争分夺秒。
不论任何时代,做事最重要的是什么?
人才,志同道合的人才。
王安石为什么失败?
他就缺少人才,新政推行的太急了,没有足够的人才去实施,你让旧势力去实施你的新政策,那不是给自己身上倒屎吗?
所以这一次大相国寺讲学,他必须要争,发出自己的声音,宣扬自己的理念,然后筛选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加以培养,为之后做准备。
要说当今天下最害人的是什么?
将无数宰相大员拉下马的是什么?
将王安石变法硬生生打断,让王安石罢相的是什么?
就是前世所有人都觉得非常可笑的‘天人感应’就是董仲舒提出的理念,这个天人感应不知害了多少人。
每一个中国人看到历史上那些非常可笑的故事都会非常气愤,古人都是傻逼吗?怎么会想象这种鬼话?
可,这就是现实,自从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人的思想就被扼杀了,春秋战国的辉煌思想再也没有在这片热土上重新。
北宋,是春秋战国之后,思想文化方面比较繁荣的时代,若是能够持续下去,也许会诞生不同的思想。
可惜......
想要打破天人感应绝不是那么容易的,延续上千年的东西,尤其是统治阶层的愚弄百姓的手段,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废除?
他要的就是在天人感应的漏洞上撕开一条口子,给人们心底种上一粒怀疑的种子。
随着他不断地传播,再加上时间的推移,他相信天人感应这种无耻的东西一定会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
“姑爷,大相国寺到了,人太多马车进不去。”
方承志撩开帘子,此时大相国寺门口御街前的大广场上围满了人,都听说今天新科进士要讲学,汴京爱看热闹的都来了。
“你们回去吧,不用等我。”
方承志围绕人群走了一圈,急的挠头,根本没有缝隙让他挤进去,他也尝试过挤一挤,差点把他挤得翻白眼。
“汴京人太热情了。”
“方兄,你怎么才来?”
正在他茫然无措的时候,有人发现了围绕人群打转的方承志,循声望去,正是苏轼兄弟俩,还有一个老头正在打量自己。
“苏兄你也在啊,我昨夜酒醉,早上睡过头了,这位是?”
苏轼拉着方承志的胳膊,对于方承志如此坦然心中欣喜,觉得他跟自己一样洒脱的人,介绍道:
“这是家父。”
方承志连忙行礼,苏洵这时候已经非常有名了,号称老泉,能教出两个这么优秀的儿子也绝非平常人。
“学生见过老泉先生。”
苏洵带着他们走了专属通道轻松穿过了人群,让方承志感慨,在古代才是特权的代名词啊,老百姓看到他们走专属通道没有愤恨和怒火,只有深深的羡慕与向往。
大相国寺面积非常大,他们讲学的地方只是在大雄宝殿前面的小广场处,此时已经聚集了不下千人,这些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
再外围就是无数赶来看热闹的汴京人,在中间还有上百个禁军把手分割,还有几十个开封府捕快维护秩序。
在大雄宝殿的门口放着一张虎皮大椅,这就是他们要争夺的东西了,至于大相国寺的和尚,则很自觉地到后院念经了。
估计大相国寺是最憋屈的皇家寺院了,不止要给士子们让位置开办讲学辩论,这也就罢了,谁让士大夫有身份地位呢。
最让和尚憋屈的是他们竟然还要给商贾腾地方,每个月最少六次的‘万姓大会’各种商品聚集,肃穆庄严的皇家寺院沉底变成了义乌小商品城。
可是那有什么办法?皇家重视商业,开放大相国寺是太宗下的命令,谁敢违背祖训?
所以和尚们,忍了。
今天有资格争夺讲学资格的人,也只有昨天樊楼三楼的不到四十人,其他更多人就算不服气也只能在下面干瞪眼。
士子们的争夺早就已经开始,宋朝的士子们都是嘴炮,喷起来天不怕地不怕,此时正有几人争吵的面红耳赤。
“苏兄,他们在争吵什么?”
苏轼听了一会儿,摇头苦笑道:
“好似是在谈论古今之礼仪。”
方承志顿时失去了兴趣,要是和这群人讨论什么礼仪道德,那自己还是哪儿凉快哪呆着去吧,没戏。
所以必须要掌握主动权,可是自己怎么插手?
他和身边的三苏一直在一边静静观察,他发现这些士子们基本上都是空洞无物的瞎扯淡,根本没有根据就能胡吹,一点都不经不起研究。
由于欧阳修没有规定具体的辩论流程,现场极为混乱,士子们三三两两的凑到一起讲解自己的理论,却谁也压不服谁。
由此就可以看出欧阳修也是一个糊涂蛋,让他做文章当个文坛领袖还行,让他真正的当政做事,恐怕也是一锅浆糊。
宋朝的官员有一个习惯,拍脑袋做事,想起什么做什么,就连皇帝都有这毛病,完全没有规划和战略眼光。
这样下去不知道会吵到什么时候,方承志瞥了眼身边跃跃欲试的苏辙,这小子虽然比自己大一岁,但还是有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和热血。
方承志拉着苏辙走到一个角落,手臂嗒在他的肩膀,在他耳边悄悄私语,苏轼见他们说悄悄话不带自己很着急,却又不好意思上前偷听,只是惦着脚尖,支棱着耳朵。
苏轼只看到弟弟不断地点头,好似还很兴奋,不会是他们背着自己想要做什么坏事吧?苏轼摇摇头,他弟弟比他还成熟,不会犯傻。
苏辙大步走到虎皮大椅前方,对着下面所有人道:
“静一静,静一静。”
“这是苏辙?他要干什么?难道他还要舌战群儒?”
“二苏的名声早有听闻,说不定想要独斗群雄。”
苏辙见所有人都注意到他,不理会那些碎嘴之人的议论,大声道:
“大家这样吵下去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诸位看看身后足足上万人,难道大家像被人看笑话吗?所以,我们必须制定一个规矩。”
“苏兄想必是有了想法,直接说吧,若是可以,那我们就认可。”
苏辙舔舔干燥的嘴唇,他还是第一次当着这么多人高谈阔论呢,这种感觉真不错。
“我觉得制定规矩最起码的就是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学说要经得起他人的质问与反驳,不能总是自我感觉是对的就是对的,要拿出确实有效的凭证才行。”
“说的好,必须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我可是听说有人是宰相的女婿,王公的儿子,这次讲学不能让权贵插手。”
“没错,各凭本事,不能拼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