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二三事》
第35节

作者: DJ晴天
收藏本书TXT下载

  比如方承志的老丈人庞籍此时就是观文殿大学士,观文殿大学士就是从二品的职,大学士就是馆阁的最高荣誉称呼了。
  差遣,是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也称“职事官”,“差遣”本身无品级,以“官(寄禄官)”定品。
  除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国防部长)、副使、翰林学士(皇帝顾问、参谋)等外,“差遣”职务名称前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举、提点、管勾(干)”等字,如判尚书省事、知府等。
  除此之外还有勋、爵,不过一般都是授予老臣或者死后追封。
  比如:护军、上护军、柱国、上柱国之类的都是勋。
  比如:开国男、子、伯、侯、县公、郡公、嗣王、郡王、国公、亲王之类的都是爵。
  赵匡胤这么搞就是为了不让官员手里的权力太大,官员直接互相掣肘制衡,虽然确实有效却也造成了效率低下、官员众多、拿钱不干活等等后果。
  今天他们就要去吏部大院听从皇帝对自己的差遣,官是拿工资的职业评级,职是你的荣誉称号,差遣才是宋朝官员真正的职位。

  向他们这种新科进士按照惯例,一甲三名留在汴京进入某个馆阁,过两年就升迁,再过两年就能人一任知州或者通判。
  方承志这种乙等的就要外放,基本上都是到某地任一个八品左右的小官,干的好两三年之后就会升迁做一任知县或者其他。
  进士名次更靠后的比他们差一点,但也基本上没什么两样,在宋朝有了进士出身升官那是相当快的。
  吏部大院此时已经挤满了新科进士,所有人都喜气洋洋的,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互相吹捧。

  “子瞻、子由。”
  “方兄弟你来了。”
  方承志找到了正在和他人交谈的苏轼、苏辙二人,一旁还有张载、吕慧卿、曾巩等几人。
  其他人见到方承志都是神情古怪,要知道方承志现在可是被编排成了欺师灭祖、大逆不道的儒家叛徒。
  他居然还敢来吏部?
  难道不知道这里有多少人看他不顺眼吗?
  方承志对他们拱手见礼,他今天不准备挑拨儒家的神经,他是来看看自己到底被安排了什么职位。
  差遣的结果早就出来了,在场不少背景扎实的人提前得到了小道消息,所以场面比前世等待高考结果还热闹。
  没有让他们多等,几个吏部小吏抬着一张皇榜走上了门楼,然后将手里的皇榜缓缓打开,挂在门口的墙上,皇榜上面写的密密麻麻的名字和他们的差遣。
  “章衡湖州通判”
  “窦卞汝州通判”
  “罗恺台州通判”

  “今年的一甲竟然直接外放担任一州通判,这在以前可是要三五年后才能担任的职务。”
  “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我等受官家重视自然要尽心竭力、报销国家。”
  所有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名字,吏部大院人声鼎沸,方承志隔得太远看不起上面写了什么,他们几个人努力的往前挤。
  “苏轼、苏辙两位公子可在?”

  一声急啸在门口高呼,喊得非常着急,声音非常大,本来就距离大门不远的苏轼苏辙二人自然听到了这个声音。
  “是客栈的小厮!是不是父亲有急事找我们?”
  苏辙一看来人心中大急,也不看皇榜,急忙走向门外。
  方承志反正不着急自己的差遣,早看一会晚看一会都不打紧,所以跟着二苏一块走了出来。
  苏轼苏辙连忙问:
  “这位小哥儿,可是父亲找我们?”

  小厮喘着粗气道:“你们家派人传来消息,你们老母亲仙去了。”
  “什么?”
  “母亲!”
  苏轼、苏辙不敢置信,急声痛呼,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就在他们即将上任为官一方的时候,他们远在蜀地眉山的老母亲竟然撒手人寰。
  方承志搀扶住兄弟两人,他连忙道:

  “子瞻、子由,现在还是马上赶往客栈找到令尊,如此打击恐怕令尊......”
  苏轼、苏辙醒悟过来,他们马上点头应是,对身后的皇榜看都不看,向着门外狂奔。
  方承志拉住他们,叫了一辆马车,几人上车,策马狂奔。
  赶到客栈,他们看到了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的苏洵,他坐在房间等着两个儿子回来,看到他们回来,苏洵颤颤巍巍的站起来,三个男人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父亲,您要保重身体啊。”
  “父亲不要过度伤心,您还有我和大哥。”
  苏洵想到那个跟随自己二十多年的夫人,这些年来她始终站在自己身后默默无闻的支持自己,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怨言。
  “子瞻、子由,我们回家。”

  “回家。”
  “回家!”
  苏轼、苏辙哭成了泪人,从今天开始,他们就是没有娘的孩子了。
  在父亲责罚他们的时候再也没有人将他们护在身后了。
  在他们读书苦恼无聊的时候再也没有人给他们开解解闷了。

  在炎热的夏天,再也没有人会半夜拿着扇子给他们扇风了。
  在他们嘴馋时,再也没有人给他们做一碗鸡蛋面了。
  再也没有人,让他们叫一声:
  “娘,我回来了。”

  方承志受到感染,娑然泪下,不过他适时提醒道:
  “子瞻、子由,现在官家发下了差遣,你们回家尽孝需要先上书陈情。”
  苏洵回过神来,对方承志报以感激的目光,点头道:
  “对,对,先上书。”

  苏轼、苏辙两人,摊开纸张,一边痛哭、一边泼墨,等他们写完,纸张上已经布满了泪珠打湿的印记。
  派人将陈情书送到吏部,吏部审阅后递交宰相,宰相批阅后在交给皇帝赵祯。
  这套流程下来一般需要三四天,不过幸好苏轼兄弟是名人,吏部一看是家中丧母不敢怠慢,连忙上缴时任宰相的文彦博。
  文彦博和苏洵乃是好友,前两天还几个老友一起吟诗作对,畅谈理想,哪想到今天老友就痛失内人。
  赵祯极为喜欢苏轼的才学,这一次的公布差遣他特意将苏轼留在了汴京,哪想到就在这一天,竟然传来这样的消息。
  特事特办,赵祯想到自己一生连面都没有见过的亲生母亲,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悲从心来,竟有泪光闪烁。
  苏洵父子三人他们将一切都收拾妥当,就等着皇帝的批准,要是今天接不到批准,他们就是冒着大不敬的罪名也要离开。
  仅仅过了两个时辰,刚刚过了中午时分,就有皇宫的宦官赶到了客栈,带来了皇帝同意他们回家守孝三年的申请。
  苏轼、苏辙谢恩。
  “官家叫奴婢告诉几位,莫要颓废,好好在家守孝,官家等你们回来。”
  苏轼、苏辙感动,痛哭着高喊谢恩。
  “官家可是仁慈的好人,听说你们母亲仙去官家也忍不住落泪,你们可不要辜负官家的期望。”
  “苏轼、苏辙终生不忘陛下之恩,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得到了皇帝的特批,三苏准备上路,方承志拦住他们。
  “苏伯父、子瞻、子由,你们此去数千里,蜀道艰难耗日持久,如此去恐怕还没到眉山就累坏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