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本纪》记载曰:“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曰:“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有棺无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
有关“蚕丛”的史料典籍十分有限,多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属正常,因为古人手上也没有古蜀的文字记载,唯有民间流传和神话传说。在玄嚣昌意嫘祖入蜀前,盆地内早已有了古蜀土著,若彼时蜀内已有成熟的种桑养蚕抽丝编绢之法,玄嚣昌意入蜀后何以立足,遑论发展壮大。养蚕顾名思义得有蚕,养蚕得先有桑,四川盆地内有史料记载和现存古桑的地方大都在绵阳地区,茂县汶川一带的高原气候并不太适合桑树的大面积生长。由此可以推测,在昌意玄嚣和嫘祖入蜀前,盆地内即使有桑树,也难说有桑养蚕抽丝编绢的做法,甚至连说法都没有,因此“蚕丛时代”从昌意及其后裔算起较为合理,至于昌意后裔的蚕丛部落栖居石室乃是盆地气候因素和客观自然条件的合理选择,蚕丛氏世居石室和葬于无椁石棺也是就地取材的合理选择。
经过近二百年的繁衍生息和发展,蚕丛部在盆地内的实力已是首屈一指,部落大都居住在湔江和涪江上游的半山里,吃的是野果杂粮,穿的是粗布青衫,这段时间的服饰和着装与中原差异不大。或许是对江水泛滥天生的畏惧,又或许是成都平原湖泊沼泽荆棘遍地不利于农耕,蚕丛部在半山上生活了很长的时间。
关于“绵阳”、“湔山”二词的释义,“绵阳”是后来词,古称“涪城”或“绵州”,“ 绵”是个会意字,意为丝帛,指盛产丝帛绸缎之地,阳:指这个地方阳光明媚,可见绵阳一带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地理生态都比较适合远古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早期蚕丛部生息繁衍,有限的文字记载乃至神话传说和客观历史地理环境皆表明“蚕丛王”最开始活动在绵阳一带。《华阳国志》里提到的“湔山”不是具体指哪一座山,而是指自广元至都江堰的龙门山脉,常璩也不清楚蚕丛部具体住在哪里。蚕丛中后期则迁到了湔江流域,湔江发源于彭州市龙门山脉太子城峰西南,向东流经一百三十九公里后汇入沱江,广汉市境内名鸭子河,随着成都平原的逐渐开拓,蚕丛部逐渐沿着湔江东南迁。
约公元前220到公元前2100年,平原之北的蚕丛部和后来迁入大邑崇州后扩散至双流新津一带的玄嚣颛顼部渐渐融合,逐渐成为传说中的蚕丛部落。实际上,蚕丛部分南北两部,北部在绵阳一带,以织为主耕为辅,南部在成都平原西南,以耕为主织为辅,各自独立繁衍生息,并互通有无。为便于后文表述,我们将其分而论之,平原之北为蚕丛部、平原西南有玄嚣部和颛顼部、平原周边有古蜀土著、盆地西部有古羌、东部有资阳人内江人等等,我们将其统称为古蜀人,南部的百濮和东边的巫山人则不宜称为古蜀人。此时古蜀人的生存能力和认知水平处在很低的阶段,觅食、避难和交合是他们生存繁衍的永恒主题。
关于蚕丛时代划分的说明,从公元前2280年玄嚣昌意先后入盆地,到公元前2040年蚕丛部为柏氏所取代,蚕丛部作为四川盆地内突出的时代代表前后历经二百四十年。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远古时代的男性平均年龄约三十岁,女性平均年龄约三十五岁(远古的夭折率和死亡率很高),远古人十五岁甚至更早就已经算是成年,结合远古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来看,寿命动辄百岁以上不合理的。据史料记载,周朝时男子二十而弱冠,周朝千年以前的蚕丛时代(五帝时代)十五岁就已算成年。庶民可挣扎的活到五十岁左右,大家族条件稍好,大致可活到六十岁左右,按平均三十岁继任族长,执族长位平均二十年计,执掌族长之位或长或短,二百余年间,蚕丛氏经历十一代族长,不排除些许误差。
蚕丛十一代族长分别是:昌意--安--芒康--畅葵--荒--季干--洪苗--次蛰--昌螽--槐桑--杜仲。
关于历代族长称呼的说明,除昌意、安在史书上可见外(也极可能是后世史学家给取的名),其他的几无可见,远古时期的大部落在母系时代有姓无氏,父系时代或姓或氏,小部落或小游群则几无姓氏。一个时代也好,一个王朝也罢,王朝的国号或帝王的谥号不是那个时代的国王或首领自己取的,要么是同时代其他国或部族对其的称呼,要么是后世史学家为了记录帝王功过给命的名或做的评价,如《逸周书•谥法解》就是专门给帝王谥号做评价的,举个例:周朝的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文王,武王这两个称呼就是后世史学家根据二者相应的历史贡献而做的评价。
鄙人可以肯定四川盆地内一定存在过蚕丛氏这样的古蜀先人,只是苦于无文字记载罢了。姓氏乃一个人的称谓,国号乃一国的代号,为了直观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发生的事,不才根据有限的史料文字记载,如《山海经》《搜神记》《路史》《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神话传说和有限的史料记载,同时结合四川盆地客观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和远古劳作特点,拟定这些族长的称呼,以便叙述蚕丛氏的始末和描述四川盆地的远古变迁。
日期:2019-11-15 17:21:38
远古华夏文明按区域大致分三大块:中原文明,古蜀文明(西南文明),东部文明,三大文明区域在地理上是无缝接壤的,也就是说这些文明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是完全有可能靠两条腿跨越地理障碍发生交集的,相互影响,各具特色。古蜀文明是华夏文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古蜀文明有其特有的属性、灿烂与辉煌,我们不必过度解读,把争先后暂时先放一放。
三星堆文明和金沙遗址文明不是域外文化的遗留,更不是天外飞仙的外星文明,这两个文明都是古蜀先民的血和汗一点点积累出来的,咱们就不要整什么三星堆之鬼吹灯版了,拜托啦?
《古蜀史说》的前篇 莽荒卷和太古卷已大致描述完毕,现在正式介入先秦古蜀文明的抽丝剥茧的流程。如果本篇著述有幸被你看到还请保持耐心,定不会让你失望。本篇著述不仅仅会解释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相关问题,还有冉駹古滇古夜郎乃至瓯雒扶桑的相关事项都会涉及到,乃至史上含糊不清的某些事项都会涉及,且看且证吧!
日期:2019-11-17 18:43:42
蚕丛是羌汉后裔,以羌人为主,后来保存的更多的是羌人习性,古蜀史是一部励志史和艰辛史,三星堆的由来是有客观历史背景的,且看且证
日期:2019-11-18 09:18:14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