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诡案——破解三国演义七大灵异事件幕后真相》
第51节作者:
陈墨94 “但是如此而来,牺牲便不可避免,第一队的骑兵,将全部坠入深渊,第二队没有踩踏成功的少数骑兵也很可能丧命。那么您必然会问:如果采用此方案,魏延手下士兵难道不会群起而反吗?那是因为,他们来到此地时,魏延手下的士兵并不知道魏延叛逆作乱,而杨长史却已被他污蔑为叛将,因此,其兵士仍旧要服从魏延的命令,否则他们认为自己将会被其他的士兵以违反军令斩杀,或者是被杨长史你率军歼灭。并且,已经陷入此绝境,跃过去虽有危险但尚且有一线生机,不跃过去几乎就是在等着被全歼罢了。魏延军兵士携带粮食也极其有限,若困于此处将毫无生机,想必大部分人愿意搏一把,必将听从魏延号令,约定契约,按照一定的公平手法选出二次跳跃的生还者,并规定不服号令者其他军士共诛之。魏延擅养士卒,士卒皆愿效死命这在军中也流传许久。更何况,据我所知,深渊之下乃是一条河流,魏延本部兵马大部分来自荆州,会水者占九成以上,所以即便跳崖也未必会死。我想,魏延会令兵士自己自愿选择左队或是右队,选择完毕之后,将多出人数的那队后面多出之人的一半移出,补入另一队中以对齐人数。然后任选一名士兵作为抓阄者进行抓阄,由此决定哪一队过对岸哪一队坠崖,如此公平公正,想必几乎没人反对。算上右队中跳崖失败者,魏延的八千多骑兵中大概有三千余骑跃过了对山。”
费祎叹道:“原来如此。”
说到此时,一名偏将突然来报:“杨长史,我军在东面顶崖夹缝中发现了一名魏延军叛军,我等正要将其捉拿,此人却已拔剑自刎。”
杨仪问道:“只有一个人吗?”
“是的,只有一人,在他的身上发现两黄两绿共四块大布料以及小钉子、夹子十余个,除此别无他物。”
听到这,赵直突然两眼睁大,面露吃惊之色道:“我终于知道之前我们来回搜山却找不到魏延军团的任何踪迹是怎么回事了!我们只疏漏了一点,只差这一点点啊!”
杨仪疑惑道:“究竟为何?”
赵直边手指大山比划边道明缘由:“那是因为我们向西搜寻时,魏延军团则迅速绕到了东面;我们向北,他们则立刻绕到了南面;我们上到山顶,他们则从另一条道下达山坡…以此类推,魏延军团可以在不需要出山遭遇廖化军团伏击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山里面让我们无法找寻到踪迹,因为我们虽然反复搜查彻底了每一个超过一人可容的地方,却无法在每时每刻都让全军分布于山中的任何一个地方!
“那么,为什么魏延能够时刻知晓我军的动向呢?方才自刎之人就是答案,他正是魏延留在山顶给他全军发出信号指令的‘指挥官’。整个山呈倒陀螺状,我们搜山顶之处时唯独忽略了断崖,因为断崖的崖缝只容一人通过,深度也不过数丈,我们当时极其相信一支军队绝不会藏在里面,而且也藏不下。但我们却忽略了只要有一个人藏于里面就能够起到的作用。只要我们离开崖缝处数丈远以上的任何位置,在没有特意注意的情况下,便无法感知到崖缝中的人跳上崖顶做出什么动作。我们无法注意到他,但是我们是一支庞大的队伍,由于此山植被稀疏,他站在崖顶时,完全可以看到我们的任何动向。在崖顶的旁边有一块巨大的石壁,而此人的身上携带着黄、绿两色共四面长宽约八尺的旗帜。此人在探知我军动向后,则会立刻钉上绿旗作为模拟我军所在地方位,以黄旗之方位表示我军行进之方位,若我军原地不动则只展示绿旗,若我军万一动向不明则只展示黄旗,并根据我军的实时动向不断地改变旗帜的排布位置,与此同时在石壁的背面也依此行动。这样一来,四面旗帜、八个方位足以暴露我们的全盘情况。
“魏延安排好了这一切后,必然在行军途中会叫上数名视力好的兵士随时仰望山顶看清旗帜排布情况,以此来决定进军方位。而我军虽然分为三队分头搜寻,队伍之间间距却很小,相对某一时刻来说,队伍之外间隙中的遗漏性却很大,并且还都是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搜寻,在探知我军具体动向后,魏延必然能够巧妙地以大山作为屏障进行反复周旋,时刻避开我们的视线。在得知我们搜寻数遍又到达山脚下休息时,魏延认为时机已到,令全军迅速开往山顶进行跳崖行动。而在这之前他之所以不立刻率军奔上山顶进行跳崖,正是因为我军不断的进军搜查使其时间不够,分批次跃崖所耗时间至少需要一个时辰。而若在这期间我军达到山顶,对他们来说,前有敌军,背对深渊,将会对其造成毁灭性打击。
“可是以这种情况来看,当时我方派出张翼军团也来助阵,山下的包围圈只有廖化、张嶷的三万人马了。此时,魏延完全可以凭借骑兵的冲锋优势,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形杀出重围,如此损伤也不会过大,即使无法杀出重围,也可以隐入山中游击、观时待变,为何要以过半伤亡作为代价而用飞渡之巧计逃出山谷呢?这不像是魏延的作风啊。”
杨仪笑道:“呵呵,那是魏延竖子狗急跳墙罢了。赵直,传我号令,全军开拔城固区域,剿灭逆贼!”
“遵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