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家亡,李若琏留下绝命词:“死矣!即为今日事;悲哉!何必后人知。”
随后,李若琏自缢而死。”
在史书上还有么一处记载,李若琏虽出身锦衣卫,却能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
一日,巡捕营获一木工,谓为督师崇焕奸细。
奉旨打问。
君问原缉员役,曰:“袁督师现在辽东,即有异志,渠之提塘、承差俱在京,何必用一木匠为奸细?”
众坚以为真。
及讯,犯人随口直认云:“袁督师修盖衙门,戴方巾,穿白绫袍。知我常在京中,遂差打听京中有多少人马。欲起手反叛。”
君再四诱问,始痛哭曰:“捕营苦刑,叫如此说,不然驳回,当时夹死。我是山西人,在京作木匠,何曾到辽东?”
君据实上报。
(君就是这个锦衣卫李若琏)
上令锦衣卫刘侨再审,乃以为真,立付重辟。
君失出降二级,回卫。
君笑曰:“吾不以人命博一官也。”
这个意思是说,崇祯年间,巡捕营抓到一个木匠,说是袁崇焕在北京刺探军情的奸细。
李若琏奉旨打问,他觉得反常,袁崇焕就算有二心,以他的权势,怎么会找一个木匠做奸细呢?
于是,他亲自审问木匠,木匠却对奸细罪行供认不讳,并指认袁崇焕意图谋反。
李若琏依然觉得蹊跷,再三诱问。
木匠见李若琏言行刚正不阿,始痛哭曰:“巡捕营对他用刑,叫我这么说的,要是不这么说,就把我夹死。
我是山西人,在北京当木匠,什么时候到过辽东?”
李若琏查明木匠是冤枉的,据实汇报给崇祯皇帝,以解冤情。
崇祯疑心病重,加上袁崇焕曾私斩毛文龙,他已经不怎么信任袁崇焕,所以他让锦衣卫刘侨再去审查。
刘侨回来汇报木匠就是袁崇焕的奸细,而崇祯则相信了刘侨。
木匠的下场不知道怎么样了,而袁崇焕则因为种种猜疑,最终被崇祯判以凌迟处死。
李若琏也因为这件事情,官职连降两级,但李若琏却不懊恼,而是笑着说道:“我不会用人命来博自己的前程。”
李若琏这么一个狼人,却对王则之卑躬屈膝,此刻的王则之心有余悸的后怕不已。
如果他走错一步,很可能已经变成了被活埋的孤魂野鬼。
这就像一个三岁小孩在关公面前耍大刀,关公还配合的吐了一口血,然后摸摸小孩的头说别胡闹一样。
在这封信的最后,李若琏郑重说明,他欣赏王则之,希望王则之不要误入歧途,否则下次见面,他就不会再手下留情了。
王则之看完信有了一个隐隐的担忧,如果李若琏将他所做所为上报给崇祯,那么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
紫禁城,弘德殿。
兵部尚书王在晋上奏南赣兵祸之事,崇祯大发雷霆。
“想当初,我大明朝如日当空,光照寰宇,万国来朝。
为何朕登基以来,贼寇四起,天灾人祸此起彼伏,朝廷税赋难支,各府州民怨沸腾。
如今魏阉早已伏法,朝政为何还是这么举步维艰?
祸根何在?
朕当如何?”
崇祯说完之后,看着满朝文武,结果所有人低下头,沉默不语。
“朕有满朝文武,可有一人可用啊?”
崇祯有些落寞的叹了口气,不再言语。
“皇上,是兵祸啊,兵祸拖垮了国家,逼死了百姓,搞乱了江山啊。”户部右侍郎李待问越众而出开始发言上奏。
“皇上,臣掌管兵部,兵部之患只局限于关外建奴之乱,并非心腹大患,比兵患更可虑的是中原各省的贼匪之乱,兵部每年兵患大部用于剿匪,而乱民越剿越多,此祸远胜于兵祸。”
太子太保兼兵部尚书王在晋上进一步奏言。
“王尚书,此言差矣。
万历朝边饷只需五十万两足矣,然本朝开元至今,边饷竟增至四百七十七万两,是万历年间的九倍以上啊。
边饷所耗甚巨,而朝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三百多万两。
此饷从何而来,从国库而来,从百姓而来。
百姓月银若有二两三钱,便不会从贼。
是兵祸,是边饷,是辽饷之祸啊。”户部右侍郎李待问据理力争毫不退缩。
“禀皇上,臣以为本朝虽然开元未久,但皇上治国有方,以初显盛世景象,天下子民无不磕首称颂。”
就在李侍郎和王尚书针锋相对的时候,一个和稀泥的郎中跳出来拍马屁。
“禀皇上,臣以为国家之所以贼匪横行,乃是因为中原府州,灾害不断所造成...”在上一个郎中跳出来之后,又有一个郎中跳了出来开始找推脱之词。
“爱卿,朕记得永乐年间也有灾祸横行的时候吧?为何那时候可以恩威天下,惠泽四海?”
朝堂上本来还在争论的李侍郎和王尚书,在两个和稀泥的郎中几番言语之下就跳出了前一个话题。
这是因为如果断了边饷、辽饷将会断了朝廷各级官员的层层克扣,还会断了地方官员的层层盘剥。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朝臣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哪怕李侍郎说的是对了,也不会有人赞同。
这是因为朝臣在魏党结束把持之后,接着又被东林一党所把持。
而东林党人又多腐败。
这两个郎中就是他们收买好的搅屎棍,在需要的时候,他们必须站出来缓和气氛。
“众爱卿,不要照顾朕的颜面,如果是朕的失责,朕必定自究,如果是朝政有误,你们大可以直言不讳,朕想知道如何才能中兴大明。”
被这两个郎中一搅和,朝臣又不说话了,没办法崇祯不得不再次发言。
“圣上英明!”
那两个郎中再一次开始拍马屁,朝臣就知道这个早朝该结束了,不然就进行不下去了。
崇祯也知道这是个信号,他听到这些称颂也有些心灰意懒,挥了挥手结束了今日的早朝。
下了早朝,崇祯一个人在书房里开始写字。
他提笔写了四个大字,“振兴大明”。
在他拿起来仔细欣赏的时候,王承恩来了。
“老伴,来看看朕写的字怎么样?”
“好,好哇,大气凛然,已经可以自成一派了啊。”
王承恩,大内总管太监监理东厂,挟制锦衣卫。
当崇祯还是信王的时候,王承恩是东厂派去信王府做奸细监视朱由检的,但是王承恩一直陪伴着朱由检成长,加之两人尽皆年幼,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他和小朱由检竟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在朱由检掉入水里的时候,只有王承恩这个小太监毫不犹豫跳入水中救了他。
自此之后,朱由检不管有什么心事都会和王承恩倾诉。
而王承恩也发誓誓死保护朱由检,两个人可以说是互相依赖。
从他对王承恩的称呼就可以体现出来,“老伴”这是对极为信任的太监的称呼,还有的皇帝称呼为“伴伴”,比如朱由校就曾这么称呼过魏忠贤。
“朕要将此墨保赐给户部右侍郎、兵部尚书,李待问、王在晋两位大臣在今日的朝会上,直言不讳,痛陈时弊,不亏是朝廷的重臣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