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温柔盛世——闲话『清平乐』背后的真实历史》
第3节作者:
晴雯撕扇2010
赵安仁的提议不无道理,却被另一位参知政事王钦若点了水。王钦若似褒实贬地跟宋真宗讲:赵安仁这个人真是品德高尚啊,昔年沈义伦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他“至今不忘旧德,常欲报之”。宋真宗听出了王钦若的弦外之音,认定赵安仁看似正派公道,实则假公济私。于是乎,赵安仁的反对非但没能奏效,自己也被宋真宗从参知政事的位置上撸了下去。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大臣们反对立刘娥为皇后,说来说去都是因为她出身寒微,并没有人提及刘娥醮夫再嫁的身份,这一点完全超乎我们对于封建伦理的固有认知。事实上,将“一女不更二夫”与封建时代划上等号,明、清两朝当然无法反驳,唐朝也许颇有微词,而宋朝肯定不服气。对于所谓“贞节”的女性婚姻抉择问题,宋朝向来是相当开放而包容的,醮夫再嫁,稀松平常,即便是嫁入王府皇宫,也算不上什么离奇的事情。
话说回来,尽管反对的浪潮很高涨,但立后这种宫闱之事,如果宋真宗坚持己见的话,外边的大臣不大可能始终是密不透风的铁板一块。就拿当年的唐高宗李治来说吧,他想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老臣跳得再高,最终还是被英国公李绩(原名徐世绩)一句举重若轻的“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强摁了下去。
唐鉴不远,事情果然有了转机。宋真宗秉持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度,大臣的阻力便逐渐衰弱下去,尤其是时任宰相的王旦主动上疏,恳请“早正母仪”,这事儿便不再有可以自由讨论的余地了。
日期:2020-05-03 13:18:48
刘娥从德妃晋升为皇后,虽然已经是板上钉钉,但在程序上走得并不那么顺畅。当时的大宋王朝尚处在草创时期,一切务求节俭简约,立皇后不行册礼,但必要的仪式感还是不能缺少的。按照既往的流程,先要交由学士院起草制书,宣于正殿之上,随后近臣、牧守、宗室修贡礼,群臣拜表称贺,并前往内东门奉笺再贺皇后,这道庄重的过场才算是全部走完。或许是担心那些心怀不满的大臣横生枝节,闹出群体事件让官家和履新的皇后难堪,宋真宗决定再优化精简一下繁冗的流程,将藩臣贡贺、降制外廷之类的全部省掉,只令学士院起草一封制书,交付中书宣制就行了,做人低调一点,小心使得万年船嘛。
即便已经如此“将就”,还是有大臣因为一道官样文章的制书,让宋真宗吃了一回瘪。如果归根究底的话,这事儿其实也是宋真宗自找的。当时,或许是流程上太过“将就”,对刘娥多少有些愧疚之情,宋真宗便想把这道制书搞得光鲜一些,于是安排丁谓(时任参知政事)去找久负盛名的翰林学士杨亿说一说,劳烦这位大神亲自起草。
杨亿(974年—1020年),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别看他当时的官职不高,区区户部郎中而已,但在宋朝初期的文坛,绝对是一个领袖级的人物,用后来欧阳修的话说,可谓“以文章擅天下”。根据《宋史》的记载,杨亿七岁能成文,年仅十一岁,声名就已经直达天听了。宋太宗赵光义试其词艺诗赋之后,“深加赏异”,不仅下制书盛赞“越景绝尘,一日千里”,还授他秘书省正字之衔,“特赐袍笏”。后来,杨亿入值集贤院,与王钦若等人一道编修著名的《册府元龟》,并在闲暇之余赋诗唱和,开创了“西昆体”的新诗风,一时风靡天下。
以杨亿的才学和名声,起草一篇流光溢彩的制书,可谓信手拈来,但杨亿从少年时期就有“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的抱负,史载其“性耿介,尚名节”。对于立刘娥为后这件事,他从一开始就不赞成,所以根本不打算卖给宋真宗这个面子。
丁谓显得十分无奈,半是劝慰、半算哀求地跟杨亿讲:勉为其难做这么一回,“不忧不富贵”。可杨亿视自己的名节如性命,压根不吃荣华富贵这一套,一句话就把丁谓怼得哑口无言:“如此富贵,亦非所愿。”宋真宗深知不可强求,只好退而求其次,安排其他的翰林学士起草这份立后的制书。
尽管经历了诸多的坎坷与曲折,但已经没有人能阻止刘娥迎来她的人生巅峰。从一贫如洗、醮夫再嫁,到安享荣华、母仪天下,如果说这位传奇女子的华丽变身,完全是凭借姿色与媚术,从色衰则爱弛的普遍规律来看,似乎并不科学。事实上,咱们把这位刘皇后看作是武则天式的人物,一点也不夸张。
先看武则天,她最初“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深得唐高宗李治的欢心。后来协助李治处理繁杂的政务,“明察善断”,“英贤亦竞为之用”,表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治国才能。
相较之下,刘娥的能力也不赖。入宫之初,她为人低调而节俭,既不争宠,也不去攀比,在后宫的人缘还不错。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刘娥虽说出身寒微,靠卖唱为生,但经过这些年的历练,昔日的灰姑娘已脱胎换骨,不可同日而语。根据《宋史》的记载,刘娥通晓书史、博闻强识,“闻朝廷事,能记本末”,处置宫闱之事,往往遵循旧例,打理得有板有眼。她还从旁协助宋真宗处理政务,“周谨恭密”,深得宋真宗的信赖。
从母仪天下到深爱着她的夫君龙御归天,刘皇后陪伴宋真宗度过了将近十年的光景,史载宋真宗“久疾居宫中,事多决于后”。伴随着宋真宗的身体渐显日薄西山之态,没有人会怀疑,这位才能出众的刘皇后,必将效仿当年的武则天,深刻地影响大宋王朝的政局。不得不承认,后来仁宗朝开创盛世之治,身为皇太后的刘娥确实发挥了定海神针、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用近代文人蔡东藩的话来说,刘皇后“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堪称至评。
然而,在历代民间文人的编排、演绎之下,这位“恩威加天下”的传奇女子,却成了蛇蝎心肠的恶主魔头。到底是有什么仇、什么怨,要如此“黑化”这位华丽变身的灰姑娘呢?这就牵扯到关乎宋仁宗身世的著名公案——“狸猫换太子”了。
日期:2020-05-04 22:50:09
狸猫换太子:宋仁宗的身世之“谜”
与《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的长篇小说类似,“狸猫换太子”的传奇故事,也是历代民间文人不断编撰修订的产物。有据可查的最初源头,后世普遍认为出自元朝一位没有留下名姓的文人之手。他仿照《赵氏孤儿》(元·纪君祥编)创作了一部杂剧,题为《金水桥陈琳抱妆盒》(简称《抱妆盒》),这部杂剧演绎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宋真宗时期,后宫的李美人因为捡拾到金丸,机缘巧合得到圣上的宠幸,并诞下一子,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刘皇后呢,因为一直未能生育子嗣,故而心生嫉妒,密令身边的心腹宫女寇承御设法将此子弄死,扔到金水桥下去。就在这个无辜的婴儿命悬一线之际,寇承御看到嗷嗷待哺的小生命竟被一层红光紫雾笼罩,惊骇之余更是于心不忍,便与一位名叫陈琳的太监商议,将婴儿藏到妆盒之中,交由陈琳带走,交给“南清宫八大王”赵德芳收养。十年之后,“八大王”带着这个孩子入宫面圣,刚说出“李美”两个字,便被做贼心虚的刘皇后搅了局。刘皇后心存疑虑,严刑逼问寇承御,寇承御不肯出卖自己的良心,索性触阶而亡。又过了十年,始终没有子嗣的宋真宗宾天,当年侥幸得活的孩子便以“八大王”十二子的身份,继承了皇位,是为宋仁宗。直到此时,太监陈琳才将这桩陈年密闻的真相和盘托出。宋仁宗查明实情,遂与生母相认,奉她为纯圣皇太后。不过,顾忌到先帝的颜面,宋仁宗并没有追究刘皇后暗杀皇子未遂的责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