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想说:“就是因为他们有这种依赖思想,才不懂得奋进,把什么都寄托在神佛身上……”
但是转念一想,自己两个人有什么好争论的呢,跟自己又莫得多大关系,没得破坏了气氛。还是好好散步吧。
于是转移话题道:“你不是说坡上有学校吗?带我去看看。”
“好,走吧。”
沿着那条土路,两人爬上了坡。
这个坡不高,也就四五层楼高的样子,一会儿就爬上去了。
李英说:“青峰村一共六个生产队分布得稀稀拉拉的,所有的小孩子都在这里来上学,接受教育。
当初建村小还费了一番周折。
那时候没得学校,孩子们不能上学接受教育,只能受穷,所以下定决心修建村小。几个生产队都想把村小修在自己队上,方便自己的孩子上学。
李英阿公那时是他们这个生产队的队长,当然也要为自家争取。
他特地写信去找朱庆裕帮忙,他们可是穿开裆裤的发根朋友,虽然朱庆裕走出了农门,但是他的根还在这里,老家青峰村有什么事还是要帮忙的。
听说要建村小,他是举双手赞成,当即就寄了一笔钱回来支持家乡教育事业了,还给乡上,镇上都写了信表了态说只要他帮得上忙的,绝不推辞。
为此李家阿公得意洋洋地去乡里,要求把村小建在他们生产队,还放出话说,如果别的生产队出钱出得比他们多,他是没意见的。
别的生产队出力还行,出钱肯定比不过,于是村小就落到了他们生产队。后来青峰村大队部也搬到坡下来了。
那时候叫青峰大队,现在才叫青峰村。
然后就是选校址,由于这里都是坡坡坎坎的,没得平地,就选了这个矮一点的山坡,发动全大队的劳动力把坡顶挖平了,又去隔壁县大山坡那边开凿了青石板抬回来,才把学校修了起来。那个时候全靠人工劳力,不容易呀。我阿公说他当生产队长最大的功劳就是修了村小,这是值得一辈子夸耀的事情。”
刘建国:“那这个学校有些年头了哟。”
李英:“是的。我爸他们那一代人是这里的第一批学生,然后我,还有我弟,还有很多后面的小孩子来读书……”
顺着李英的指点,刘建国看到了很旧的一排房子,墙壁上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个村小真的很简陋,中间一个坝子做操场,操场前面一个黄泥巴垒起的土台子,光秃秃的。
操场左边一排五间教室。
右边有两间房屋是校长办公室和老师办公室,还有两间是厕所。
学校早就放假了。山坡上空荡荡的,看不到一个人影。
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是钉的木头框框,上面结了一层蜘蛛网。
透过框框可以看到里面。
教室不大,黑板,讲台,里面摆放着二三十张课桌。一看就是农村木匠自己用木头做的那种,课桌看上去倒还整齐,可凳子就各种各样了还有几张竹篾条编的板凳。
李英:“还是老样子,一点都没变。”
刘建国:“条件很差,很简陋…”
李英:“这还算好的了。你知道我爸他们第一批上学的人坐的课桌是什么吗?”
“是什么?”
“课桌是青石板,凳子是黄泥巴垒起来的干坨坨,那个时候还没有瓦,屋顶都是铺的茅草,下雨还要漏,直到后来我上学的时候,才发动全大队的木匠,把集体种的柏树砍了,做了木头课桌,又去烧了一窑瓦盖上,这一下子又是好多年了,你看这些木头课桌都变得凹凸不平了。”
刘建国………
李英:“你不用吃惊,农村大部分村小就是这个样子。这还是因为要普及教育才有村小,我们才有学上,有的更偏远地方还没得呢。”
刘建国被深深地触动了,他不知道别的地方怎么样,但是就在本地方,他们市下面的一个村小居然如此简陋。
他不知道城乡的差别竟然这样大。
大得好像隔着一个世纪。
两人绕着教室走了一圈,刘建国发现教室后面还有两间茅草屋。
“这里还有人住吗?”
“有,是阿敏家。之前她家在坡脚下,也是两间茅草房,遇到下大雨,坡上的泥土松了,垮下来把房子冲垮了。
阿敏爸爸就说我搬到坡上来总不得被冲垮吧。
于是就在这里修了两间茅草屋。
本来这坡上是光秃秃的,老师说没有树木,山体就容易滑坡,发动我们在学校周围栽树。以后年年植树节,学校都要种树。
你看这些高大的桉树和柏树就是我们那个时候种的。
那些小一点的就是后来的学生娃种的。
建国,你来看,这棵大树上还有我们刻的字呢。”
刘建国一看,果然是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两人在树林间穿行,看见一个中年妇女在用竹耙耙扒拉着地上的落叶。
看见李英和刘建国很是意外,打量了半天才说道:“哎呀喂,我还以为是哪里来的大干部呀,原来是英子,你放假回来了。”
“嗯,王幺妈,你拾柴火呀。”
“就是,捡点树叶子回去引火。要不去屋里坐坐?”
王幺妈看了看刘建国有些犹豫地邀请道。
一看这个年轻人就是城里人,自家的烂草棚棚都不好意思请进去。
李英:“不了,我们要回去了。家里头有好多事情呢,明天过年你和幺叔请早啊。”
王幺妈:“要的,要的,我要早点来帮忙的。”
李英:“阿敏她过年会回来吧?”
“过年要回来的,到时候我让她去找你耍哈。”
“好。幺妈,我们先回去了。”
“慢慢走……有空来坐坐……”
幺妈看着走远的李英和刘建国,摇摇头叹口气,这就是命呀。
自己家的阿敏跟英子一块上学读书,人家现在是大学生了,看样子还找了个城里女婿,可自家阿敏只读了小学就完了,穷啊,供不起了,只能回家种地,然后早早出嫁,现在又拖起娃娃了,也只能过年才回娘家一次。
李英:“阿敏几年前嫁到邻县那边去了。孩子都有了。
刘建国:“阿敏是你的同学,和你差不多大吧,都结婚了生孩子?”
李英:“农村的孩子都这样,读不成书就回家帮忙种地,然后早早结婚生娃。我如果不是考上了大学,现在也是已婚妇女孩儿他妈了。”
刘建国:“还好你考上大学了,不然我到哪里去认识一个叫李英的聪明好学,吃苦耐劳,温柔贤惠的好女子。”
“刘建国,你把我夸成一朵花了。”
“你就是一朵花。”
“是不是乡坝头的红苕花花?”
“你是我心目中一朵牡丹花。”
刘建国突然扯开嗓子唱道: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
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
有人说你娇媚
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
有人说你富贵
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啊牡丹啊牡丹
~
冰封大地的时候
你正蕴育着生机一片
春风吹来的时候
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啊,牡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