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三郎》
第37节

作者: 煮茶酒
收藏本书TXT下载
  毗陵恽氏和吴县陆氏为吴郡两大望姓,共为江东世家高门。
  其中毗陵恽氏出自西汉名臣杨恽,后因为王莽之乱,杨恽之后迁徙到了毗陵避难,并以先祖之名为氏,改杨姓为恽。
  恽氏本就是公卿之后。

  自迁居到毗陵后,以治学显闻,族中世代有人为朝廷征辟为官者,世仕扬州州郡。
  先祖中历任二千石,千石者足有十数位之多,家族清望非同一般。
  加之此代恽氏主母常氏乃是孙母吴氏故交,
  当初孙坚死后,孙坚家眷避难江东时,常氏多有援手,也因此,孙翊与那恽氏嫡女早就相识。
  后来孙策统一江东后,孙氏显贵异常,孙母为了报答常氏昔日之恩,议定孙策与恽氏嫡女恽清之婚事。
  岂料孙策从中更改,选了徐灵伊为孙翊之妻。
  因为这个变故,孙母心中一直对常氏心有愧疚,但是孙翊正妻已定,总不能让恽氏嫡女恽清做妾。
  可是如今孙翊成为了江东的主人,身份贵重,此时再让恽清做孙翊的妾,便也说的过去。

  徐灵伊心思通透,孙母一向念恩并且对这件事念念不忘,重提纳恽清之事是大有可能的。
  恽清一旦进入孙府,她背后站的是整个恽氏,是恽氏百年的声望,甚至一直被孙策压制的江东士族,都会将宝押在这个恽氏嫡女身上。
  而徐家不过是富春当地豪族,论家门是比不过恽氏的。
  就算孙翊没有纳恽清,但以他的身份将来也会有妾室,内室之内的纷争总会可能存在。
  而孙翊是江东之主,他的内室之争不会是争风吃醋那么简单。

  孙翊的宠信,并不能是自己可以无忧无虑的资本。
  智者往往能防患于未然,既然早知有这一天,徐灵伊不如约束好家族,并做好孙翊妻子的角色,宜室宜家,以免将来引发不必要的祸患。
  欲戴荣冠,必承其重,
  徐灵伊深知这一点。

  想完这些后,徐灵伊心中渐渐平静下来。
  她低头看了看织到一半的蜀锦,想到这蜀锦是为孙翊所织,嘴角露出温柔动人的笑容。
  当初是她主动想嫁予孙翊为妻,如今得偿所愿的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将来若有得意时,吾必不相负。”
  孙翊的这句话音犹在耳。
  只是将来,三郎真会无时无刻护住她吗?
  徐灵伊觉得有时候挺讨厌自己的聪慧的。
  因为聪慧总是会让她认识到人心的善变。
  可是当一个聪慧的女子对一件事保持怀疑时,最后却还是选择了相信,这也许就是喜欢吧。

  所以自己对心中的那个疑问,徐氏自己给出了答案。
  他会。
  想到此,徐氏抑郁不在。
  明艳动人的她又缓缓开动起织机来,织机的丫丫声再次在这个空荡的房间响起,
  要快点织好,郎君快回来了。
  吴侯府位于吴县城东,因此很多达官贵人也将府邸坐落在了城东。

  距离吴侯府不远处的几座府邸内,各自有人在讨论孙翊平定庐江的事。
  而这些人全都是孙翊的堂兄弟们,是孙氏宗亲!
  在孙翊不在吴县的这段时间里,孙贲、孙瑜等宗亲一直老老实实的待在自己的府中。
  不交游,不外出,除了平时去找孙策聊聊天外,互相之间联络都很少。

  就连往日里一直说思念家乡的孙静,也都在吴县待了一段时间,没有丝毫回富春的意思。
  而这次孙翊平叛,更是一个宗亲都没有委任,平叛全都是以跟随孙家日久的淮泗将领为主。
  当初深受孙策信任,位高权重,镇守四方的孙氏各宗亲们,如今只是在吴县中静静度日而已。
  有人可能以为是孙翊将他们软禁在吴县,但其实情况并非如此。
  具体原因还要从当初孙静父子入吴开始说起。
  富春县距离吴县很近,孙静和孙皎两人比徐琨还早到吴县。
  等两人到达吴县拜祭过孙策后,孙翊特地抽出时间召见了孙静父子,并且言语间想如孙策一般邀孙静出来为其效力。

  孙静还是婉拒了。
  倒是一旁的孙皎跃跃欲试,只是可惜孙翊对他这个大几个月的堂兄,只是关怀备至,其余的并无多说些什么。
  孙静和孙皎还算幸运的。
  孙氏三镇孙贲、孙辅、孙瑜几乎是同一天到达吴县的,比孙静和孙皎晚到几天,在他们到达吴县的当天,就传来了孙暠起兵作乱的消息。
  这一个消息如陨石坠地般,将当时正在灵前祭拜孙策的他们,惊的是惊慌不已。

  也让当时的一众江东臣子愤怒不已。
  在值此危难时刻,身为孙氏宗亲,不用心辅弼孙翊就已经是错,孙翊的兄长孙暠竟然带头起兵作乱。
  亲族内讧,兄举弟兵,这完全就是严重违背了人伦,更是一种大不义的行为。
  这相比起李术作乱,孙暠的叛变更让群臣咬牙切齿,因为孙策在位时对宗亲可都是信重优待的。
  在孙翊继位之时,体察到兄弟之义,宗亲之情,尽管有吕范的不许奔丧建议,
  但他还是不顾各宗亲重任在身,特许诸宗亲分批奔丧,以全尔等人伦大义,可谓是对宗亲有情有义了。
  结果呢,在有孙策、孙翊两代江东之主优待宗亲的前提下,孙暠还是在江东内忧外患的时候,给了江东重重一击。
  这是家贼。

  令人最不齿的一种贼。
  群臣愤怒之下,当时就建议孙翊应该防备如今在吴县的几位宗亲,特别是身为亲兄弟的孙瑜、孙皎二人。
  孙静因为是孙翊叔父,辈分高,又素来不沾权势,群臣言语之间对其还颇为客气。
  更有议者更为激进,提出直接派兵看管如今在吴县的孙贲几位宗亲。
  孙翊当时也很愤怒,他对众臣言道,“暠兄何乐邪?不愿为吾兄,宁可为贼。”
  只是对于群臣提出的戒备孙贲等宗亲的提议,孙翊断然予以拒绝,
  “暠兄作乱乃其一人之过,其余诸兄辅先君定江东,率精兵镇不从,劳苦功高,亲亲之义,世之定轨,何能以一人之错,疑及诸亲乎?”
  反正不管当时孙翊心中的想法是什么,他的这个态度和这番说辞维护了当时在吴县的孙氏宗亲们。
  并且树立了他重情重义,宽信仁爱的形象,在孙贲等诸兄弟那里狠狠刷了一波好感。
  还避免孙贲等宗亲因为孙暠之事被群臣猜疑而产生自疑心态,从而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安抚了孙贲等众宗亲。
  只是虽然孙翊“不疑宗亲”的态度让这次吴县内的小风波安然度过,但由此带来的影响却有不少。
  在孙贲各位宗亲这边,出了孙暠这种事,他们事先也都预料不到。
  虽然一开始他们对孙翊继位都算不上很信服,毕竟孙翊年纪轻轻,又是他们的弟弟,也没任何功劳在身,但他们绝对没有反叛之心。
  所以孙翊一召他们奔丧,并且只许带一些亲卫时,他们二话不说,遵照孙翊的命令只携带少数随从就往吴县而来。
  但他们也能理解群臣反应为何如此大。
  一个是孙暠的身份太过敏感,还有一个是自孙策创业来,孙氏宗亲和江东群臣之间就互相不对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