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暠之乱也让孙瑜、孙皎两兄弟感到震惊,他们从没想过自己的大兄竟然如此胆大妄为,不顾亲情宗法,竟然敢起兵兵向会稽。
只是毕竟是自己大兄,两兄弟之中孙瑜问孙静道,“父亲,大兄难道真的没救了吗?”
孙暠被黄盖所擒后,就被押送到了吴县,至吴县时,孙翊正在庐江,
因此张昭将孙暠关押在吴县大牢内,并且不许任何人探望,想等孙翊回来再作处置。
孙静听到孙瑜的问话,饶是一时自律颇深的他此刻也是失声道,“救他?怎么救?”
“自作孽不可活,汝大兄放下此等大错,旁人已经是无法施救的了。”
“如今他是死是活,就看君侯如何决断了。”
终究是兄弟情深,刚成年的孙皎向孙静言道,“君侯孝顺,况此也算是吾孙家家事,不如父亲去求求太夫人,或许太夫人愿意为大兄美言两句。”
孙静叹了口气,“若是以往,太夫人的话也许会有作用。
只是君侯庐江大胜,威望日涨,声威不是往日可比,君侯又对汝大兄之叛十分愤怒,此事恐怕难有转圜余地呀。”
孙瑜也是担忧孙暠生死,他言道,“本来大兄犯下大错,身为臣子不该想着为其开脱,但吾兄弟几个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
身为弟弟的我,实在不忍心大兄就这么身首异处。”
“太夫人心善,大兄有罪在先,不求免罪,只求免其一死,太夫人会心软的。
且君侯重情义,重情义之人必重孝道,太夫人若是肯去求情,君侯或许会网开一面。
昔日讨逆在位,太夫人也多番为必死之人求情,讨逆无一不宽之。君侯跟讨逆相比,更为宽仁,想来大兄不会必死的。”
孙瑜的话让孙静的态度有点松动。
虽然孙静对孙暠所为感到愤怒,心痛,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又哪里会真的坐视不理呢?
只是孙静还有些疑虑。
“若是君侯知道吾请托太夫人为此等家贼求情,就算君侯碍及太夫人情面免暠儿一死,但恐怕君侯心中最后会迁怒吾等呀。”
面对孙静的疑虑,孙瑜摇摇头,“不然。君侯自小就看重亲族,对兄弟者长者尊敬,幼者爱护,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且那时群臣疑吾等宗亲,君侯不但不疑,还以人主之尊弹压下群臣之疑,这更说明君侯信爱宗亲。”
“况我们为大兄至亲,若是不去求情反而会被非议薄凉,君侯万万不会因此怪罪,还会因此为喜。”
“君侯是明主,父亲勿太多忧虑,去即可。”
孙瑜的一番话入情入理,听的孙静频频点头。
他转头看向这个以往被他有些忽视的仲子感慨地道,“不管你大兄最后是生是死,但前程肯定尽毁了,以后我们这一支的荣华还需要仲异你来继承了呀。”
孙瑜连忙拱手,脸露谦虚.....
翌日,孙静这段时间来第一次出府,往吴侯府而去.......
孙翊平定庐江的消息不仅在江东流传,也已经传到了中原。
官渡,曹军大营。
正在帐中议事的曹操突然收到了一封许都来的文书。
曹操是在四月中旬离开许都的。
曹操在四月时听闻袁绍派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因此亲自领兵来救。
在这之间,曹操采纳荀攸声东击西、分兵诱敌的策略,破袁军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又在延津南以粮草辎重乱敌,斩杀了袁绍大将文丑。
颜良、文丑都是袁绍手下的名将,不足一个月内,曹军连连击杀这两人,大大振奋了己方军心,又狠狠搓了袁军的锐气。
同时袁军初战失利,也令袁军大为震动。
在这之后,曹操就引兵还官渡,待守袁绍主力大军前来。
现在是建安五年五月,曹操军中还有半年左右的军粮,又打了两次胜仗,所以曹操此时的心情还是不错的。
曹操拆开自许都传来的文书,这封正是孙翊出征庐江当日,张昭写就的那封报送朝廷的讨李文书,书中写道:
“严刺史昔为朝廷所用,而李术凶恶,轻犯汉制,残害州司,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以惩丑类。
今欲讨之,进为国朝扫除鲸鲵,退为先贤报塞怨仇,此天下达义,夙夜所甘心。
术恐惧之,或复诡说以妄朝廷。陛下所居,天下之中,海内所共仰,愿敕执事,勿复听受。”
曹操看完后,忍不住大笑起来,他对帐中众将言道,
“孙翊小儿,此书名为送报天子,实乃状白孤也。
书中矫言昔日严刺史之死为李术所害,但孤岂不知,李术有此为,乃其兄孙策之意也。
矫言欺孤,是其伪。诳语为先贤,是其诈。
惟有最后的勿复听受,乃是其真意。
孙翊此书意在占据讨李大义,以大义阻我不救李术。好方便他从容讨伐李术。
昔日孙翊继位,众臣皆不知此小子如何,孤今知矣。
乃一有小谋之辈尔。”
曹操语气中对孙翊多有轻蔑。
曹操说完,又将手中的文书看了一遍,最后脸露笑意,调侃的道,
“昔日讨董,文台义冠中夏,诸侯中,其之功劳最大。
后文台之子孙策声起东南,数年间遂据江东,声名不输乃父。”
“此二人,皆为武勇之辈,一脉相承。吾之前以为孙家概出此辈尔。
不料这孙翊,比起父兄来,武功未现,这小谋一面倒是先显露出来。
但谋略要想发挥最大作用,终究是要以实力为基础,似这讨李文书,或可延误吾一时,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不知其能平定庐江吗。”
曹操认为孙翊想平定庐江不会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就算是能平定,耗费时日也会颇多。
李术非庸人,庐江非小郡。
况且江东还有山越叛乱牵绊着江东的大部兵马。
不知道孙翊是想先平定哪一个。
曹操并不知道孙翊已经兵发庐江了。
虽然江东送来了讨李文书,但发布文书不代表会马上出征,更多的是像一种战前预热。
就像陈琳写就的那封《为袁绍檄豫州文》,是几月前就发布的,但直到现在,袁绍的主力大军还在河北。
而孙翊半个多月前在吴县亲征,曹操也是几天前才知道。
但探子只能探听到孙翊大军北上,至于北上庐江还是丹阳就不太清楚了,要等下一步的探报到来。
想到孙翊是孙坚的儿子,曹操看向坐在诸将中的一位紫服少年,温言问道,
“子桓,若是你为孙翊,面对江东当前乱局,你会如何平叛?”
此时帐中诸将或为曹姓,或为夏侯姓,都是曹操亲族,因此曹操问话并无顾忌。
少年就是曹操如今的长子曹丕。
自从建安二年长子曹昂被张绣所杀后,曹丕就成了他事实上的长子。
无论曹昂生前多么优秀,都已经逝去,曹操是个务实的人,追思曹昂的同时也在培养着曹丕。
曹丕年八岁时,就能属文。稍大后,有逸才,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
同时曹丕还善骑射,好击剑。
是一位允文允武的佳公子。
因为曹丕少而优异,尽管今年他才14岁,曹操也并未将其看作孺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