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那孙翊今年也才17罢了。
面对父亲的发问,相貌清秀的曹丕并不怯场,他沉思一番后答道,
“平叛之要在于分轻重,平叛之法在于明主次。江东三乱中,李术者,只图自守,不足为虑,可先安抚之。
孙暠者,以下叛上,行背叛亲族之不义之事,不得人心,就算一时喧嚣,终究难成大患。
反观山越,跨县连郡,拥众数万,他们攻城掠地,气焰嚣张,实乃心腹之害,应当卒除。
若我是孙翊,当先平山越。
山越若平,一可提振己方士气,稳定人心。二可震慑不轨,敲山震虎。
到时再分兵讨庐江李术与孙暠,或可不战而胜之矣。”
曹丕的回答条理清晰,明辨时事,令帐内的许多人都不由得暗暗点头,觉得明公的这位长公子年纪虽轻,见识却已经是不凡。
曹丕回答后就看向曹操,他想知道他一向尊敬崇拜的父亲,对他的这番回答是否满意。
但看到的却是他父亲略显失望的神色。
曹操觉得,若是治世,曹丕的平叛策略算得上极佳,但如今是乱世,为人君者不应该只注视到内部。
曹操问曹丕道,“山越势大,非数月不能平定,若在此期间,李术投降于我,我派兵进驻庐江,汝如何处之?”
曹丕一下子哑然。
但随后还是很快就反应过来,“父亲如今正与袁绍对峙,东南之事恐不能兼顾之。”
曹丕的话让曹操更为失望。
“你是觉得就算李术想投降于我,我也会专心对付本初,不会施以援手吗?”
曹操叹了一口气,语气渐渐变冷。
“若真是如此,我何必命钟繇镇抚关中,我又何必两派扬州刺史守备淮南?”
“关中、淮南皆残破之地,如今我与本初生死大战在即,我又何必浪费人力物力去那两地?”
“只谋一时者,不可谋一世。本初虽天下最强,但他代表不了天下。
这一仗孤胜了,河北之地可规。但是天下还有荆州,还有关中,还有益州,还有江东,甚至还有那蠢蠢欲动的塞外异族。”
“击败本初是孤之愿,但不是孤的志向。”
“孤的志向是整个天下!”
“为父可以告诉你,若是孙翊首攻庐江,孤不会救李术。若是孙翊先平山越叛乱,吾必会令刘馥伺机收纳庐江。”
“为父还可以告诉你,吾与李术早有联络,就算他杀了我亲自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吾还是亲自写信诱揽他。”
“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李术他手里有庐江这个战略要地。
吾一旦占据庐江,届时庐江、广陵就会是江东头上的两把利刃。
只要以后我可以抽出手来,就可以凭借这两把利刃,将孙翊活活的绞死在江东之地!”
“因此若是孤为孙翊,断不会置庐江于不顾,否则来日必成心腹大患。”
“而这些就是远略,你一直以来所欠缺的东西。”
“吾这样说,你可懂了吗?”
曹操说到最后,语气已经越来越严厉。
爱之深,责之切,曹操对曹丕的期望很高,因此他对曹丕的要求也很高。
今日他考较曹丕,而曹丕的表现显然没达到他的要求。
曹操乃中原之霸主,当今天下排名第二的诸侯。
久居上位的他一旦发怒,这种气势哪里是曹丕这个小年轻受的了的。
曹丕吓的一下子跪到了地上。
帐中众将见曹操对曹丕发怒了,都纷纷出来为曹丕求情。
在曹操发怒,曹丕胆战,诸将求情的时刻,帐外有人来报,说是有江东的军情到。
曹操眉头一拧,江东?
难道是孙翊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探到了吗?
孙翊是会先庐江还是山越呢?
好奇之下,片刻后,曹操将探子唤了进来。
从淮南而来的信使进入帐中后,见帐中气氛有点沉闷,有些紧张。
他小心翼翼的将怀中的军报递上。
曹操接过军报,展开看了起来。
刚看的第一眼,曹操就惊呼出声道,
“三郎何其速也。”
曹操惊呼之下,下意识的不再称孙翊为小儿,反而美称其为三郎。
这封军报上正是奏报孙翊平定庐江的事。
曹操大为震惊,方才才刚刚收到孙翊的讨李文书,
现在就收到了孙翊平定庐江的消息,这样给曹操一种孙翊朝发文书,暮则平李的错觉。
因此曹操才会惊呼出声。
但很快曹操就反应了过来,并不是孙翊一日平李,而是文书与军报到的时间太巧了。
当日他离开许都时,许都朝中大事都委任荀彧办理。
孙翊的讨李文书乃是报送朝廷的,那时孙翊也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离开了许都,因此讨李文书是先送到许都,再由荀彧转呈到官渡来。
而这封军报乃是扬州刺史刘馥呈报上来的。
刘馥知晓自己目前身在官渡,且自己离许都前曾下令,有关于军事之事都直送其案前,无须先行递送朝廷。
因此讨李文书虽先发,却辗转多日,军报虽晚报,却径直快马往官渡来。
在这个因素之下,造成了讨李文书和孙翊平定庐江的军报一日同达官渡的巧合,以至于一开始让自己以为孙翊一日平李而产生惊呼。
孙翊虽然不是一日讨平庐江,但从刘馥中的军报可知,孙翊从出征到平定庐江只用了半个月。
就这个速度也足以配得上曹操的那句“三郎何其速也。”
随后曹操又细细看起军报上的详细内容来。
随着孙翊平定庐江,原先被江东方面特意遮掩的一些事也都露出了水面。
因为庐江已定,遮掩已经没了用处,流传出去反而更能体现孙翊的才能。
在看到孙翊潜藏形迹,分兵诱敌,奇袭皖城的时候,曹操赞道,
“三郎得兵法虚实之要,机变无方,无愧为孙子后人,亦无愧父兄之威名。”
在看到孙翊拿下皖城后宣言,“只诛首恶,不罪旁从”时,曹操叹道,
“三郎宽纵十数人而尽收庐江全郡人心,识人心,懂权谋,虽年幼,守成亦是无忧矣。”
最后看到刘馥军报中特地点出的在亲征庐江前,孙翊力排众议,先定庐江时,曹操默然。
无赞无叹,只是凝眉。
他对曹丕的训斥还是刚刚发生的事,曹丕如今还在地上跪着。
孙翊先征庐江这一点,意味着什么,再是明显不过了。
孙翊识兵法,于战阵之事精通,说明其有名将之姿,但这不足以让他忌惮,至多孙家再出一位孙坚、孙策罢了。
如今他手下战将千员,其中称为名将者,异姓有于禁、张辽、徐晃、乐进等,亲族中有曹仁、曹纯、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
乃至小一辈的曹真、曹休都有良好的名将资质。
更何况他曹操便是这世间一等一的兵法大家,因此自己刚才对孙翊的称赞,其实是更多是长辈对小辈的一种称许。
孙翊懂得收揽人心,安抚士众这一点说明他为守成明主,但这一点他的儿子曹丕若是做起来,一点也不会比孙翊差。
而且只是仅仅为守成明主的话,进取难免不足。
就算生在江东,将来最多只会给自己一统天下带来麻烦而已。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