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一方面有大量流民乞讨为生,另一方面有着大片的荒芜田地无人开垦,而曹操通过屯田制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只要不遇上天灾,粮食收获定然是丰盛的。
曹操尝到甜头之后,于建安二年开始慢慢将屯田作为一种生产制度普遍施行到他所控制的州郡当中,并且为了保证屯田制能有效的实施,他还在州郡之中设立田官。
曹操后来能兼并群雄,克平北方,屯田制在其中功不可没。
虽然曹操全面实施屯田制获得了那么大的好处,但是孙翊却不会像曹操一般在江东全面实施屯田。
因为江东没有全面实施屯田制的必要。
曹操全面实施屯田制是因为他缺粮,而屯田制在战乱时期是积聚粮草见效最快的办法。
可是江东目前并不缺粮。
江东地处东南,受到战乱的波及并不如中原地区那么严重,江东只是地广人稀,流民倒是不多的。
而且江东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长江流域,境内水系发达,气候适宜,恰恰也因为地广人稀,所以只要不遇上什么遍布江东全境的天灾,江东基本都不会缺粮。
就拿目前的江东粮食储备来说,只要孙翊能够稳定江东,保证江东各县可以输粮正常,在孙翊随便浪的情况下,三年内,都不用考虑粮食的问题。
前世只听过孙权打不过退兵,哪里有听过他粮尽而退。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曹操对屯田制那么看重,而孙权,刘备两家只是在少数地方进行屯田。
孙权是不缺粮,刘备嘛,他大部分时间就没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屯个锤子。
孙翊不打算如曹操一般全面实施屯田还有一个原因,屯田制是滋养世家豪族发展的优秀土壤。
曹操屯田制中的土地是国有的,本来土地国有这个土地制度非常有可取之处,只是任何政治制度都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有适宜他发展的土壤。
目前汉朝的政治生态,并不具备土地国有这个制度良性发展的条件。
所以在历史上屯田制施行到了后面,成了世家和地方豪族攫取国有田地的制度保障,这导致了国有土地大量流失,而相应的,土地资源大大增加的世家和地方豪族得到了再次兴旺的机会。
饱经战乱的长江以北地区,世家和地方豪族能在短短十数年内恢复元气,屯田制在其中也是功不可没的。
对于孙翊来说,全面实行屯田制既无现实必要,又会给自身埋下隐患,孙翊是不会去做的。
把那时间和精力花在尽江东地力之教上,就足够孙翊受用无穷的了。
虽然在江东全面实施屯田制不可取,但孙翊却不会完全放弃屯田这个制度。
如果将屯田适当的实施在一些局部地区,那么其所带来的好处是很多的,例如孙翊如今就想在庐江实行屯田。
孙翊在庐江实行屯田有两个目的。
第一庐江是战略要地又是边防重镇,在这里实行屯田可以让庐江快速获得大量的粮食储备。
孙翊将来北进或者西征时,庐江会是孙翊大军一个重要的粮食中转地。
如果庐江储粮不多,没办法供应大军持久作战,那么孙翊就只能先从江东各地调集粮草到吴县,然后再率军从吴县携粮到庐江。
这样的话,这一路上路途遥远耽误时间不说,就这一路上运粮士卒途中耗费的粮草就会不少。
可能如此周折转运粮草到庐江,因为庐江距离江东不远,所以那两点问题不会很显着。
但就算不考虑到进攻时的粮草问题,也要考虑到防守时的粮草储备情况。
庐江身为一个战略要地,是很容易受到曹操的攻打的,到时候若是江东无法及时派出援军,有着充足的粮食储备,守城胜算也会大大增加。
第二个目的是孙翊要凭借着庐江的地理位置,以屯田为诱招揽流民。
孙翊他要充实庐江的人口。
庐江本来有户十万多户,人口约四十二万左右,但如今因为战乱或者地方豪强隐匿人口,郡守府中在册的户籍只有二十多万,少了整整一半……
一个这么大的郡只有这么少的人,根本就不利于长远发展,所以孙翊才要吸引流民通过屯田将他们留在庐江,充实庐江人口。
人口可以带来兵役,劳役,赋税,是一国的国力基础。只有人口多了,国力才能有蓬勃的发展。
而且江东此时虽然比北方落后,但他的潜力是巨大的,只是江东地广人稀,开发的原生力量不足,
所以孙翊想不断的引入外来人口充实江东的人口,以加快开发江东潜力的进程。
还有,孙翊想这些流民活下来。
都是一样的人,他们也有生存的权力。
人应该吃米,不应该吃人,
身为受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民族大义熏陶过的孙翊,在他有能力做一些事的时候,他不会视而不见……
孙翊在庐江屯田的具体内容是,孙翊首先将庐江郡内的荒芜田地收为国有,然后再招揽由北方南下的那些流民进行屯垦。
种子,耕牛,农具全都由郡守府提供,并且郡守府发出公告,屯田所得每亩收成,官方得6成,屯垦者得4成。
这个公告刚一发出去,迅速的传遍了庐江全境,然后向着相邻的淮南一地传去。
庐江与淮南境内不仅仅有本地居民,还有许多从北方逃难迁移而来的难民,特别是淮南境内。
在这个公告刚刚传出去的时候,皖县外就陆续聚集来了不少的难民。
正常来说,难民一般对官府的公告都会先观望一会,毕竟屯田算是个新东西。
而且这时候的官府大多也不是好东西。
但是这些难民是由北方经过中原迁移到江淮一地来的,感谢曹操的各地屯田政策,这些难民已经见识过中原地区的屯田了,知道这不是虚假欺人。
而且曹操肯定是以天子的名义公布的,对于这些难民来说,如今天下还是汉家当政,他们只会以为这是天子下达的政令,如今传到庐江来了而已。
还有一点,庐江的屯田政令内容比中原流传的更为吸引他们。
孙翊的屯田令中有一项政令,
“耕三年者,授田。”
这项政令很简单,只有几个字,但对于这些流民的诱惑力是巨大的。
从北方迁来庐江的流民来源地很多,河北、中原、关中等,但其中大部分流民的前身都是在原住地的农民。
对于农民来说,什么诱惑力最大,那就是田地了,那简直就是他们的生命。
对于这些千里迁徙,朝不保夕,奄奄一息的流民来说,只要能给他们田地,让他们有田耕种,从而有个安身立命的土地,
别说三年内每亩田地的收成只分四成给他们,只要管吃管住,让他们给孙翊白干都行。
特别是曹操颁布的屯田制当中,是没有授田这点的。
在曹操的屯田制中,土地是国家的,屯田的农民更类似与政府是一种雇佣关系,为政府所雇佣为政府耕种,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收取粮食收成作为报酬。
而且曹操为了有充足的人力进行屯田保证粮食收成,他就把屯田的百姓设为屯田户,而且这个户籍不可更改,并且要一代代世袭下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