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石油工作者的峥嵘岁月:不朽的忠魂》
第35节作者:
马至中原 日期:2012-01-10 09:21:18
第二十三章:唱山歌送汉回油矿,杨拯民就任新局长;
父亲瞪大眼睛注视着奶奶的脸,手里的大洋随着奶奶的眼皮——就如同掩去了一个旧世纪的帷幕一样,徐徐地落下而落下了。其中一枚滚落到我的脚边儿,不停地旋转着,并发出一种极速而清脆的声响,不等它停稳,就听父亲沙哑的喉咙里,发出一声沉闷的撕心裂肺的呼喊:“娘——!”
奶奶永久的闭上了眼睛,她虽然熬过了最艰苦的日子,可却终究没有熬到收获的季节,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可后来我母亲说:奶奶其实不是病死的,而是饿死的,这也就成了我父亲和我母亲心中永久无法释怀的疙瘩。
奶奶的死无疑是代表了一个旧的世纪的终结,而一个崭新的火红的时代已经我可阻挡的开启了,也就在奶奶去世后的第二天,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
我父亲忙完了奶奶的丧事,就再也呆不下去了,他要急着赶回油矿去。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母亲这一次并没有阻拦,相反还在父亲临走的时候,特意打发那两个讨吃鬼,去镇上买来二斤白面和一斤牛肉,自己挽起袖子和面、切肉,不多一会儿,就做了几大碗牛肉面,她先给父亲端起一碗,递到父亲手上时说道:“山娃哥,你去吧,俺再也不拦你了。”
父亲接过面,看了她一眼,笑着问:“为甚不拦了?”
“那还用说吗?我看出来了,要是没有新中国,没有油矿,哪能有咱的好日子过。”母亲说道。
父亲很快吃完了面,他抹抹嘴,起身穿起羊皮袄,蹬上一双长筒毡靴,又带上一顶银白色的吕盔(铝制安全帽),回头冲我母亲说道:“你说对了,咱的好日子来了!”
他说完迈开脚步,迎着灿烂如火的骄阳,走出了院外。我母亲和我们哥三个,也都送了出来。父亲走到马的跟前,停下来,回头看了一眼母亲和母亲身边站成一排的——我们三个讨吃鬼,郑重其事的说道:“山女,给俺看好了这几个娃,等过些时日,俺就回来接你们,咱全家都去油矿。”他说完,从树上解下马缰,翻身上马,就听他喊了一声:“驾……!”那马便尖啸一声,奔出了村子。
母亲就象疯了似的一把拉起我,也跑出了院子,拼命的朝山坡上跑,那两个讨吃鬼也紧紧跟了上来,当我们四个人刚一站稳,就见山坡下砾石累累的戈壁滩上,父亲骑的马正由近而远的狂奔过去。
我们三个讨吃鬼谁也没想到,就见母亲把两手放在嘴边儿,形成了一个喇叭状,冲父亲的背影使劲儿高声唱道:“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来个好光景……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数上哥哥你好……”
母亲用歌声送父亲回到了油矿,我平生第一次听到母亲唱歌,她的歌声是那样的高亢、委婉和优美,她的歌声以及她站在崖畔上眺望父亲的身姿,永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以至于许多年之后,我依然记忆犹新。然而,当她的歌声还没有完全结束,父亲骑马的身影早就消失在了我们的视线中……
父亲回到油矿之后,油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有的工人们都经过培训学习和筛选考试,从新录用,并成为新中国真正意义上享受供给待遇的国家的主人。与此同时,对于一些伤、老、病残失去工作能力的工人,予以抚恤、医治和劝其退养,并从附近的山里、农村招募一批新的学徒工人,充实进了油矿。王进喜这位工人阶级的代表;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就是这一时期走进油矿的,此系后话。
获得了解放的工人们,就如同笼子里被关久了的鸡,从冲出牢笼的那一刻起,个个都变成了鹰,他们冲向天空,在自由勃发的天空中,个人的潜质以及主人翁责任感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和发挥,从而,集体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比学赶帮超”的劳动激情,再加上对未来幸福生活向往与希望,都无一例外的体现在自我价值和潜力的释放和付出上;因此,个人的、私有的一切都不重要了,换句话说:无论工作条件多么艰苦,或有病了,或负伤了,或没吃上饭,或没睡上觉,这一切的一切都变得无关紧要了,而唯一重要的就是国家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
玉门油矿就像一艘恢复了动力的战舰,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开始了新的航程,从此也担负起了共和国工业基础的大学校,大实验场,大研究所;担负起了出经验、出人才、出燃油的这一基础命脉的历史职责;同时它又像是一大锅煮沸了的开水,为了多出油多做贡献,从此掀起了人人比干劲儿,人人比贡献,人人比荣誉的新纪元。
地质勘探队风餐露宿的找井位;钻井队夜以继日的打探井;采油队千方百计多出油;修井队顶风冒雨抢修井;运输队车轮滚滚不停歇;维修队不分昼夜的修机器;炼油厂夜以继日的出燃油。而与此同时,商店、粮店、副食供应站、澡堂子、俱乐部、家属住宅、学校、托儿所、等后勤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也都纷纷上马,如火如荼。
我父亲依然带领他的抢修班,夜以继日的奔忙在抢修钻机的工作岗位上,事实上,这一时期,油矿的各行各业,依然处在恢复生产阶段。然而不久,即1950年8月,玉门油矿结束了军管制,并在中央染料工业部的主持下,正式成立了玉门矿务局,杨拯民被任命为局长兼丨党丨委书记。
杨拯民即杨虎城将军之长子,西安事变后,毅然投入延安“抗大”学习,并加入了中国***,毕业后即奔赴抗日战场,参加过“智取华山”等战斗,1942年回延安,先后任边区米脂县统战部部长、县委书记,后任第一野战军6师副师长、关中军区及大荔军分区司令员,年仅二十六七岁的他,就已表现出不凡的军事才能,时值一野正在筹建空军,注重人才的彭大将军,准备任命他为空军参谋长,然而杨拯民却主动请缨,到最艰苦的玉门油矿去搞石油工业,后经习仲勋请示彭总,杨拯民这才如愿以偿了。
事实证明,杨拯民领导的玉门油矿发展很快,截止到1957年底,玉门油矿已由建国之初的年产量十几万吨,迅速发展成为年产100万吨的大油矿。玉门油矿的职工也已达5万人以上,加上医疗、文教、后勤保障以及家属等,已达10万之众。杨拯民当之无愧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代功臣。
下一章:《山里娃举家进油矿,好学子报国献良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