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夜里,惠超梦见石佛对自己说:
“送我去甬东九峰山。”
于是他带了两个徒弟,捧着石佛,从宁波登舟,沿海路来到小沙九峰山下。
他和弟子在九峰山的香柏岩结茅为庵,从此,九峰山成了让众生仰望的佛界圣境。
晨钟暮鼓回荡于波涛烟树中,成了小沙第一缕天籁绝响。
走进小沙的惠超比走进普陀山的日本高僧慧锷至少早120年。
后来,为了方便乡民进香,把寺庙迁到了山下小沙地界。
宋治平元年(1064),朝廷赐额吉祥,从此吉祥禅寺大名远扬。
惠超的继承者真大悲、文珍、自得慧晖、法宁禅师、孜公禅师、说翁净怡禅师、子元禅师、寿岩智昌禅师等一代代高僧把吉祥寺扩建成“层观杰阁,金碧辉煌……与天童、雪窦相颉颃”(见元大德《昌国州图志》)的一方名刹。
乡民传说,当年为修建吉祥寺,寺僧排着队,翻过大周岭至马岙窑厂,把一块块砖瓦手过手递送到吉祥寺。
可以想象当初建寺时的壮观气势。
现在小沙所属的地爿里、昌门里、寺基里、花厅、横路下、石佛庵、甩龙桥等地方当初曾是吉祥寺内的建筑范围。
我隐约记得小时候母亲带我去住在小沙街上的她的外婆家,那是一个有地板有阁楼的大户人家,做出来的点心年糕都很讲究。
那位母亲叫外婆的曾说起过,那里有过一座大庙。
也就是说,目前小沙集镇的大半个部分都是吉祥寺的寺院地界。比如花厅,就是吉祥寺的后花园。
大德年间,吉祥寺田产达到4515亩,地616亩,山7343亩,僧人逾千,规模空前。
宋朝的丞相史浩,曾作诗赞誉吉祥寺:
朝宗万派,
银涛俱萃於东溟;
擢秀九峰,
金刹忽标於彼岸。
可惜的是吉祥寺在兴盛600余年后,于明朝初年毁于一把不明的大火。
关于这把大火有很多说法,传的比较多的是下面这个版本:
大明公主曾慕名前来吉祥寺烧香。为迎接大明公主,吉祥寺住持发动僧侣和小沙乡民,从码头到吉祥寺一路铺上石板。
铺路包工头擅自把横铺石板(短石板)改为直铺石板(长石板),克扣石板款,中饱私囊。
而吉祥寺的恶僧,贪公主美貌,巧设机关,私藏公主于寺内地道。
圣颜大怒,命火烧吉祥寺。
千年古刹毁于一旦。
我一直在思考:那把大火烧毁的,何止是一个寺庙,那是明朝海禁前,通过600年的发展,带有明显小沙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和文明!
除了那寺庙,小沙还出过为民请命的好人一一王国祚。
明洪武年间,因大臣汤和的片面奏词,明太祖朱元璋下旨迁昌国(今舟山)46岛居民入内地。
不愿背井离乡的百姓四处躲避,一时流离失所,人心惶惶。
王国祚认为,翁州(今舟山)兴废关系到海疆安全,海疆弃守则海盗骚扰沿海,内地的盗贼亦易流窜海上。展复翁州,实为保全内地。
王国祚历尽艰辛,只身上金陵(今南京)面见太祖皇帝,力陈昌国不可迁徙、翁州不可弃守之理,倡议留下乡民与官兵同守,得到太祖采纳。
王国祚回乡传太祖旨意,经办海禁的官员认为国祚造谣,将其擒至金陵,经报太祖同意放回。
昌国八千多人方得以安居乐业。
百姓感佩,尊称他为“复翁先生”,并在其住处建“复翁堂”以纪念。
我慢慢明白,小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有着深厚而发达的人文根系,有待我们去挖掘、去了解、去体会。
难怪著名作家三毛,来了一趟小沙,便捧了一把乡土,跪在生养过祖辈的土地上,淌着眼泪反复唸叨:
我的故乡是小沙,我的根在这里!
我的籍贯上写的是舟山定海,县城叫城关镇。
阿拉岙里乡的人把城关镇叫作城里厢。
这是小时候听老师或大人们在说的北京上海宁波除外,脑海中最大的城市。
住在那里的人就是城里人。
要说当时有否向往当城里人,说句实在话连做梦都没想过。
第一次去城里是跟我妈去的,10岁不到的样子,老妈挑了二蓝子鸭蛋,在紫微小姑家住了一晚,凌晨起身2个来小时步程到南珍菜场。
快到城里就看到明亮的路灯,慢慢的有连片的房子,好多都是楼房,兴奋得不得了。
到了城里就是和村子里不一样。母亲在摆摊,我去了一趟厕所,等回头就找不着原来的地方。
当时的南珍菜场还是露天的,走到那里感觉都一样,都是摆摊的和买菜的。
“阿姆!阿姆吔!”
我边奔边找边叫。找了一大圈,母亲听到哭喊声招呼我,才找到。
惊慌了一场。
卖了蛋有了钱,母亲陪我去看病,替我配了几贴治支气管炎的中药。
小时候我时常犯支气管炎。
然后又去人民路上的百货公司扯了布料。
那时穿的衣服都是请裁逢来家里做的,二个哥哥穿不下的衣服给我穿,我这小儿子是很少穿新衣服的,只有新年才会添一件。
那百货公司有楼上楼下,母亲买布料时我反复爬上爬下,差一点又走散。
这是我第一次爬楼房,感觉挺稀奇。
我们还去了工农兵饭店吃了中饭,也就吃了一碗米饭,一碗紫菜豆腐汤,感觉那饭特别的硬,也特别的香。
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时光我们在每年的清明都会去城里厢,是去城北的烈士陵园祭扫为解放舟山牺牲的革命先烈。
那可是比过年还闹猛。
老妈会连夜做些路上吃的点心,并给上一元钱零用,那可是压岁钱的额度。
然后半夜起床翻过老家出门必走的小山坡,再走三里三的小沙大塘到学校。
到了点老师学生一道动身步行向城里厢进发,那份激动估摸与大阅兵时列队中的士兵差距不大。
步行约4小时,来到郭沫若题了“海山増辉”四个字的碑门,一起整队进烈士陵园。
每一次都会有很多人在那里。
轮流着送花圈、哀悼。
结束后就往城里面自由活动。
一般都会去半露亭看人打枪,去码头看大货轮,再在规定的时间去人民电影院看场电影,最后集中坐车回学校。
有一次还和三个同学走过一条老街,很古老的那种。
人不多,全是石板路,店面都有点古色古香,忘了是叫中大街还是西大街。
我想很早很早的定海应该全是这个样。
后来才知道定海城关是个古城,是鸦片战争时的重要战场。
在半露亭一带看到最多的就是穿着军装的人,有陆军和海军,好象路上三分之一的人都是军人。
当时,定海应该有好多驻军。
海军帽子上的二根飘带和手帕一样的翻领特别的显眼。
偶然见到个把女兵,皮鞋子踩着路面发出的声响,还有她们灿烂的笑脸,总会吸引我惊奇的目光。
那时常在想:“当兵的真帅!”
很多年后我还真的当了兵,而且还是在城关的码头坐815轮离开的故乡。
工作10多年以后我又回到城关,在武警舟山边防支队机关工作,成了城里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