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每天菜的花样重复,主要就是白菜、老卜、花菜和芹菜,要增加菜的品种,大家都想吃红烧肉,能不能隔天能有红烧肉。
三是一天三餐都是大米饭,能不能早餐改为面包稀饭。
四是每周六晚上能否做一次肉饱子,改善一下伙食。
另外一点他说不是问题,希望每天买点辣椒,给喜欢吃辣的人调调口味。
我满口答应。
当时我独自坐在办公室的塑料腾椅上,思吋了好长一会时间,感到心里压力很大,也蛮委曲,辛辛苦苦的在做,大家还有这么多意见。
对超支的问题,因为帳目公布的是81年12月份的内容,主要是钱法根经手的,我自己认为原因可能是三个老兵刚退伍,我们新兵没到,人员减少后买菜标准难控制,另外下乡人员退伙感觉有点多,我想这个应该是个短期问题,我们5个新兵加入后会好一点。其他应该不难。
做包子的事情得和炊事员张国兴商量。
我找到张国兴,把大家的意见和他说了一下。他听我一说,他立刻火了起来。
“我不干了,让别人来烧吧!”
边说也把在切菜的刀用力砍在菜板上,转身进了边上的寝室。
我见他已烧好了二个菜,只剩大白菜没烧,油已起在锅里,肉片也已略有点黄,就拿起菜刀切完剩余的菜,放锅里炒熟。
吃饭时,张国兴当着大家说了一句:“我包子不会做,叫别人烧饭吧!”
饭后,徐干事和钱法根在张国兴的寝室聊了很长时间,完了把我也叫过去,讲了二个事情:
一个是我去买菜时多听听张国兴的意见。
第二个是面包先去钱仓面包店买,同时由我联系请他们来教面包的做法。
最后,张国兴对着我说了一句“你买来的菜如何搭配跟我说明白,你说怎么烧我就怎么烧!”
感到火气都有点大。
馒头象山话叫“麦糕”,感觉这个叫法更注重于内容,毕竟是用大麦作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糕点,说明象山的先人还是挺有文化的。
钱仓车站的西边有一排二层的楼房,楼上是个招待所,楼下是个面包店,店主就是大队书记的姐姐,叫“阿瑛”,大家都叫她“麦糕瑛”。
阿瑛30多岁,嫁了个当地高个子的男人“昌林”,两夫妻都很随和,与所里的关系特别好,人人都很熟。
他们家与所里并不近,但所里的战士都喜欢去他们家串串门,聊聊家常,某种程度也缓解大家对家乡的思念。
另外的原因,阿瑛还有一个未出嫁的妹妹,比我大一岁,长得非常漂亮。名字叫“小花”,长得比电影渡江侦察记里的演员“小花”还要好看,号称钱仓的一朵花。
长年在外的兵哥哥喜欢美女也是常理。
有一天吃好晚饭,我和沈国兴、张国兴三人散着步到阿瑛家里。
他们也刚吃好饭,在聊天。
小花和她的一个闺密也在。
这个闺密后来我知道和所里的一个老兵找过对象。当时部队有规定,战士不准在驻地找对象。在部队集中的地方,连干部都不允许。
后来那个老兵被开除军籍、押送回家。
小花的那位闺密跟着老兵去了海宁一段时间,又回到了娘家,据说是因为男方的家庭条件太差的原因。
大家都熟,围着饭桌闲聊。
阿瑛家也就低低的两间平房,一间做饭,一间做房,一男一女两个10来岁小孩,很普通的家庭,条件不算好,但活得挺自足。
张国兴向阿瑛讨教了很多做馒头的技术,我也在旁边很仔细的听,记得最牢的是要用“老糕”发粉和用小苏打使面包丰满。
第二天,我去塗茨买菜,顺便去粮站买了一袋面粉。晚上快息灯时,我陪着张国兴用从阿瑛店里讨来的“老糕”把面粉发好,希望第二天能做出自己的馒头供大家吃。
当天晚上我几乎没有睡着过,担心做不成功,第二天天没亮我就起床,看沈国兴已在烧稀饭。
部队没有吃隔餐饭的习惯,主要考虑卫生安全。
所里养了一只猪,吃剩下的饭都喂猪,现在想想挺浪费的。
烧稀饭想当于烧二次干饭的时间,炊事员得早起。
张国兴小学毕业,比我大4岁,做过长时间的农民,农村来的人吃苦精神还可以。
等大家起床出好早操,馒头也蒸熟了,总体上有点黄,大家吃得很有味道。
后来也做过没发糕成功,硬棒棒一小块,吃起来粘牙龈那种,好在大家也理解,勉强吃一点。
经过阿瑛几次指点,我也买了好一点的面粉,张国兴的面包做的越来越好。
不过我很快发现,吃面包的支出费用明显比吃米饭要高,特别是周六晚上那一顿肉包。
当时的肉价是7角1分一斤,腿肉和条肉都一样。做一餐肉包光是买肉的钱就抵每人一天的伙食费。
做肉包时大家一起帮厨包好,蒸好一笼拿上来吃,往往是吃完一笼下一笼还没熟,好象大家都吃不饱!
边吃相互之间还要比谁吃多,记得沈国兴一次连吃20个,那可是象成年人拳头那么大的大肉包啊!
我其实也能吃10多个,但我基本上吃过3一4个就不吃了,我怕准备的东西大家不够吃。
我实实在在的感觉到了“小当家”的不容易。
我估摸着这个月的伙食费又要超支,开始有计划的减少每天买菜的支出。
有几天早餐只备一份盐炒黄豆,中餐人少的话减少一个菜,每天买一斤肉作为疏菜炒料的也改为买半斤甚至不买了。
我还记得食品公司那个宰肉的小伙子用一种异样的眼光,应对我“买半斤肉”的要求。
个别老兵见菜里没有肉,神情也很不舒服。
最明显表露出来的是汪初一。
有一次去营部看电影整队时,我稍微迟了一步,转身过来骂了我一句:“新兵蛋子,老三骨气!”
我感觉从菜里面做节约的文章压力太大。
有一天晚上,我帮张国兴写家信,和他聊了如何控制伙食费超支的问题。他给我出了二个主意:一是到中堡村养鸭户那里用黄豆换鸭蛋。二是把之前收了蕃薯后空置的菜地整理一下开春多种点疏菜。
感觉他这方面挺有经验,两个人聊了很久。
我也对他讲烧菜时少放点油啥的。
他还提醒我煤也不多了。
这老虎灶用煤也挺厉害,尤其是晚上需要用不少的煤用来“封灶”,这样第二天早上不需再用柴火生煤。
我也在想能不能多弄点柴火来,省点煤。
在我纠结着如何调节好大家的一日三餐,迎接即将来临的82年春节的时候,我收到了家里的来信,告诉我大哥已经结婚了。
看着信,我想起了很多与大哥的往事,默默地为他祝福…
转眼快到了春节,我和钱法根一起去了一趟丹城的军供站。
除了批了军供小本子上每季度烟糖肥皂等计划外,买了一麻袋的春节特供产品,有黄鱼、昌鱼、带鱼等冰冻水产品,还有黄花菜、木耳干等干疏食材和香肠等肉制品,还有牡丹、凤凰、青松牌等高档香烟。
我顺便买了一点计划内的大前门、上游、五一牌香姻供大家春节购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