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今年的这一切希望终将破灭。如何让辛邦杰的麦田颗粒无收,反而是秦子绪每日里巡逻在田间时,思考得更多的问题。
但他终于没敢,也没有机会下手。
李村长熬过了去年的冷冬,却终于没能熬过今年的炎夏,六月底辞世时,一手抓着赵权,另一只手抓着李毅中与李勇诚,没有太多的痛苦,走时一脸欣慰。
李毅中与李勇诚干脆都搬到赵宅来住,五个孩子占据了一整个小院子。整天打打闹闹之中,陈耀的精神终于有所好转。
为了辞世的李村长,郭侃回了趟长临村。
看着秦子绪种的麦田,他皱了皱眉头,却没有多说什么,回去写了个条子甩给秦子绪,让他去蔡州找史天泽调些粮草。
郭侃的确没在乎过长临村的屯田,与蒋郁山的想法一样,他觉得他的手下就不应该是过来种田的,没有出兵的机会,并不表明这近百个士卒就可以成为农夫。
他这次来,主要是为了蒙古国的“括户”。
去年——去年是哪一年来着?——郭侃每次只要计算年份,心里就一阵阵的烦躁。
自蒙古入主中原以来,他们并没有很清楚的纪年方法,有用每年青草一枯一荣来纪一岁的,有用十二生肖纪年的,还有用天干配合地支的,乱成一团。
窝阔台登上汗位这么多年,也没有使用年号。因此,中原所有的汉人使用的依然是金国天兴年号。
但自去年金国灭亡后,就全乱套了。
金国的天兴年号不敢用;宋国的端平年号不能用;只能凑合着记窝阔台汗已经在位了多少年。
很乱、很乱。郭侃对此的唯一评价是“果然是还未开化的蛮胡!”
当然,这种评价郭侃也只敢深埋在心底,万一被那些“蛮胡”知道了,可能这辈子自己就彻底毁了。
去年金国灭亡后,窝阔台汗并没有过多在意河南的土地。他更大的兴趣在于西域,据说那边美女遍地,黄金俯手可得。今年年初开始,听说窝阔台汗就已经在着手准备西征事务了。
西征,郭侃其实非常有兴趣,但显然自己现在还没有资格参加。南征也行啊,长这么大自己除了中原,哪都还没去过呢。
在郭侃看来,窝阔台汗其实对金国都没有太多的兴趣,要不是成吉思汗的遗命,他可能都懒得过来攻打金国。
战前蒙古和宋国好像达成了某种瓜分河南的协议,不过战后宋国想要回三京,蒙古不让。这才导致了宋国发动的北征。
对于这点,郭侃有些鄙视蒙古人:自己不想要也不想管,却就是不想给宋国。而更让郭侃鄙视的是宋国军队,几万人过来,没打什么仗,就这么灰溜溜地扔下无数的辎重粮草,惨败而回。
蒙古人果然有一点是说对了,打仗是可以发财的。去年那场仗,郭侃只是领着了些骑着马的步卒,都没动用蒋郁山的骑兵,一路追在宋军后面,每个人就发了笔小财。
这场追击战,让中原的各家汉世侯全眼红起来了。大家似乎这时才发现,河南已经成为一个无主之地。于是纷纷要求南下,除了自己义父的真定军,还有山西的刘黑马、保州的张柔,甚至连东平的严实以及那个自称蒙古人的契丹种札剌儿,也想过来分杯羹。
今年初,窝阔台汗颁布诏令开始在中原括户,以统计中原辖区的人口,但没有河南。这也是让大伙儿兴奋的原因,现在是圈地盘的关键时期,打不打得赢宋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抢在其他汉世侯之前,在河南圈一块既好且大的地盘出来。
可笑的是,面对依然坚守在会州的郭虾蟆,却没人愿意去啃那块硬骨头。
入春以来,已经有不少原金国降宋的“北军”发动叛乱。包括黄州克敌军范青与唐州的郭胜。在这些叛军的配合下,塔察儿已经在京湖以北抢到了不少宋军的粮草。看来两淮一带也要开始有动作了,整个河南转眼间就要进入最热闹的时候。
然而,眼见着大战在即,义父即始终不给自己安排出兵任务。郭侃知道义父可能是存着保护他的意思,不仅仅是怕他在战场遇到凶险,也是不愿意让他在各家纷争的势力中无谓地耗费心力。
但是,郭侃在心里最埋怨义父的,也是这点。
他,郭侃是什么人?什么场面应付不了?总是缩在义父背后,如何才能成就自己的梦想?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金国海陵王完颜亮,治国水平着实一般,但每次读起他的这首诗,都会让郭侃心潮澎湃。
这才是一个男儿应当的志向啊!
目前看来,蔡州并不是个很好的地盘,离真定太远。
而且去年作为灭金之战的主战场,比河南其他任何地方更加惨破。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可利用的价值。看义父的意思,可能想过些时候准备撤离此地,再去寻找一块更好的地盘。
但义父此人,做事过于稳重,想的东西太多,手脚也慢,再这么等下去,即便等他看中新的地盘,估计也早就被别人给抢光了。
今年除了长临,其他地方都安排了一些屯田,但是蔡州全境遭遇旱灾,包括长临在内,多是颗粒无收。再不通过打战劫掠些粮草,可能所有的军队都得北撤回去了。
这也是郭侃判断近期必有一场大战的原因。
蒙古人懒得在河南括户,也给这些汉世侯看到机会。来一趟不容易,就是不能从宋国那边捞点东西,也得把河南这些民户给瓜分了。
蔡州区域,虽然十室九空,但多少还是有些人的。无论是留是撤,都得把这些人搞清楚了,哪些是可以马上拉上战场用的,哪些是可以留着屯田的,哪些是在北撤时要带走的,必须着手处理。
这个夏天,包括村长在内,长临村又有三四个老人没熬过去。对于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郭侃当然没有一点兴趣,早点死了最好,省得处理起来麻烦。不过村长不在了,他还是得过来把这些事情解决一下。
他所看中的,包括辛邦杰几个,此次必须凭着“括户”的名义,全部处理清楚。
对此,郭侃觉得没有任何问题。
的确,有问题的是赵权他们几个。
丁武很详细地跟他们讲清楚了蒙古的括户政策,当然他自己也不知道蒙古人本来是没准备在河南区域括户的。
秦子绪被派去蔡州要粮去了,因此还好来的是丁武,否则赵权等人可能连事情都没法搞清楚。秦子绪对他们可没那么多的耐性。
在丁武的解释下,赵权明白了几个事。一是辛邦杰是郭侃首先看上的,他一定会被征召入伍;二是梁申的身份有问题,不过只要他愿意加入真定军,郭侃不会在乎他以前来自于哪里,而且会给他一个随军文书的正式职位;三是李毅中最迟明年开春后一定会被征召入伍,如果他不愿意加入真定军,很可能会被其他的部队征去。对于几个小孩子,郭侃的意思是组建一个归属于真定军的“渐丁军”。
“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童子军。”
“WHAT?”赵权脑子里突然就响起了雄壮的歌声:我们是……接班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