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1 08:07:00
第三十三节 大盗窃名
上一节我们聊到,兖州之变中,袁绍给予了曹操极大的帮助,其实袁绍为曹操做的不仅仅是借了五千兵马给他,他还为曹操杀了一个人。那么,袁绍杀了谁呢?
被曹操包围后,张超本还有一丝希望,他知道有一个人一定会来救自己,这个人就是臧洪。
最早促成酸枣歃血的正是此人。
臧洪原本是广陵太守张超的功曹,深受信任,广陵郡的政务甚至直接由臧洪署理。
董卓鸩后杀王,逆天无道,臧洪力主讨伐。于是,张超带着臧洪去陈留郡找哥哥张邈商议对策。张邈对弟弟带来的这个助手非常欣赏,于是又将臧洪推荐给了兖州刺史刘岱和豫州刺史孔伷,两位刺史也觉得臧洪真是个人才。
张邈、张超、刘岱、孔伷、桥瑁五人在酸枣歃血为盟,大家相互谦让谁也不肯上台主盟,最后一致推荐臧洪,臧洪当仁不让,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
以袁绍为首的大联盟解散后,臧洪先后被袁绍任命为青州刺史和东郡太守(当时正值张邈、陈宫反叛,曹操丢了东郡)。
曹操经过艰苦的战争夺回兖州大部分地区,并且赶走了吕布。张邈也被部下杀了。
张邈死后,张超被曹操围在雍丘。张超断言臧洪一定会来救自己。
大家说:袁绍、曹操是一伙儿的,臧洪现在又是袁绍的手下,怎么可能不要富贵来趟这浑水。
张超说:臧洪是天下义士,一定不会背弃我,如果他最后没来,只是因为受外力牵制而已。
张超确实了解臧洪。
臧洪想救张超,但他自知手上那点兵马根本不够,于是向上司袁绍借兵。袁绍不同意。当然不可能同意,如果袁绍先借兵给曹操打张邈,再借兵给张超打曹操,那岂不成了自己打自己了?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战场上分属曹、张双方的袁军士兵一见面,咦,咱们不是一个营的吗?
袁绍可能做这么奇怪的事情吗?当然不可能。因此,袁绍拒绝借兵给臧洪。
张超死后,臧洪怨恨袁绍见死不救,索性脱离了袁绍。
袁绍当然不能容忍,于是发兵将臧洪围困在了东郡的治所东武阳。臧洪平时很得人心,因此军民都愿意为其一战。虽然袁绍打了一年都没打下来,但东武阳的情况已经非常危急了,因为粮食吃完了。
没有粮食,大家只好抓老鼠吃。比没有粮食更危急的是,连老鼠都吃完了。大家又把弓箭上的牛筋牛角拆下来煮着吃。结果筋角也吃完了,臧洪就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大家吃。
藏洪是中国历史上杀妾飨(xiǎng)士第一人。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要做就做大老婆,因为一般杀的都是小老婆。或许本节的题目改为《小三的下场》更有教育意义。
将士们非常感动,好久没吃到这么新鲜的食材了。受了臧洪的恩惠,大家便抱着死战到底的决心抵抗,最后的结果是全城七八千人都饿死了。
城破之日,臧洪被俘,袁绍爱惜他的才能本想放他一条生路,但是臧洪破口大骂,袁绍无奈只能把他杀了。
古往今来,学者们对臧洪的评价分成三种:
第一种以《三国志》的作者西晋史学家陈寿为代表,认为臧洪够义气,有气节,他的事迹可歌可泣;
第二种以《后汉书》的作者南朝宋史学家范晔为代表,认为臧洪虽然够义气,但做法实在无法让人认同;
第三种以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为代表,认为天下最不仁不义的事情往往披着仁义的外衣,臧洪就是这种人。
对此,我只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臧洪的要求是无理的。
从“忠”字角度说,即便你臧洪和张超是亲兄弟,那也应该是两军相争各为其主,哪有君上做事要屈从臣下心意的道理?
从“义”字角度说,你有你的朋友,我有我的朋友,凭什么袁绍要为了你的朋友去打自己的朋友?
其次,臧洪的做法是无脑的。
如果你有实力,你要么率军南下灭了曹操,你要么挥师北上干掉袁绍;如果你没实力,那就应该去投奔跟你价值观一样的人,等时机成熟再回来给张超报仇。但臧洪偏偏要困守孤城,还幻想吕布来救,最后连累了那么多人。
最后,臧洪的人品是无耻的。
袁绍包围东武阳后,写了 想劝降臧洪。结果臧洪回信一一数落袁绍的罪过,还对将士们说“袁氏无道,所图不轨”。你既然知道袁绍作恶多端图谋不轨,为什么不早点反袁,偏偏在袁绍不能满足你要求的时候才把这些话说出来?如果袁绍满足了你的要求,出兵救了张超,那是不是“袁氏无道,所图不轨”这事儿就不叫事儿了?
曹操围困雍丘两个月后,汉献帝正式任命曹操为兖州牧。连天子都承认了曹操对兖州的统治权,臧洪却不承认,他真的是大汉的忠臣吗?
最重要的是,东武阳惨死的百姓和这场战争到底有什么关系?另外,爱妾是用来吃的吗?
臧洪无非就是想用这一城百姓的性命来成就自己的悲壮,为了青史留名如此不择手段,他是一个窃名大盗。
张邈死了,张超死了,臧洪也死了,陈宫与吕布逃之夭夭。
历时两年,曹操终于夺回了兖州,从此兖州牢牢地控制在曹操手中,成为他征战天下的根据地。
讲完了关东群雄的一波混战,我们有必要把视线转回朝廷。那么,迁都后,董卓又做了些什么呢?
下节再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