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高僧》
第21节

作者: 驿渡山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同时,姚兴又以国家之力支持佛经翻译工作。他成立佛教事务管理局,任命僧、道恒为僧官,管理长安僧团的行政事务。罗什的助手有五百位高僧①,姚兴专门拿出一座皇家园林,让他们住在里面从事翻译工作。他之所以全力支持佛教,一是出于个人兴趣,二是想借佛教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后秦皇帝的护持下,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佛经翻译事业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元兴元年(402)二月八日,罗什与法和等五百高僧在逍遥园中正始开工,首先译出了《阿弥陀经》一卷,这是应法和等信奉净土思想的人的要求而翻译的。然后译出了《贤劫经》七卷。之后译出《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试译了提婆的《百论》。这些经论都是试译,因为这几百个翻译家处在一起有一个磨合的过程。
  等磨合期一过,罗什就开始翻译《大智度论》。这部论是龙树菩萨专门解释大般若经的,罗什非常重视。但这部论有一千多万颂,全译出来有近五千万字,罗什想全译,但助手们觉得内容太过啰嗦,要求选译,罗什说服不了大家,只好简缩成一百卷,一百多万字。助手们仍然觉得有些啰嗦。
  元兴二年(403),开始翻译《大品般若经》,这是弘扬大乘佛教的根本经典。在逍遥园,五百高僧全数上场,罗什手里捧着梵卷,口中说着汉语,把经文一句一句地翻译出来,记录人写好后,交给在场的高僧们讨论,看是否符合佛理和语法。皇帝姚兴也亲自参与其中,拿着旧译经文和与新译经文对照,不时发表个人意见。每句经文都要经过多方辨析,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可,才形成定稿。罗什一边翻译,一边讲解《大品般若经》,有时也叫弟子们讲解,以检验他们的领悟程度。

  按顺序应该是先有经,再有论。但罗什却把《大智度论》翻译在前,《大品般若经》翻译在后,当“经”与“论”不一致时以“论”为准。他认为《大智度论》中引用的经文更可靠一些。
  元兴三年(404),《大品般若经》完全定稿。接着,罗什与罽宾的律师弗若多罗合作翻译《十诵律》,译到三分之二,弗若多罗就去世了,只好暂停。几年后,另一位律师昙摩流支来到长安,罗什又与他合作才把《十诵律》全部译出来,共计58卷。再后来,罗什的师父卑摩罗叉也来到了长安,他发现《十诵律》译得不是很好,又和罗什重译了一遍,增至61卷。罗什并非不能独自完成,但戒律不是他的强项,而与专业人才合作当然更可靠一些。

  义熙元年(405),《大智度论》全部译出,僧睿为其作序。姚兴叫人抄了一份送给庐山的慧远,请他也写一篇序。慧远收到后,把100卷的《大智度论》浓缩成了20卷,寄给了姚兴。他只为自己的20卷写了序。
  义熙二年(406),罗什在大寺②译出《法华经》八卷,这是当初苏摩交待过的,叫他一定要在中土译出《法华经》。这部经判定了佛教内部大小乘各派的关系,主张人人可以成佛。
  这一年,他们还译出了《维摩诘经》。此经充分吸取了婆罗门教的不二论思想,但不同于婆罗门的不二论,罗什高度重视,一边翻译一边讲解。译完后,他与弟子僧睿、竺道生、僧肇分别对此经作了注解。
  义熙三年(407),重新订正了《禅法要解》。罗什在戒律方面是完全继承原始佛教的,与萨婆多部也没有根本分歧。但在禅法上提倡菩萨禅,与坚持传统禅法的禅师们有分歧。后来还引发了门人之间的冲突。
  义熙四年(408),译出《小品般若经》十卷。著名的《金刚经》不知译于哪一年,估计是在出了《小品》之后。

  义熙五年(409),在大寺译出龙树菩萨的《中论》和《十二门论》。僧睿作序。
  义熙六年(410),罗什以前的一位师父佛陀耶舍也来到了长安,师徒二人合作翻译《十住经》和《四分诵》,进一步完善了汉传佛教的戒本。
  义熙七年(411),应姚显的请求译出了《成实论》,这部论中有一些反对萨婆多部的观点,罗什认为可以作为从小乘空宗向大乘空宗过渡的佛经。后来这部论在中国非常流行,还形成了一学派,就叫成实宗,其兴盛程度甚至不在般若空宗之下。
  义熙八年(412),《四分律》定稿,共60卷。

  义熙九年(413),罗什圆寂,大型的译经活动至此结束。
  罗什译经有两大特点。一是在翻译的同时进行讲解。听讲者可随时提出疑问,译者进行解答,直到没有疑问为止。罗什的解答非常细致全面。听懂了的人已经有些不耐烦,而罗什还在不厌其烦地为那些尚未听懂的人打比方作推理。
  二是采用意译。梵语和汉语在语法、语序上有很大的区别。梵语有很多倒装句,如果完全照它的语序译成汉字,根本读不通。罗什便取其大意而用汉语重新组织文字。这样读起来顺畅,也便于理解。
  当然,罗什也知道意译的缺陷。那就是原文与译文在内容上可能会有出入。但从梵文译成汉文必然要丢失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就像嚼饭喂人,不仅失味,译得不好甚至让人反味。然而,让汉地的僧人都直接学梵文是不现实的。何况,佛祖当年在印度说法时用的也不是梵语,他是走到哪里就说哪里的方言。而且,从诸法皆空的角度来说,语言文字只是助人开悟的工具,只要能获得智慧,又何必去追求工具的完美呢?

  与之相反,唐代的玄奘法师喜欢用直译,觉得直译更能反映原文的真实意思。但直译的结果是阅读很困难,这害苦了那些研究唯识的人。当然,唯识学本身的特点也适合直译。而罗什的意译,虽然失去了原味,却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所以他翻译的作品至今仍拥有着最广大的读者。
  -----------
  注:①另一种说法是八百位高僧。
  ②罗什具体是哪一年从逍遥园搬到大寺的不清楚。
  日期:2020-11-03 20:49:42
  NO.30大弘中观,破斥神我
  罗什在佛学上最推崇的是龙树的大乘中观学,认为其他佛学系统都是为中观作铺垫的,只有中观是最无上的真谛。
  而中观与大乘、小乘、般若这些概念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这里先简单的梳理一下。
  佛教在价值目标上分为两种。原始部派佛教是摆脱轮回,成为阿罗汉。大乘佛教是追求涅槃成佛。成阿罗汉要修禅行,要持戒打坐参禅消业障。成佛是修菩萨行,菩萨行里面包括了禅行,但把禅行降到了从属地位。在菩萨行中最核心的是“般若”。而般若是什么意思呢?两晋时的中国人为了解释这个概念曾形成了“六家七宗”,但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误解。因为般若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至于如何实践般若,大家的认识较为一致,那就是不要有任何执著分别心,也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如何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般若学派内部也有很多分支,其中一个最大的支派就是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所以它们的大致关系是这样的:中观是般若的一个派别,般若是大乘的一个派别,大乘是佛教的一个派别。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