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僧肇想去西域游学,路经姑臧的时候,发现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就在姑臧。便去拜访,双方在佛学理论上过了几招,彼此惊为天人。他便投入罗什门下,跟他学习大乘中观学。僧肇慧根深厚,让罗什非常欢喜。由于被吕氏阻拦,罗什去不了长安,便想把终身所学全部倾授给僧肇。几年后,僧肇便先回了长安,散布罗什被拘禁的消息,借助后秦皇帝的力量把罗什请到了长安。
姚兴为罗什挑选翻译助手,组建五百僧团的时候,僧肇也成了其中一员。每次举行法会时,都是按资历排座位的。罗什是译主,又是客人,坐在西面上首。法会主持人坐在东面上首,通常是资格最老的释法和,如果姚兴出席,则由姚兴坐这个位置。其他的人按资历依次往后排列。当时僧肇才二十多岁,在僧团中最年轻,资历最浅,所以他的座位常常被安排在离罗什很远的地方。罗什特意点名把他叫过来,要他讲解经中义理,僧肇便分条析理,听者无不信服,这才把他的座位调整到罗什的身边。
在逍遥园中,僧肇一边协助罗什翻译,一边学习佛法。他发现离佛祖的时代越远,佛教的分支流派越多,相互矛盾的地方也越多。就是同一部经典,人们的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罗什译出《大品般若经》后,僧肇写下了《般若无知论》。论文站在中观的立场,通过对本体、能所、真俗二谛关系的分析,对般若这个概念进行了辨义,破斥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般若的误解。写好后请罗什指正。罗什给予了充分肯定,说“我的见解和您差不多,但文辞方面还不如您!”
在印度文化系统的五明中,佛教属于内明,高明的法师既要能宗通又要能说通,意思是不仅自己要懂,还得有方便善巧把它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懂。罗什的意思是僧肇在宗通方面已和自己差不多了,在说通方面还要胜过自己。这是师父对弟子的充分鼓励。
后来竺道生经过庐山,把这篇文章带给隐士刘遗民欣赏。他看完后感叹道:“想不到穿袈裟的人中,还有像何宴②这样的人物!”(不意方袍,复有平叔!)然后又转给慧远欣赏,慧远边看边抚摸着桌子说:“从未见过这样的文章!”然后还专门在庐山召开关于这篇文章的研讨会。刘遗民多次与僧肇通信,探讨佛学问题。
僧肇后来还写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涅槃无名论》三篇论文。《不真空论》属于本体论,讲的万事万物没有真实的自性,所以是空。强调万物本来就是空的,并非是通过破析分解之后才变空。人们之所以认为万物是实有的,是因为主观上的迷惑造成的。
《物不迁论》属于运动观,讲的是万事万物的运动关系,动和静都是相对存在的假象,并没有真实的变化。人们之所以认为万事万物处于动静变化之中,也是主观妄想的结果,并非实有。
《涅槃无名论》讨论的是佛教的终极追求目标——涅槃。以中观的角度论证了涅槃非有非无,即有即无的关系。全文用否定再否定的展转论证法来说明涅槃的特性,然后说明如何证得涅槃的途径。
僧肇用玄学结合中观学把本体、空有等传统哲学命题演绎到了极致。从此之后,这些命题已经没有什么进一步讨论的空间。僧肇的四篇论文是中印文交流的结晶。他被罗什评为“中华解空第一”,成了后世三论宗的初祖。
-----------
注:①可能是支谦翻译的那个版本。
②何晏(?-249年),字平叔 ,南阳郡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著名玄学家,与王弼等人倡导玄学,竞事清谈,开一时风气。
日期:2020-11-08 19:56:56
NO.32 佛驮跋陀罗被摈
罗什在长安的活动,吸引了佛教大小乘各派的名僧。由于各自的主张不同,会聚在一起难免就有争执和冲突。其中一次典型的事件就是佛驮跋陀罗禅师被赶出长安。
佛驮跋陀罗,本姓释迦,北印度迦毗罗卫人,佛祖释迦牟尼的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早年父母双亡,出家做了沙弥。他记忆力超群,每天背诵的经文是三十个人的总和,少年时代就以精通禅法和戒律闻名。与同学僧伽达多到罽宾游学,有一天两人分别在不同的密室里坐禅,跋陀罗忽然现身达多的密室,达多很吃惊,问他是怎么进来的?跋陀罗说:“刚才去兜率天拜访了一下弥勒菩萨。”说完又隐身不见了。达多这才知道跋陀罗是已经是证得圣果的人。后来在多次追问下,他才承认自己已证得不还果(三果罗汉)。当时中国僧人智严也在罽宾留学,他想找一位禅师去中国传授禅法,大家一致推荐佛驮跋陀罗。智严于是极力邀请跋陀罗去中国。跋陀罗也想去东方传播禅法,便和智严不辞辛劳,从罽宾走陆路越过葱岭,穿过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岛,经过十多个国家,花了三年时间才走到交趾(今越南河内),然后乘船走海路到达山东青州。听说罗什在长安弘法,他们便来到了长安。
罗什见到跋陀罗非常高兴,两人交流各自修行的心得体会,对佛法中最深奥的义理进行探讨,给了罗什很大的启发。刚开始时两人的关系是很好的。
但是,跋陀罗来长安主要是传播禅法的。他的禅法是从原始佛教到萨婆多部的佛陀斯那、达摩多罗、佛大先这样一个法统传下来的,体系已很完善,所以到了长安后就有好几百人投到他的门下学习禅法。而罗什的禅法是菩萨禅,源自马鸣、僧伽罗叉这样一个系统,还处在发展阶段,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由于在传播禅法上的分歧,他逐渐对罗什有所不满。在一次闲聊中,跋陀罗直接对罗什说:“你所传授的佛法也没什么高明之处,却得到如此丰厚的供养,是为什么呢?”(言下之意是罗什有欺世盗名之嫌)
罗什说:“可能是因为我年纪大的缘故,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跋陀罗的话在罗什听来尚无所谓,但罗什的弟子们听了就很不舒服了,这不是明摆着在侮辱咱们的师父吗?因此两派门人就结下了梁子。
这时,后秦太子姚泓也在学习佛法,他想让双方搞一次公开辩论,以确定孰是谁非。于是把长安有名的高僧都召集到东宫,一方以跋陀罗为代表,另一方以罗什为代表,分成两个阵营。这次辩论引起了长安佛教界的高度关注,东宫外面挤了好几千人。大家都静静地等待着两大高僧的正面交锋。由于讨论的问题既复杂又深奥,两人都用上了母语(天竺语),由宝云法师负责现场翻译,另安排人把翻译的话告诉外面的听众。
辩论正式开始。第一回合,双方各自陈述对禅法的观点。由于发展系统不同,判断标准不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驳不倒谁。第一回合不分胜负。
第二回合,讨论“自性有”与“毕竟空”的根本问题。
罗什问:“您对‘空’是如何理解的?”(什曰:法云何空?)
跋陀罗答:“传统的说法认为‘物质’是由众多最小的微尘组成的,所以物质没有自性,没有自性的‘物质’就是空的。”(答曰: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