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猛男——乾隆皇帝》
第14节作者:
罗大拿 日期:2010-08-31 20:18:17
当时间进入1737年的7月份,乾隆的心情大好。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经过将近两年的苦心经营,算是初步掌握了军政大权。军队里有张广泗,国防部有阿桂,公丨安丨部有客尔吉善和刘统勋,内阁中有讷亲和傅恒,再算上组织部的小官钱度、刚刚钦点的状元于敏中,在军政两方面要害部门的关键职位上,乾隆都已经安插上了自己亲手提拔的人才,他的皇位,已比即位之初稳固的多了。最重要的一点是,鄂尔泰和张廷玉虽仍拥有强大实力,但经过这两年的观察,乾隆已确信这二人没什么野心,不会对他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他终于可以松下一口气。
然而,乾隆的轻松日子没能过几天,一股针对他本人的暗流,又开始在北京城里涌动。鼓荡这股暗流的人,基本上都是乾隆的亲戚,只是这些亲戚,都恨乾隆恨得牙根痒痒。这些人是谁呢,就是乾隆的那些叔伯弟兄们。
雍正共有兄弟十七个,其中有九个曾参与过皇位的争夺,史称“九王夺嫡”。等雍正终于当上皇帝,马上玩了个一锅烩,把另外八个与其争过皇位的兄弟都判了无期,捎带着,这八个兄弟的家人也跟着粘包,不是无期就是死缓,最轻的也十年劳改。
乾隆即位之初,为了收买人心,为了在天下人面前树立一个“宽仁皇帝”的形象,大赦了那些还没被整死的叔叔伯伯以及他们的家人,并且恢复了这些人原有的亲王爵位。乾隆这一手看上去很够意思,也确实给他博得了不少仁慈的赞誉,但乾隆也留了余地,那便是严禁在京的所有亲王擅出北京城。若不奉旨,无论是那个王爷,出城一步就是死罪,绝无商量。
这些被禁闭在北京城的王爷们,其中有一个人,堪称不世出的伟大天才,这个人就是乾隆的堂兄,理亲王弘晳。弘晳是康熙时代太子胤礽(reng)的长子,康熙的皇长孙。如果当年胤礽登基,那么现在当皇帝的人就是弘晳,根本没乾隆什么事了。
弘晳比乾隆整整大了十七岁,此时已年过四十。他的整个青少年时代,基本都是在“九王夺嫡”那样一种残酷的斗争氛围中度过,这让他对政治斗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对政治的兴趣。在被判无期的那些岁月中,弘晳没事儿可干,就钻研古今中外的政治典籍,聊以度日。
经过若干年的潜心研究之后,出现了奇迹,弘晳升华了,他发现了中国数千年以来,之所以会出现《三国演义》中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现象的原因所在,弘晳认为“君主集权”这种政权形式,就是造成一切动乱的根本原因。皇帝的权利不受任何制约,那么社会的安定繁荣,法律的公平正义,老百姓的生死祸福,都寄托在了皇帝一个人身上。皇帝英明也还罢了,天下也许能够太平一时。若是碰上一个暴君,横征急敛,荒淫无度,则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时间一长,必烽烟四起,天下大乱,也就只好改朝换代了。在这个过程中,最倒霉的,还是咱老百姓。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每个皇帝都英明神武呢?答案是没法保证。在弘晳之前,谁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皇帝的称职与否,只能靠运气。但是伟大的弘晳,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虚君共和(君主立宪)。具体说就是让人民通过一人一票的公平选举,推选出民意代表,由民意代表制定一部限制皇权的《宪法》,以保证在皇帝出现不称职的情况时,人民有权力重新选择一个称职的好皇帝来治理国家。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伟大的构想,就凭这一点,弘晳可以与孔孟比肩。问题是,孔孟虽然伟大,他们的个人能力显然很有限,动不动连饭辙都找不到。弘晳也犯了这个毛病,他的思想虽然伟大,执行能力却太小儿科。
1737年立秋之后,弘晳认为他的治国理念已经很成熟、很完善,是该付诸实施的时候了。只是,弘晳一没权利,二无兵马,连北京城都出不了,他又怎么玩政变呢?幸好,弘晳手里还算有点钱,他把全部身家,都投在了“虚君共和”这个项目上,以期能够获得超额利润。
弘晳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在舆论上搞臭乾隆,让世人都认为乾隆是个昏君,是个不称职的皇帝,然后再观察世人的表现,如果发现有讨厌乾隆的人,就对他们推销君主立宪的思想,把这些人拉到贼船上来。
古代没有报纸、电视、论坛什么的,要搞臭一个普通人都很费劲,何况是皇帝呢。这时弘晳又表现出了他天才的一面,他花重金从扬州聘请了十几个印刷工人,在他的理亲王府中秘密搞了个地下印刷厂。然后弘晳亲自执笔,撰写了一篇污蔑雍正的文章。文中称康熙本意是要传位给十四皇子胤祯的,不过被雍正偷偷篡改了康熙的传位遗诏,皇位才落到雍正手上。
印刷工人连夜雕版开工,把弘晳写的文章印刷了两百份,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印刷版的大字报就这样诞生了。可是,大字报虽然有了,张贴也是个大问题啊,在大街上贴这玩意,一但被抓住,就是灭九族的罪过。但是别担心,人家弘晳还有高招。
从明天开始,固定在每晚九点更新,如无特殊情况,不再变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