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地·赵人·赵风》
第12节

作者: 酒量犹豪人渐枯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1-06-24 09:19:09
  三
  梁启超曾说:“二十四史,不过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
  是这样的。原因也很简单,庸庸众人因藏身庞大的人群之中,在历史现场缺乏独特性、引领性、标注性,其行为也模糊,其面目也含混,而终究被史家所漠视。
  其实,位卑名贱不是被忽视的原因,庸碌无为才是不被记录的理由。你看,载于《史记·平原君列传》的李同,就是个传舍吏的儿子。
  战国时贵族纷纷养士于传舍,管理传舍者为传舍吏。李同,本名李谈,司马迁避乃父司马谈讳,改为李同。他是平原君所办招待所的所长之子。

  就是这样一个底层社会的小人物儿,司马迁却给予了激赏。
  元末明初的杨维桢更是据此写下不朽名作《传舍吏》:“传舍吏当封侯,晋鄙救兵邺中留,邯郸急击危缀旒,传舍吏儿当国忧,散君帑藏大饷士,编君妻妾列兵俦。传舍吏儿率死士,跿跔赤手科鍪头。救兵至,邯郸危复瘳,传舍儿死父封侯。”
  长平之战后的公元前259年,秦国60万大军攻赵,次年1月秦军兵临邯郸城下,艰苦卓绝的邯郸保卫战就此打响。
  公元前257年12月,就在邯郸城内弹尽粮绝,炊骨而火,易子而食的最危机关头,魏公子信陵君终于窃得兵符,椎杀晋鄙,亲率驻留于邺的8万魏军,与10万楚军同时向钳围在邯郸城下的秦军发动进攻,平原君3000敢死之士在廉颇率领下,开城自内向外掩杀,里外配合下,秦军三面受敌,顿时全线崩溃。
  李同,正是3000敢死队伍中最为勇猛的一位。
  匹夫忧国,当仁不让,在邯郸城岌岌可危之时,身为传舍吏之子的李同却径直来到了平原君赵胜面前,厉声发问:“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

  将平原君质问得心服口服。
  继而又对平原君开导:“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饷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
  平原君深以其言为是。于是,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此举大大鼓舞了赵国军民,长平之战中丧失亲人的悲痛,国门将破的愤慨,邯郸垂危的忧患,统统化为了共赴国难的众志成城。
  李同率3000敢死之士杀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此役不仅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化,也迫使秦国从此改变武力蚕食六国,转为远交近攻的全新战略。
  邯郸城得以保全,李同阵亡,其父被封为李侯。

  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怯死以苟且,不毁节以求生,秉一种辉光高洁的品格,向世人表达自己的崇高,意气自任,纵情放性,发奋扬厉。“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的情绪在这里不存在,小小传舍吏儿子的心中凛然的只有家国将亡的悲愤,胸怀盈漾的只有赴汤蹈火的使命。
  四
  爱默生认为,怀揣真理和崇尚正义的人,他在死亡那刻,会将大地变成祭祀他的庙宇,让太阳变成缅怀他的蜡烛。
  作为慷慨悲歌之地,邯郸处处耸立着这样的庙宇。
  为了家国,为了道义,为了半句嘱托,为了一声允诺,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一直有人拔剑四顾,慨然而行,用热血和生命去书写壮烈与慷慨。死亡本身构不成悲剧,当它被照袭上崇高道义的阳光,再配有从容淡定的风度,悲剧的震慑力量便闪现了。而一经闪现,便经久不息。
  烈士们用各自奇崛而高蹈的姿态,使自我生命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展现。附带,也将壮美和崇高、深邃与博大镌刻于邯郸大地,镶嵌于冀南星空。

  日期:2021-06-25 09:23:20
  第七章 丛台上伫立着武灵王
  一个硕大的城市往往可以浓缩为一座古老的楼榭,一处缄默的亭台也往往可以扬声为一个地域的代言。
  承载了漫长岁月洗礼,吐纳过悠远历史烟云,这些典雅而迟暮的楼台因其独具的历经与见证身份,而成为砖石垒就的特定历史文化符号,享誉遐迩,传唱古今。
  武灵丛台之于邯郸,便是。
  一
  中华大街永远是一派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占地360余亩的丛台公园因其鸟喧林静、景深花明,反倒像位隐于市的大隐,一入其怀,陡觉弃离喧嚣。巍巍丛台,就静穆地端坐其中。
  古人喜欢登高,或揽胜以骋怀,或接天以祈福,或发思古之幽情,或凌空而小天下。
  肇兴于夏商,隆胜于秦汉的“台”,曾是比“宫殿”更为重要的国家形象表征。周文王筑灵台,商纣王起鹿台,楚灵王建章华台,秦始皇筑琅琊台,汉武帝修柏梁台……丛台则是赵武灵王时的产物。
  张衡《东京赋》中云:“楚筑章华于前,赵建丛台于后”,已约略道出其建筑年代。

  唐人颜师古曰:“连聚非一,故曰丛台。盖本六国时赵王故台也。”历代所修邯郸县志均载,古丛台上有天桥、雪洞、妆台翠披诸景。
  丛台为赵武灵王所建,乃三国时期薛综首倡。宋代贺铸在《丛台歌》记中讲道:“按《邯郸县谱》,丛台赵武灵王筑,起地三百尺,今故址犹十仭。”古制,一尺23厘米,三百尺即69米,可以想见原台是何其上出重霄、高耸入云!
  映入今人眼帘的丛台,是1963年洪水来袭致使台体东南部坍塌,于1964至1965年重新修葺而成。台分三层,青砖垒砌。空中俯瞰,丛台顶部呈“T”字型,高约25米,南北长110米,东西宽60米。
  夕阳西下,置身其上,历代骚客文人登台独吊时的吟哦便在耳际依稀响起。
  南梁的沈约、唐时的王建、宋时的贺铸、金代的元好问、元时的王恽、明代的王世贞、清时的乾隆……他们分别从或远或近的历史深处迤逦而来,登台放目,倚栏孤眺,念天地之悠悠,叹英雄之气短。
  他们无一例外因丛台而想起一个人,甚至视丛台而为一个人,他们墨汁淋漓的笔下抒写的是丛台,心中慨然起思、缅想无限的却是一个人。
  一个智略沈雄,风流慷爽,力变华夏之服,成七雄之霸业的人。
  一个拓地云中,通道上党,折酋虏以鞭棰,玩秦人于股掌的人。
  丛台筑建的成因,正是他霸业既成然后土木繁兴的结果。巍巍丛台之上,武灵旧馆里,有他的石雕立像。他站在丛台上,一立就是数千年。
  他是赵雍,赵武灵王。
  日期:2021-06-25 17:27:03
  二
  何止是丛台呢?
  这个城市里处处是他的身影。高速入口、车站广场、街心公园……大凡最显眼的位置,一定有他。

  外来的人,千里迢迢踏上这片土地,一抬头,就看见他策马飞奔、持弓回望的雄姿,于是,凝视的眼神里有了几许追慕的神情,脚下踩踏这片土地的力度又暗自怀了几分虔敬。
  离去的人,踏上归途前,忍不住回头再打量一眼这个盘桓数日的悠久古城,落入眼底的,仍是他揽缰勒马、曲臂挽弓的定格,便感觉于无声的告别中,似乎有了某种与历史邂逅的温热与端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