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铭说,“是的,甲骨文读过,不代表就读懂,所以,你读一读,让大家看看你,是否是真的读懂。”
“好!”
苏亦没有太多犹豫,直接翻译拓片上的甲骨文。
“乙未酒兹品上甲十,報乙三,報丙三,報丁三,示壬三、示癸三、大乙十、大丁十,大甲十、大庚七、小甲三、……三、祖乙……”
字数不多,一目了然。
然而,里面的内容确实大有乾坤。
比如其他非考古专业的老师,根本就不知道苏亦在说啥。
苏亦口中念出来的字,他们大部分都认识,然而,组合在一起,就蒙圈。
然而,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则一脸懵然。
他一说完,高铭就点了点头,“看得出来,确实读过,而且还读懂了,而且,你之前说读过王国维先生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确实不是假话。”
兜了一圈,终于讲到正题了。
却不是每一个人都懂高铭在说什么。
就比如一旁的秦尔雅,一脸蒙圈,宛如听天书(实际上甲骨卜辞也被称为天书),忍不住问旁边的邹恒老师,“刚才的甲骨文,跟王国维先生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呀?”
旁边的邹恒先生笑着解释道,“刚才苏亦同学自我介绍的时候,说自己读过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还有王国维先生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等文章,所以高铭老师就拿出来王国维先生的这些文章里面考究的甲骨文原文拓片来考究苏亦同学,一则可以测试一下苏亦同学的甲骨文功底,二则测试一下他是否读得懂王国维先生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等文章。”
秦尔雅恍然,感慨道,“我一直以为高铭老师是好人,没想到还挺坏的。”
听到这话的老师都忍不住笑了。
高教授忍不住脸黑,只好当着听不见,继续说,“在你这个年纪尤为难得,我们像你那么大的时候,还没机会接触甲骨文呢,这一点,比我们起步高了,确实是少年天才了。”
却不曾苏先生则笑起来,“咱们北大,最不缺天才了,远的不说,近的,咱们俞韦朝老师也是16岁考入北大的。”
被Q到,俞伟朝老师也不能沉默,“相比较苏亦同学,我远远不如,我16岁才读的大学,苏亦同学都读研究生了,不是一个等级,起步确实比苏亦同学慢多了,我们当年上大学之后,才接触到张政烺先生讲授甲骨文课程,所以苏亦同学能够有这样的基础,是不容易的。”
俞韦朝老师口中的张政烺也是国内著名的古文字专家,北大考古专业成立的前两年就是聘请张政烺先生来讲授古文献课程的,52年以后才由唐兰先生讲授。
天才最了解天才。
如果说苏亦是少年天才的话,俞韦朝则是正儿八经的中年天才。
只是面对自家先生的夸奖,他必须谦虚,而谦虚的结果,就是必然会抬高苏亦。
站在台上的苏亦,亦是无奈。
他没想到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研究生面试会如此的随意,随意到导师之间都互相拉家常了。
不过研究生面试现场,好像也是如此。
当导师八卦起来,就算问考生情感生活,一点都不奇怪。
俞韦朝的话并不多,这终究是高铭的考核环节。
高铭对苏亦是好奇的,他接过俞韦朝的话,说,“好像各位老师对刚才的考题挺好奇的,就连吕老师都觉得我出题草率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
“刚才的甲骨文拓片,并不草率,在甲骨文的研究历史上还挺重要的。”高铭解释。
“刚才邹恒老师说的没有错,刚才的甲骨文拓片就是来自于王国维先生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刚才的一段话是好几个甲骨文碎片拼接在一起的,而拼接者就是王国维先生。”
“甲骨文的拼接难度挺大的,王国维先生对于甲骨文研究的贡献,我就不说了,主要还想说一下《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这篇文章,确切的来说,这是两篇文章,还有一篇叫做《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这两篇文章的都是王国维先生研究甲骨文的重要成果之一,明确的指出来了司马迁《史记》里面关于商王表的错误之处,也有效的反驳了疑古派对殷商史的质疑。对于殷商考古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嗯,商周考古方面邹恒老师是专家,我就不献丑了。”
高铭把众人的口味给调出来之后。
就不说了。
然而,他也点出来的王国维先生的厉害之处。
很多人认识王国维,大多数通过《人间词话》人生三重境界。
何为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然而,很少知道,在甲骨文领域里面,王国维也是牛掰到不能够再牛掰的大牛了。
王国维的两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最重要的成就还不是肯定考究了商王表,弄清楚谁是谁儿子的问题。
而是无限拔高了甲骨文在史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既反击了疑古派关于殷商史的极端观点,也打脸了崇古派对司马迁史记的盲目推崇。
实际上不需要说别的,能够纠错司马迁的《史记》那就牛得一塌糊涂了。
要知道二十四史,《史记》开始打头阵的。
实际上,王国维对于殷墟的考证,对于属于百年耻辱的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经过鸦片战争之后,国人的文化自信被蹂躏得惨不忍睹。
所以当时的史学家,拼命的证明中华文明的悠久性,重拾国人的文化自信。
尤其是梁启超先生,直接就喊出来一个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口号。
这些重要性,高铭没有赘述。
当然,他的话也含蓄的表面了王国维的牛掰,却不够直白,却已经调动起来大家的好奇心。
说到王国维在甲骨文上的成就,就没有办法绕开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罗振玉。
罗振玉,号雪堂,甲骨四堂之一,晚清著名的学者,在金石学、敦煌学上有着及其深厚的研究。
尤其是甲骨文研究,绝对是开山鼻祖般的人物。
说到罗振玉,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
被后人称为民国巨匠。
在学术上硕果累累,在政治上则是臭名昭著。
主要是因为罗振玉晚年曾作为清末遗臣愚忠末代皇帝溥仪,还在满洲国担任过监察院长,尽管任期不长,但这一职位就足够成为一生的污点。
可就算如此,罗振玉可比投湖自尽的王国维幸运太多,安享晚年,寿终就寝。
罗振玉在政治上混不出啥名头,但在学界上的名头确实响当当的。
主要是罗振玉曾经在晚清学部任职,当年清政府的学部,基本上就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了。
在教育系统混的人,基本上都是学术大佬。
也正是因为这样,才给罗振玉收集甲骨文提供了便利。
其实,中国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并不是罗振玉,而是刘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