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3-09 21:28:40
上梁,是吃劲的活儿,特别需要棒小伙参与。上完了梁,仍然需要力气活儿。梁被提到到墙顶之后,梁周围的墙需要继续往上垒,垒到跟梁平齐。这时候墙已经很高了,大概三米多。土坯有三十几斤重,要地下的人一块一块扔到上边去。扔到房顶高度的土坯,上边的人站活坐在墙上,一块一块接住了码到一边。 扔坯和接坯,都是既要力气又要技术的,扔的太低了接不住,摔下来碎掉浪费了,接坯的人也不安全。扔的太高了,接的人接的不舒服,需要把身体探出墙外,更加不安全。不管远了近了,都会导致扔坯接坯的双方很累。不过,真能扔的高出横梁很多的人,在村里并不会很多。据说,我们村只出过宝树大爷一个力气特别大,特别能扔土坯的。传说宝树大爷年轻的时候,有一次给人家帮忙盖房。歇工的时候,一个瓦匠坐在后山墙上跟宝树大爷开玩笑:“小树,都说你力气大,到底有多大?有本事,你把坯扔到我这来。”当时,宝树大爷站在前边的门口,距离后山墙有四五米远。见别人挑衅,宝树大爷决定给他个眼色看看。双手提起一块土坯,喊了声:“×××,你接坯吧。”然后就听见“吭、啊”的两声响,那个瓦匠直接被土坯砸中,从墙上掉到了地上。 当然,梁、檩和椽之间是需要固定的,这都是木工的活。在很久以前的年代,农村的木匠并不是很多,好的木匠更少。手艺人的技艺需要保密,木匠师傅,不会轻易把自己的技艺给教别人。要想学,需要正式拜师,拜师后给木匠打三年下手,拉三年锯。这三年没有工钱,只是管饭,是为考察期,主要是考察人品,同时也看悟性。通不过考察的,只能学一些皮毛,做一些简单的活。像打家具,盖房这样的活儿,普通手艺的木匠是不被一般人家信任的。没通过考察也就是没出师,没出师就揽不到挣钱的活,时间长了没人找,这木匠就会自然消失,改行回去继续种地了。
日期:2021-03-10 08:21:47
梁、檩、椽子之间,需要固定的结实,又不会占用太大的地方。固定完了之后,各个分割的空间,大小均匀,好看。做到这些,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精湛的木工技艺。因为本人不懂木工,这里不能说的详细。
房顶椽子上边铺的萡也有两种:苇箔和秫秸箔。我们村芦苇产量有限,长得也不够高,盖房子用秫秸箔的更多一点。想要用苇箔,需要提前到能产优质芦苇的地方去买苇子。高粱秸箔和苇箔的区别,就是苇箔本身重量更轻,密度更大,更有利于房顶的泥封。
做萡的时候,先用木头搭两个叉形的架子,找一根比高粱杆或芦苇稍微长一些的木棍,两头搭在两个叉子上。横木上边,等距离搭上两三毫米粗的麻绳(我们那里叫绳精子),每道绳精子的间隔,大概二十多公分,一整根秫秸需要十几道绳子固定。绳精子两头各拴上一小块砖头,从中间的横木两边垂下来。将一根高粱杆与横木平行着放到木头上,然后把原先搭在横木上的绳精子,一根一根的在高粱杆上交叉,这样一根高粱杆就被绑定了。然后放上第二根高粱杆,如法炮制,这样一根一根的绑下去,用的秫秸越来越多,箔也就越来越长。
一般打箔也要两人配合,对面站立,互相递绑着绳子的砖头,可以提高效率,免得一个人要来回跑。绳头拴砖头的目的很简单,提高交叉绳子的效率,也可以让绳子在高粱杆上绑的更紧一些。打好的箔,宽度跟房屋的跨度等同,长度看绳子有多长,最低限度,不能低于一间屋子的宽度。
打好的萡直接放在椽子上边,四角用绳子拴牢。箔的上边,要先泥一层加了麦秸的稀泥。泥完了之后,往上铺一层二十公分左右厚的麦秸。麦秸上边,盖上十厘米左右厚的土。土的上边,再上一遍加了麦秸的稠泥,用抹子抹平,这房顶基本就算完工了。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一般下雨也不会漏,但是需要每年在房顶重新泥一遍稀麦秸泥。农村蚂蚁很多,而且喜欢在房顶做窝,如果不重新泥房顶,蚂蚁很有可能把房顶上的泥土钻透了。这样,会在在雨下的不是很大的时候就漏水。这样每年重新加泥的草顶房,房顶上的萡可以用很多年,一直都不坏。具体能用多少年,我说不清,反正直到我19岁离开老家为止,只见过因为檩条和椽子断了换房顶的,从来没见过因为萡坏了换房顶的。
日期:2021-03-11 07:59:41
这样的房子,在房顶的萡和土坯墙之间是有缝隙的,缝隙不大,刚好可以容下麻雀做窝。所以那时的农村,麻雀是成群结队,危害非常严重的。“除四害”的时候,四害之一就是麻雀。等到手电成为普通人都有的工具,十几岁的半大小子晚上睡不着,搬着梯子在各家的房顶掏麻雀,也成为改善伙食的手段之一。大人们不太赞成掏麻雀,虽然它们会吃地里的庄稼。可能那时候人们普遍具有朴素的环保意识,和生态平衡的概念,不过大家都讲不出这样的道理。很多人会说,不能随便到房檐底下掏麻雀,一不小心会掏到蛇咬了手等等。事实上,也确实有过掏麻雀遇到蛇,被咬伤了手的事情发生。村子里在很多方面,存在着这些有些诡异,有的还可能有些玄幻的说法,大都是为了保护某些方面的生态。
关于房檐,还有一个记忆比较有意思。前边说过,那时候气候跟现在不太相同,夏季雨水比现在多很多。每年到了雨季,三天两头都会下一场雨。每次下大雨,都会出现的场景是:沟满壕平,村里村外一片汪洋。雨停之后两三天,许多老房子的房檐底下,地上都会长出一种蘑菇———草菇,样子很像今天超市里卖的口蘑。房顶上都是麦秸泥,房檐都是高粱秆或者苇子,雨下大了形成流水,会把房顶的碎麦秸、高粱秆碎片冲下来。这些植物在土里边霉变发酵,就会长出蘑菇。这种蘑菇个比较大,外表白里透红,伞下边是黑色。蘑菇采起来洗干净,放点猪油,蒸窝头的时候上锅蒸一碗,那味道,香的让人垂涎。
衡量雨下的大小,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房檐滴答水,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中雨。如果一场雨,房檐都没有往下流水,那只能是小雨了。房檐滴答水时间长一些,那就是大雨,或者之上了。
夏天,农村人非常害怕连阴天。因为住着这样的房子,即使年年泥房顶,下雨下的时间长了,房顶的泥土也可能会被阴透而导致漏雨。再者,那时候各家人口普遍较多,房子住的都很紧张,相对的,放柴草的屋子就很有限。如果在连阴天到来之前储备的干柴不足,雨下到四五天或者更长的时间,有的家庭可能就吃不上饭了。试想一下,一家七八个人挤在漏雨的房子里,阴冷潮湿,周围是雨水漏在各种盆子里的滴答叮咚声,加上没有生火做饭的干柴,做不熟饭,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考古研究发现,四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建造这样的房子了。所有的东西都是就地取材,很方便,而且纯天然无污染。即使房子因为没人住倒塌了,用不了几年,一切就都尘归尘土归土,很快还给大自然了。可不像现在,一建房子,土地便几乎永不可耕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