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22节

作者: 潇水9
收藏本书TXT下载
  苏秦生怕这种论调影响齐湣王,于是在信中反复批驳这一观点说:“三晋攻秦,还来不及有什么成果,而您已经攻下宋国,并安定了那里的百姓,所以没什么好怕的。再加上我采取措施,保证燕国侍奉您,三晋必然无变。如果三晋有变(指背叛齐国),您可以依靠燕国,此外还可以结好秦国,以切断三晋后路。三晋岂敢对您骄横呢?而且我在这里看着三晋,三晋有变,我一定会事先知道。三晋有变,您就结交燕国,联络楚国以及西边的秦国,三晋必定会被打败。为防备不测,我已采取一百多种防范措施(牛啊!),如果您坚信我,按照我的要求,把齐燕关系搞牢固,三晋就不可怕。我不惜生命要干成这一番大业,并不只是为了您,也是为我自己。因为您给我面子,从不谋攻我所代表的燕国,我对燕王有了好交待了,我也有了自矜于世的资本,虽死不丑(死了也不难看,死了也光荣!),所以我也愿意帮您!”苏秦最后几句可谓肺腑真情。于是,坚定了齐湣王促使三晋攻秦的既有打算。

  潇水曰:同时在这封信中也看得出来,苏秦并不讳言自己维护燕国利益的立场,所以他也不是百分百的现代意义上的间谍。他其实是公开宣布代表燕国利益赴齐工作的,是燕齐结盟的标志性措施。不是完全的私密的间谍。他代表燕国利益,在这一点上他并不欺骗齐国。他是通过一系列分析和策划,以理折服齐人,让齐国人觉得他指出的方向有道理,对齐国有好处,也符合盟友燕国的利益,于是愿意跟着苏秦策划的一系列活动走。所以他不是那种完全隐瞒身份的特工、间谍,而是一种公开身份的纵横外交家,或者“间谍”外交。

  齐湣王最终批准了苏秦的要求,答应给孟尝君一个宋国封邑,以此稳住孟尝君。孟尝君暂时不闹了,五国合纵之势既往如旧。
  可是,刚把孟尝君稳住,三晋中的赵国权相李兑又动摇了,偷着打算跟秦人媾和。攻秦之事又出波折。于是苏秦赶紧又去说服李兑。
  李兑为什么要跟秦讲和呢?李兑一直是支持齐国吞宋的,因为齐国吞宋以后许诺给他“陶邑”作为封地。然而为了实现助齐国吞宋,需要李兑带着赵人去拦住秦国,也就是参与五国合纵攻秦。李兑不得不去,但攻秦又不肯太出气,因为他不想跟秦国把关系搞得太僵,于是表面上在成皋攻秦(以对得起齐国),暗地里却向秦国卖好,说自己攻秦不是他李兑本人的意思,他是被胁迫从之的。

  李兑一这么干,韩、魏也急了,赶紧也偷着给秦人递话,说攻秦不是自己的本意。五国合纵攻秦之事,眼看又要泡汤了。
  苏秦可急坏了,你们不能散伙啊。我还指着你们攻秦来掩护老齐打宋国的,而且你们必须攻秦才能彻底离间齐秦关系。于是他赶紧跑去赵国见李兑,说:“您可别再私下捣乱了!天下如果纷纷离散而事秦(结好秦国)。秦国必然从函谷关里伸出脑袋,一路轻松地去阻止齐人灭宋。说不好,秦人会占据宋国。秦国相国魏冉,也是盯着宋国陶邑这块肥肉呢!魏冉若得了陶邑,还有您地份儿吗?现在齐国正在攻宋,您三晋只要再坚持一下,挡住秦国,不久攻下宋来,宋的陶邑就是您的了(以前承诺 过的)!您哪怕得了陶邑,再跟秦人解释、讲和,也不晚啊!所以现在还是打秦国吧!”苏秦接着又开始吓唬(他知道李兑最怕吓唬),苏秦说,“如果你们三晋先散伙了,不帮齐国攻秦了,那齐国就会采取报复措施:恢复与秦人结好。齐秦结好,夹在中间的国家必然完蛋,又是齐秦相约伐赵的老路。你们赵国不就完蛋了吗!现在五国攻齐,固然是替齐国吞宋而挡着秦人,更也是为了促使齐、秦打起来,以维护你们中间这些列弱包含赵国在内者的安全啊!”(哎呀,这些国际局势,真是乱透了,不比现在的中东简单。)

  苏秦接着摇舌鼓动:“如果你们跟秦国讲和,秦国会有什么反应呢?秦国会有六种动向••••••”苏秦一口气分析了秦国的六种反应,有的是进攻齐国,有的是结好齐国,有的是进攻魏国,有的是结好魏国,有的是结好赵国,有的是恢复中山以牵制赵国,每种反应苏秦都把它推导出好几步,最终都将以对赵国不利、李兑得不到陶邑而结束。苏秦纵横排比,气势滂沱,说得李兑直翻白眼,哪还有话了。于是五国攻秦之势依旧。

  苏秦的这六个推论,每个都直推三四步不等,中间交互搀杂其他列国诸侯的反应,连各国行兵路线都预测分析了(瞧把苏秦累的)。其推导的复杂和逻辑的蜿蜒,使得鄙人在这里是没有信心把它说清楚的,有机会您还是去《战国策》看“五国伐秦无功”一篇自己揣摩吧。估计当初苏秦阐述这些道理的时候,一边用手指划着地图,一边口水都几乎浸湿了地图。李兑一定会连连说:“等一下,等一下,重新说,重新说!”

  就这样,苏秦一个人督着齐、赵、魏、韩、燕五国攻秦,实现着离间齐秦、护齐伐宋,最终激化齐秦矛盾,消耗齐国,弱齐强燕的最终目的。在错综复杂的列国矛盾中,真是够累啊。能不累吗!腰里那么多的金子,真不是容易来的。

日期:2006-12-24 19:56:09

  九
  公元前287年,经过五国攻秦一番热热闹闹的折腾,苏秦觉得,齐秦的关系,也算是“离间”的差不多了——因为是齐国带头攻秦的,所以齐秦关系已经大为紧张。而且齐人一味漠视秦人的警告和意愿而攻宋,更招惹秦人恨它。苏秦的目的实现了。而表面上这对齐国的意义却是:五国挡住了秦国,以便齐人南下侵宋,咬到了大肉。
  苏秦则加快了私底下的计划,在齐秦关系已经被离间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离间齐、赵关系,乃至离间整个齐与三晋(赵魏韩)的关系,促使未来三晋与秦人、燕国合伙来攻齐,最终实现“弱齐强燕”。
  三晋肯调转枪口,跟着苏秦打齐国吗?
  苏秦首先来离间魏国与齐国的关系,让魏国打齐国。这正中了魏国当权派孟尝君的下怀。当初孟尝君在齐国专权,与齐湣王矛盾很深。孟尝君跑到魏国以后,昼夜思索着报复齐国,想杀回老家齐国去“复辟”。

  所以,当苏秦提出三晋与秦国燕国一起攻齐的要求时,孟尝君第一个响应,并且指点苏秦说:“如果想让魏国打齐国,魏国这里有我盯着,是没问题的,但是魏国兵力不如赵国。赵国李兑贪图齐人许诺给他的陶邑,却是不肯攻齐的。”
  “那怎么办。”
  “必须让齐国先背叛赵国。赵国人寒了心了,齐、赵关系遂破裂。赵势必就跟着我们合纵攻齐了。”
  苏秦称赞了孟尝君的阴谋诡计:能对自己的父母之邦齐国想出这样的坏主意,也算是智胆超人了。
  于是苏秦写信对齐湣王进行了一番危言耸听的误导,故意吓唬齐湣王说:“合纵攻秦的诸侯中,赵国如今信心动摇,有阴谋与秦讲和的意思(这是假话)。如果他们讲和了,您齐国就孤立和危险了。当下之计,您最好抢先与秦国讲和。赵国慑于齐秦结合的形式,就不敢图谋您了。岂不最好。”

  齐湣王接信,果然接受苏秦误导,打算跟秦人讲和。这就等于背叛了赵国(赵国正在替你压制着秦国,你却偷着与秦讲和),赵国势必被激怒,齐赵关系(遭苏秦离间而)恶化,赵国将调转枪口伐齐。
  齐湣王与秦国讲和的蠢蠢欲动,很快被赵国的李兑探知。李兑大怒,好你个齐国啊,出尔反尔。说好了我们一起攻秦,以便掩护你南下吞宋,你却偷着跟老秦眉来眼去,给你自己未来留后路。你这不是“晃点”我们吗!倘若你们齐秦未来再结合,势必又要拿夹在当缝中的我们赵国开刀了!
  于是,赵国李兑与魏国孟尝君的意见统一了,谋划着攻齐。韩国是赵、魏的尾巴国,自然不敢另有主张。燕昭王那里闻讯,当然大喜,在群臣一片攻齐报仇的叫嚣声中,急迫地加入了列国联合谋齐的计划中。于是,成皋五国大兵,本来说是西攻秦国的,这时候经过苏秦、孟尝君的秘密策划,其中四国(赵魏韩燕)全都反水了,调转枪口,向东攻齐了。

  苏秦的一条舌头,确实有摇撼天下群兵的力量啊。
  但是,燕昭王是个大嘴巴,他在朝廷上跟群臣昼夜谋划攻齐,风声走露。齐湣王得到消息,立刻警觉起来,马上缓攻宋国,以防备身后的燕国,并且极力拉拢赵国,以瓦解诸侯攻齐之谋。怎么拉拢赵国呢?齐湣王派人向赵国李兑解释自己并无与秦讲和之意(其实是曾有),
  也无谋赵之意。最后齐湣王又重申了把未来攻下宋国后,将肥得流油
  的“大上海”——商业城市陶邑,封给李兑的旧愿。李兑听了这些解释,甚悦,决定退出攻齐联盟,不攻齐国了,并且愿意再次督促三晋五国之兵,为齐湣王攻秦效劳,以便齐湣王继续攻宋。于是,公元前287年,齐湣王第二次伐宋时,他身后各诸侯国对齐国的这一场危险的联手偷袭阴谋,暂时化解了。
  这是苏秦出世以来,第一次失手。
  苏秦失手了不要紧,燕国那里却吃紧起来。齐湣王发觉燕国君臣曾经在朝堂上叫嚣谋划攻齐,遂决定兴师问罪,前去惩罚燕国。倘如此,那燕不就完蛋了吗!
  于是苏秦赶紧再次写信,替燕国说情:“大王,从前,我代表燕国入臣于齐,保证燕国终臣一生不敢谋划攻齐。齐燕结好,齐国没了后顾之忧(意思是北方不受燕国骚扰),以此图取天下,岂不最好。然而最近有人造谣中伤,说燕昭王和群臣在朝堂上谋划攻齐(其实是事实),您却相信这样的谎话。须知,从前燕国派两万人的军队自带粮食随您攻宋;近来,燕国又派两万人随同五国以攻秦。这样的忠心您看不到,居然还听信那些中伤燕王的言语。燕昭王甚苦之。臣希望大王能够安抚燕昭王之心,燕、齐循善,燕当您的小弟,帮您,大王何患无天下。”这是苏秦从成皋地区写给齐湣王的信。

  就这样,苏秦一方面替燕昭王表现得委曲求全,一方面晓齐湣王以天下形势(一旦齐燕动武,燕国在北方牵制齐国兵力,齐国北境不宁,将对齐国南下攻宋的大事不利),促使齐湣王不得不善遇燕国,避免了燕国可能遭受的齐国报复性攻击。苏秦亦可谓一语批中要害,片言而折干戈,数语则转燕国之危为安,正有纵横家驰骋口舌之本色。


日期:2006-12-24 19:59:46

  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