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村庄》
第43节

作者: 592851055
收藏本书TXT下载
  猫冬之一  轧  花
  棉花传入中国是在明朝,之前我们的祖先穿的是麻布,富人穿的丝绸。麻布和丝绸,最大的缺陷是,冬季的保暖问题不好解决,虽然这两种可以做得很漂亮。
  棉花在可以纺线之前,需要把棉花里边的棉籽去掉。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因为棉花的棉絮,就是长在棉籽上的。棉籽的壳,没多大的硬度,去除棉籽的过程,不能把棉籽壳破掉—棉籽充满油性,会把棉絮污染掉。
  华北平原大面积开始种棉花始于何时,我没考证过,但一定可以确定,就是他们解决了棉花除籽的问题。轧花机的使用,不但解决了除籽的问题,也解决了弹棉花使其绒线有条理可以纺成线的问题。可惜的是,轧花机我虽然见过,却不记得具体的机构和工作的原理,只能凭记忆大概描述。
  轧花机应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除棉籽,一部分使棉花蓬松。两个部分都是木制的,用人工作为动力。去棉籽的轧花机,有四个脚踏板供两个人同时操作。脚踏板带动的,是一上一下两个带齿的铁滚子,互相咬合在一起。踩动踏板,铁滚子相向转动,将棉花顺着咬合的铁滚子续进去,皮棉从铁滚子后面出来,棉籽从铁滚子齿间掉落。去了棉籽的皮棉,放进木制的弹花机里边弹过,就变成非常松软的棉花瓤子,可以用于纺线了。这里的描述比较简略,没办法,时间太长没有看到,记忆都模糊了,不可能准确地描绘出轧花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尽管结构简单又是人力作为动力,但是相对于单个人工来说,轧花机去除棉籽的速度可以说大大提高,也保证了在去除棉籽的过程中棉籽不至于破壳而让棉花受到污染。

  日期:2021-04-30 22:49:41
  因为机器全部是人工动力,工作效率并不是很高,但足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本生产队的棉花加工完。毕竟,那时候地里的产量有限,上边给下达的种植任务也有数,村里无权私自做主多种。尽管我们那里,之前有“冀南棉海”这样的誉称,每年队上分的棉花,也只能勉强够一家人的换洗衣服,或者拆洗被褥用,二者只能完成其一。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小的拾大的,大的拾父母的。产棉区都是这个样子,何况不产棉花的地区?很快的完成了本生产队棉花的加工,之外,还负有对外加工的任务。那时候我们村是附近比较富裕的村子,其它大部分村子并没有轧花机,需要将棉花交到我们村加工。队里有专门负责收棉花的人,每天套着马车到附近甚至稍远一点的村子,将人家的姓名、村子、棉花数量登记一下,用包袱包好带回来,加工好了再送回去。

  这个加工过程是免费的,只是加工过的棉籽作为加工费,就留下来了。多少斤棉花出多少斤瓤子,大家都是约定俗成的,也不需要押金押身份证什么的,全靠的是个互相信任。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对加工完的瓤子斤称不满意,或对加工质量不满意而发生纠纷争执的,更没听说过一去不回头,收了棉花不往回送的。 手工的时代,匠人与客户之间的互相信任,不知道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后来又是怎么被破坏的。因为这种形式的服务,最起码从明朝就开始了,能延续几百年下来,说明以前的人不像现在这样“聪明”,没有挂在嘴上,却是以实际的行动在维持可持续发展的。

  我们村有两个生产队,都有轧花机,互相之间也有竞争。有的时候,两个生产队负责收棉花的业务员可能会在一个外地村子碰头,大多数时候,同行是冤家,会产生尽管是同村人,却暗地里在外人面前相互诋毁这样的事情。哪怕这俩人可能会是兄弟,叔侄。相互竞争的目的,就是那点棉籽—棉籽是可以榨油的,队里的社员,指着棉籽吃油,哪个揽到的加工活多一点,就可能为本生产队多产生几斤油的效益。

  揽活的人,计分方式跟生产队里其他人稍微有所区别。  
  日期:2021-05-01 09:52:27
  猫冬之二 榨  油
  轧花机轧出来的棉籽,被直接收集起来,送到生产队的油坊。
  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前,冬天的气温似乎比现在低很多。每年到了冬天,不管是村庄的内外,到处都可见到,地面被冻得裂出一条一条,很长很长长的裂逢。这些裂缝,不知道有多深,有的可以达到两根手指的宽度。当时的农村,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几乎所有家庭,都不会生炉子取暖。所以,那时大部分农村人,每到冬天,手脚都会被冻裂,流血、流脓,然后溃烂。村里人用来储存饮用水的水缸,好多都是放在院子里,周围砌上一个像灶台那样形状的土台子,里边再塞上麦秸用来保温。即便这样,每到天冷的时候,缸里的水都会结成了厚厚的冰。做饭的时候用菜刀,或者斧子劈开冰层,然后用舀子取水。尽管如此,由于大多数家庭并没有暖壶,哪怕再冷的天,人们也都是喝凉水。小孩子们口渴了,就直接从水缸里捞一些碎了的冰茬,作用就像天然的冷饮冰块。

  不过那时候,孩子们每年都需要吃上一些打虫子的药,然后把肚子里的寄生虫排出来。中国有句俗话:我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蛔虫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没见过,但那个时候却是司空见惯的。因为吃得不干净,喝的都是凉水,许多小孩子经常肚子痛,而且会出现饭量大增,人却逐渐消瘦这种现象。这个时候家长一般都知道,这孩子该打虫子了。严重一点的,吃完打虫子的药以后,肚子里排出来的根本没有大便,都是一根一根拧在一起的、长长的白色带花纹、一般有三四十厘米长,像小蛇一样的蛔虫。

  日期:2021-05-02 18:21:51
  不过那时候,孩子们每年都需要吃上一些打虫子的药,然后把肚子里的寄生虫排出来。中国有句俗话:我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
  蛔虫,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没见过,但那个时候却是司空见惯的。因为吃得不干净,喝的都是凉水,许多小孩子经常肚子痛,而且会出现饭量大增,人却逐渐消瘦这种现象。这个时候家长一般都知道,这孩子该打虫子了。严重一点的,吃完打虫子的药以后,肚子里排出来的根本没有大便,都是一根一根拧在一起的、长长的白色带花纹、一般有三四十厘米长,像小蛇一样的蛔虫。  
  但村子里有一个地方是特别暖和的,就是榨油坊。我们队里的油坊,就在生产队的大院子里。大院子据说是土改时候没收的地主家的财产,有七八亩那么大,按现在的说法,四五千平米是有的。每年的冬天,院里堆满了从地里、场院里拉回来的各种秸秆,准备用铡刀铡了喂牲口,其中最多的就是玉米秸。这里,是我们还不能干活的小孩子的娱乐场—大家都会从成山的玉米秸里,一根一根仔细检查,看玉米秸上是否遗留下了社员们为追求速度,而没顾得上那么仔细搜寻,从而剩在了玉米杆上的没长成形的小玉米穗。找到了,高兴万分,把不多的玉米粒剥下来,大伙一起送到油坊,趁他们歇工的时候,用炒棉籽的锅炒一下,这就是我们的美食-爆米花。一般炒棉籽的,都是队里老弱病残,不是这个的大爷,就是那家的妈妈,占这点便宜不算什么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