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6 07:48:06
过年之十 上 元 节
上元节,就是现在所说的元宵节。知道元宵节这个名称,是很久以后的事。我小的时候,大家普遍知道的,就是过正月十五,或者叫灯节。
不知道是不是我见识浅薄,反正80年以前没有见过元宵,听都没听过。之所以现在叫成了元宵节,恐怕也是我们的老传统:中国以前和现在,都容易把节日的主要内容搞成吃,通通以食物的名称命名节日,到现在仍然有人把端午叫“粽子节”,所以把上元节叫成“元宵节”,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早晚,早早晚晚,八月十五会成为月饼节,过年会成为饺子节。
上元节,是自古以来对正月十五的称呼。这一天的最主要活动是观灯点火打灯谜。我想,这个节日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们出来活动一下,消化一下过年的时候吃的很多高营养的美食,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新一年的耕种活动热热身。即使在朱熹的礼教特别盛行的年代,灯节也都是男女可以同时参与的节日。记得这样一个故事,正月十五,朱熹的老婆要出门看灯,朱熹不高兴:咱家没灯吗?老婆说:也得看看外边的人吧?朱熹反问:我不是人吗?做人做到这个份上,说他不是人,那是抬举他了。
一般情况下,每年一到正月十五,河里的冰开始化了。当然不正常的年份也有,大部分是不等到正月十五,冰就化得差不多了。到这个时候还冻得严严实实化不了的,我没有见过。之所以这天人们要聚在一起看灯打灯谜,我想是人们猫冬一整个冬天了,过年的时候都是在自己家里,或者和亲戚一起自得其乐。现在天暖喝了,需要大家一起“独乐乐不如同乐乐”,于是这一天扭秧歌踩高跷,锣鼓喧天热闹一下。
不过我小的时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这一系列节目,一样都没有,全部被破四旧破掉了。猜灯谜似乎是城市里的专利节目,农村人文化不够,对这个不太擅长,于是就只剩下了灯。那时候所谓放河灯,大概和三月三放风筝时一个意思,放掉晦气,放掉穷气,期待当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吧。但那个时候,应该是历史上最穷的时候,所以,灯,也应该是历史上最简陋的时候。我的记忆中,每年放河灯的时候,都是用白菜疙瘩,条件好一点的,中间点上一根红蜡烛;条件不太好的,中间挖个坑,倒上点儿棉籽油,放一根棉芯当灯芯,看着灯顺水流走,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期待。
日期:2021-05-26 16:21:19
放河灯之外,十六的晚上还有一个点火的仪式。在村里的广场上,没有广场的找一个大一点的空场,一家一户的人每人从家里拿一些柴火,聚拢到一起,大家围着火堆烤烤火。破四旧以前,还会有敲锣打鼓扭秧歌等活动,和十五那天踩高跷跑旱船武术表演等等,合起来称为社火。父亲那一辈的人,都会一些武术动作,也会在秧歌戏里边扮演一些角色,大多还会一些古装戏的动作和唱段。不过这都是听老人们叙述的,我没有亲见。等我记事的时候,所有的唱戏跳舞(扭秧歌)等等活动都没有见过。有的人认为那个时代农民的生活很好,比所谓的旧社会好很多,但是据父亲他们所说,这个年代之所以所有的社火的活动取消了,并不是完全跟破四旧有关,而是大家比较穷,闹社火需要的一些戏装、锣鼓、高跷什么的,都需要钱买,这个时候村里没钱,也没地方买去了。再说,大家常年吃不上好饭,多数人营养不良,基本上没有体力精力搞这些了。不过我的记忆中,村里那时候还有一些刀枪剑戟之类的武术用品,但是我们家就只有一杆没有红缨的红缨枪,其余的,都在大炼钢铁的时候回炉了。
现在,虽然不见人们再有放河灯的仪式,但相似的活动扩展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生活的渐渐富足,一些村子又重新置办锣鼓等装备,人们闲暇时候又开始扭秧歌闹社火,直到今天发展到村里的中老年们也开始跳广场舞。而年轻的男女中间,许愿的孔明灯,有越来越盛行的趋势。我想,这应该是放河灯的另一种形式吧。一者河流都干了几十年不好找了,再者,我们放河灯的那些年月,保不齐有别的地方的人不放河灯,放的就是孔明灯吧。
日期:2021-05-27 07:56:32
第八章 春 荒
春荒之一 龙 抬 头
正月十五一过,这年基本就算过完了。
但这个时候,天仍然比较冷,想找点农活干,实在没什么可干的。所以在正月里,还会再设置个节日—打囤。这个节日其实没什么可说的,就是个祝愿开春以后 五谷丰登的意思。形式也很简单,拿草木灰在自家院子里洒一个带缺口的圆圈,缺口朝向大门口的方向,意思是粮食从门外流进来。目的无非是把过年剩下的鞭炮放一放,还有过年好东西吃多了,直接回归到窝头玉米粥胃口不太适应,过渡一下而已。
二十五打完囤,过几天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了。
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开始,一般会在春节的前后几天,所以,大多数时候,二月二对应的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惊蛰的意思是,气候变暖,开始会有春雷响,惊动冬眠而蛰伏的各种生物。
我们老家的谚语说:二月二,烙火烧。这里所说的火烧,和现在人们通常所知道的驴肉火烧的火烧不是一个概念。两者不但外形不同,馅料也完全不同。这个时候天气变暖,头年秋后种下的大葱,长出了两个碧绿的新叶,从外形上整体看有点像羊角,所以被称为羊角葱。羊角葱是北方的春天地里长出的最早的蔬菜,既有老葱的辛辣,也有新鲜蔬菜的鲜味儿。二月二的火烧是用羊角葱做馅儿,加上腊肉剁碎,夹在两片像平时烙的大饼那样大小,面条或者饺子皮儿那样厚度的两个面片中间,馅儿上面打几个生鸡蛋,避免馅儿太散。烙熟,吃的时候像大饼那样切成三角块。
这种火烧,吃起来口感好,营养又好,在我们老家附近是很受欢迎的,难得一见的美食。可能是因为做起来有点麻烦吧,在驴肉火烧这样的快餐大肆盛行的今天,火烧这种慢工出细活儿的特色食品,在全国各地难得一见了。
日期:2021-05-27 15:50:40
所谓“龙抬头”、惊蛰,我猜想都指的是蛇。在古代农民传统的观念里,蛇有财的寓意,即使谁家里的房子里发现了蛇,也是不允许打死的。有人把道家的太极图称为阴阳鱼,也有人叫成秩序双蛇,可见蛇,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但是人们心里又普遍比较怕蛇,不愿意见到蛇公开登堂入室,所以会用蛇形的羊角葱做馅儿烙火烧,意思是把蛇封起来,让它在自家房子的墙缝里别出来。房子的墙缝里边,蛇是有食物的,老鼠,壁虎什么的都会存身于墙里边。据说这天是不能吃面条儿的,面条外形更像蛇,吃面条会把蛇招到外边来。
中国古代文化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能轻易有所损伤的。所以自古以来,汉民族,或者说华夏民族,没有理发的习惯,只有蛮夷才髡发荆面。清军入关,“留发不留头”打破了这种观念,人们开始理发了。民间谚语说,正月不剃头,剃头爱死舅。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随便毁伤”的一种委婉的纪念吧。你不是让理发留辫子吗,总得等过了年,我能拖一天算一天吧,实在拖不过去我也没办法。所以,所有的人集中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再去剃头,实在也是一种无奈之举。结果到了后来,真实的历史,被掩盖了,二月二理发,也成为了新的传统。由此看来,民间流行什么,也许并不一定是自然而然的,很多时候离不开统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导。
二月二之所以受到农村人的重视,在农耕文明中有着它的必然性。初春草木发,惊蛰春雷动。漫长的冬季里,天上一般是不会下雨的,即使有降水,也会是毫无生机的雪。从这一天开始,一切代表生发,代表活力的东西,基本上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从漫长的冬日的封冻中开始复苏,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大地还是天空。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完的东仨月,从二月二开始,猫冬结束,大家开始活动锈蚀的身体,整理农具,下地打理田地准备新一年的耕种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