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4 09:24:30
其实那时候鞭炮的质量很差,炮市也没什么安全措施,摊位多,各个摊位之间的距离很近,几乎每年都会有“炸市”的。所谓“炸市,就是某个摊位因为安全措施没有搞好,简陋包装的鞭炮,被炸开的鞭炮的火星引燃了。鞭炮被引燃,是没有机会扑灭的,火很快会把摊位上所有货品点燃,并发生爆炸。炸市不但会让鞭炮商贩血本无归,有时候还会让自己,或者集上的顾客被炸伤。许多鞭炮一起炸响的声音非常恐怖,往往会让所有赶集的人避之不及,有人被炸伤了,摊贩就更倒霉了。
当然,炸市的毕竟是少数,小孩子们不太关注这个。很多人徜徉在炮市,问问这个看看那个,买或者不买,大多数时候会很纠结。兜里的钱是有限的,想买的东西又很多,往往是掂量再三,最后买一些小鞭,回家以后一个一个扔着放,这样可以放的时间长一些。二踢脚实在是太贵,最便宜的也要四分钱一个,就凭兜里那几毛钱,根本买不了几个。再说,每年过年家里的大人肯定是要买的,所以最后大都会舍弃。
小一点的孩子,最钟情的是摔炮和拉炮。摔炮的做法十分简单,就是用一块稍微硬一点的纸,包上一些煤灰渣,煤灰渣中间加上一些黄火药。玩法是拿起一个纸包,用力甩向地面,就会发出鞭炮那样的响声,比一般的小鞭炮声音要大。摔炮很便宜,一毛钱大概能买十几到二十个左右。便宜,意味着安全系数低。记得有一次,我口袋里装了一些摔炮,从外边玩累了回家,往炕上一趴,口袋挤在炕沿上,里边的摔炮一下就炸响了,把我吓一大跳。因为摔炮里的黄火药并不是很多,摔炮炸开来尽管声音不小,威力也不是太大。男孩子们经常口袋里装上一些摔炮,时不时往地上、墙上扔一个,非常过瘾。偶尔把摔炮摔在别人的脚下,起到出其不意的吓人效果。
拉炮好像比摔炮更便宜一些,但是安全系数更低。拉炮是一个比火柴稍微粗一些,长一些的纸卷,两端有露出来的绳头,两手一拽就可以响。偶尔淘气的孩子,把拉炮拴在关着的门的门帘吊上,屋里的人开门的时候就会炸响,把屋里的人吓一跳。不过,拉炮里的火药更少,威力也就更小。后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这两种玩物就不见有卖的了。
日期:2021-05-24 14:44:10
虽然整个花花集,每个小孩最后可能花不了几个钱,但是每年的花花集大家都充满了期待,基本上也都能尽兴而归。如果凑巧赶上炸市,回村以后也就有了向小伙伴们炫耀吹嘘的资本。赶花花集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整个参与的过程,也就是看的眼花缭乱的意思。买不买东西不重要,平时见不着的东西多,大饱眼福也是很重要的。而且,花花集的参与性很强,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几乎是每年的花花集都能达到的效果。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之所以人们在那样的物质条件下仍然不觉得生活苦的过不下去,除了大家都差不多,没有多少对比之后的反差,最重要的,恐怕是所有人心里保存着对于未来的一丝期许,盼望着明年会比今年过得好一些,富足一些。尽管几十年村里连一座砖包皮的房子都盖不起来,尽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家都知道有希望、有盼头的人生,是充实的,活得有劲的。人一旦失去了希望,就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动力。尤其是小孩子,因为从来没见过几个跟自己的生活或者形象有很大差别的,过年的劲头就会更足一些。
有人说那个年代的人们不觉得苦,幸福感超过今天,我感觉大多数的人那时候就是所谓的“穷乐呵”,因为别无选择,正所谓哭也是一年,笑也是一年,生活不会因为你哭或者笑就会有变化,这个道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就如小孩子赶花花集买的小红蜡烛,之所以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买,恐怕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用红色点燃希望,代表了新年的新希望。哪怕自己用棉籽油制作的蜡烛再多,可是大家都点亮红蜡烛的时候,手里拿着自己制作的蜡烛的,往往会有矮人一头的感觉。
日期:2021-05-25 08:40:50
过年之九 拜 年
现在的人过春节都讲究吃年夜饭,我们村那时候可不是。
其实直到今天,我们村里仍然延续了以前的的传统,不是吃年夜饭,而是在大年三十的中午一家人聚餐。当然,那时候,所谓聚餐,也不过就是全家坐到一起,吃一锅大锅菜。跟平时不同的是,年三十中午的大锅菜内容比平时丰富,白菜比较少,肉基本上管够,其它的豆腐,海带,丸子等等,大锅菜是大锅菜,内容和味道,跟平时大不相同。
酒在那时候是奢侈品,尽管价格很便宜。曾经卖到几千元钱一瓶的老白干,那时候是玻璃瓶的,一瓶六毛。我的印象当中,直到七零年代末期,普通家庭过年聚餐的时候才开始有酒。
有一个问题我始终没有弄得很明白,在没有闹钟又没有更夫打更的年代,人们是怎样保证年初一早晨起得那么早的。但是,每到过年期间,每餐饭之前固定要放鞭炮。所以,有一家起得早,开始放鞭炮了,村里其他的人家不太可能继续蒙头大睡。大家都知道,鞭炮声就是信号—该吃饭了,吃完饭该去别人家拜年了。
初一早起吃饺子,做饭由男性家长来,以示对女主人一年辛劳的安慰。而且这次做饭不准拉风箱,吃完饭至太阳出来之前不准扫地。其实,大家由于头一天熬夜,又吃了很多富含油脂的东西,基本上,每年初一的饺子,都是象征性的吃上几个,谁都没有胃口。几乎每一年的初一,都是饺子吃完了,天还没亮。早起的人们已经开始上街,大街上有了说笑声,集体串门拜大年开始了。
拜年的时候,首先是给自己家的长辈磕头。一家人聚齐了,儿子们排好队,先是给家里边最长辈的爷爷奶奶拜年。那时候农村基本上都是大家庭,哪怕平时不在一起过日子,过年拜年也要聚到一起。这样才能证明家里人丁兴旺,长辈们会高兴。给家里的长辈拜年,一般是由家里的长子、小孩们的大伯,负责主持组织,招呼兄弟子侄们按辈份列队,场面有点像古装片的皇帝上朝,就是没有龙椅。爷爷奶奶分坐在堂屋里,八仙桌的两边,大伯说一些祝福爷爷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祝福的话,然后喊:跪,磕头,仪式结束。给爷爷奶奶拜完了,再按照辈份和岁数给其他长辈们磕头,最后各家子女给自己的父母磕头。
日期:2021-05-25 12:26:27
自己家拜完年了,然后分男女分辈分,各自聚在一起,按照与自己家关系的远近,分成不同的队伍出去拜年。如果家族里有共同的长辈,每个家庭的男和媳妇们,需要一起到长辈家去拜年,然后再根据辈分不同分头行动。在我们那个地区,没有结婚的女子是不用给任何人拜年的。
给村里最长辈的人拜年的场面很是壮观。拜年虽然是以家族为单位,但那往往是按照比较近的血缘关系,对于村里边一个姓氏的人,往上回溯十几代,一般都会有共同的祖先。所以村里最大辈分的人,这个时候就成了几乎所有人的首选目的地。有的家里院子小的,甚至排队都要排到胡同里。由一位比较年长的在前边指挥 :给*拜年,跪,磕头。院子里黑压压的人群跪下去,尽管平时也许很多人对那人并不是很尊敬,这时候姿态是要做出来的。
小的时候,在初一这一个上午,总是要磕几十个头的,几乎是见人就下跪,不管男女,不管平时关系如何。到了现在,回家过年的时候仍然偶尔会磕头,哪怕对自己的父母已经不跪了,对一些不经常见面的长辈,如果对方不是特别积极的过来阻止,仍然是要下跪的。
在没有“破四旧”以前,拜年的仪式更为复杂。过年前需要到祖坟(有家庙的应该是到祠堂),去接列祖列宗回家过年。方法是放鞭炮,烧纸,点香,捧着香火,放着炮竹回家,然后把香插在堂屋的族谱前。初一拜年也是要先给祖宗拜,当天给村里人拜完了以后,初二早晨再把祖宗送回去。到了我能记事的时候,请祖宗、送祖宗这一套程序被破掉了,只是在初二早晨,到祖坟祭奠一下,烧烧纸,放点鞭炮。大的形式被破掉了,但是人们对祖先的尊敬,不会被任何人破掉。直到今天,孝道仍然是被大力提倡的。
日期:2021-05-25 16:33:13
接下来的几天是到亲戚家拜年的时间。有句俗话:拜年拜到初七八,也没豆腐也没渣。意思就是说,对于关系比较近的亲戚,一定要赶在初七以前去拜年,否则对方会挑理,不好好管饭,你也没什么可说的。不过那时候拜年,哪怕路远,也是要走路去,而且那时候,人们的亲戚普遍比现在多。所以,很多关系不那么密切的亲戚,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了。其实现在想来,亲戚也是在不断的更新中,每个家庭不可能跟所有亲戚一直保持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在经济条件十分拮据的状态下,能保持一两家关系好的,已经很难得了。毕竟那时候接待来拜年的亲戚,需要置办酒席,花费不菲。但是串亲戚的人并不会带太多东西去,往往带一些馒头、油条,好的带上一块肉。这样对于亲戚关系的维持,往往是你最好不来,或者下午来不喝酒不吃饭,我也就不到你家吃饭。当然,对于直系亲属的亲戚,必须都是上午去,然后喝酒吃饭。对于那些不太远又不太近的关系,一旦哪一方因为忙没时间上午去,这就成了短处,见面时要被对方挑理的,并会因此开启双方互相不管饭的局面,也就是开始疏远了。其实,大多数亲戚会一边训斥你,一边倒其他亲戚那里白话你,心里边一边还偷着乐。这样时间长了,关系自然淡了。来往来往,有来有往,等价交换是一般原则。
社会发展到了现在,串亲戚拜年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物质丰富了,交往的基础有了,可是,大部分人却没有时间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