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道救时 不一样的曾国藩》
第49节作者:
扬光RC “史上‘洛学’成、所以河南兴;`关学`大兴、所以陕崛起;`闽学`兴、所以福建起。盖认为均有此因而起”。
“各地无不是先有哲、文,而后有基,再后聚而成批人才,再由一二关键之人予心规划、布局、整合,形成体系、往返回复育人,方渐散影响;故必先促人才蔚起,而后有区域崛起。盖所谓地域崛起之先手,赖以兴文为基础也。”
贺长龄还没等陶澍的话音落地,马上说:“兄言极是!”
陶澍闻言哈哈大笑,更是来了兴致,大声说道:“兄等果然心有灵犀。余在醴陵书院曾深思,湖湘崛起之机就以船山先生(王夫之)始:
一是船山先生(王夫之)是明末三大家之一,名气足显;且在湘有基,‘船山学派’应不逊于‘濂溪学派’之影响。
二是夫之`经世致用`主张正契合我等为官、为人之道。现朝政暮气沉沉,官员不思进取、玩物丧志,正需有振聋发聩之思想来击,而一洗涤其垢。
三是船山先生亦是我岳麓校友,绝是重要渊源,应以此为枢为纽。我曾想将醴陵书院作为‘船山学派’起点,但细思,还是觉母校岳麓最佳。汝想:岳麓书院在史上育出人才众多,在湖湘地域足可扬起振兴湖湘之帜。由此,目标应以湖湘文化为根基,以振兴‘船山学派’为其任;以‘经世致用’学说为号召,结一志同道合者同行。
后,将同道者推及官场,假以时日,湖南崛起必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将惠及于人、造福于湘,而蔚然蜂起、载入史册。
诚然,或许你我只可默默奠基,享不到成之荣光。但,世上事总需有人去做,成事让于后人吧。此生夙愿、愿与你共勉,同气连枝,振兴湖湘。”
贺长龄似被陶澍一席话所点燃,一时也激情四起,满脸通红,不由得起身将手伸向陶澍,两又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二人凝视良久,贺长龄才算平静下来,但仍坚定地说道:“子霖兄,我等虽然位卑言轻,但亦敢于任事,愿听陶公驱使,虽难亦往。”
陶澍摆摆手,严肃地说道:“世上事成,无不经历艰难的,只要谋划得当定会成功。当下,我认为有三事需提前谋局:
第一,立足岳麓,竖起大旗。首在岳麓书院寻些同道者,谋山长之职,聚人建营,以“经世致用”倡立‘船山学派’。
第二,团结乡党,搭建平台。执政勤勉,谋取大位,以职推动成事。只你我两定不行,须最大限度团结湖湘乡党。自明日始,即分头联络每一科湖南籍进士,诚邀知名官员、乡贤与有识之士倡定期会商共举大事,传‘经世致用’船山学说;同在京城再寻各自同年同门同道者共举。并借机不断培育、输送湖湘后生才俊,同气连枝共成大事。
第三,模糊地域,共倡‘经世’。既为国家、亦为苍生,家国一家、做家国干城,而不囿于一隅,既显之狭隘、没有器具,亦难免“瓜田李下”,被人误有结党之私。”
贺长龄听陶澍这么一捋,思路即清晰,说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陶公所言,正合我意。我欲联吾弟熙龄,使其共谋,居间联络成为接引。欲使其先于书院内结社,先将船山学派与经世致用之人连起,再从中筛些好苗培养。”
陶澍闻言大喜,说道:“然也然也!始自岳麓、源源不断,大事可成矣!”说完,陶澍和贺长龄的两双大手又再一次地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于是,贺长龄首要的任务则是约其弟贺熙龄谋划落实大计。
贺熙龄在陶澍和贺长龄的领衔之下,按其商定思路,在长沙利用城南、岳麓书院竖起了“经世”大旗。并利用岳麓书院结识、培育了大批杰出的湖湘子弟,源源不断地推荐给陶澍和贺长龄面谈。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名满天下的曾国藩和左宗棠等人,此为后话。
首先发现并惠及而名起的则是魏源这个他们共同的校友。
日期:2022-06-15 07:05:00
不一样的曾国藩(99)
第十四章
《经世文编》领衔撰 提携后辈受人尊
贺与魏之有伯乐与千里马之谊
清有贺长龄,然后有魏源。这,可不是笑谈。
魏源与贺长龄之关系,看起来是幕府宾主,但实际是一对相依相敬老友,同时也是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籍贯湖南隆回的魏源,与籍贯湖南长沙的贺长龄,都是湖南同乡,相互间有叙不尽的乡谊,加上彼此思想相近、观点相同,官职仅为知州的魏源,能够与官至总督的贺长龄相知相交,亦师亦友,也就不足为怪了。
魏源,字默深,生于1794年,比他年长9岁的贺长龄,是魏源在岳麓书院的学长。两人最初相识是在1814年。此时刚满20岁的魏源随父进京,以读书备考为主,而贺长龄早在6年前就已进士及第,在京城担任编修了。尽管功名悬殊,但因“无日不读书,亦无书不读”,同处风华正茂,又常有交往,关系日益密切。就在这密切的交往中,贺长龄越来越真切地感觉到魏源的旷世之才。
贺长龄在官场顺遂,做了一段编修之后,就下派为地方官员,以后一路青云直上。而魏源则屡试不第,长期奔波流浪。
一边是魏源的怀才不遇,一边是贺长龄无才可用。
出于帮助提携同乡好友,也为己治政寻力支持,早在1819年,贺长龄还是山西学政时,就把自己相中的“千里马”魏源,延请到了学台帐下。
魏源也就从此成为一名“亦官亦民”人物(履行参政议政职责),首次与政治结缘,从而为其成为杰出的思想家,打下政治基础。
道光五年(1825年),贺长龄任江宁布政使(相当于主管财政、人事的“常务副省长”),再次把魏源请到来担任幕僚。
这段时间,魏源帮助贺长龄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利用贺长龄私人藏书,代他编辑了《皇朝经世文编》;
再就是为他十分关注的漕粮海运问题南北奔波,考求古今,提出了详尽而周密的改革方案。
此时,陶澍也从安徽调任江苏巡抚(担任贺的直接领导)。那年的上半年,魏源集中精力着手编辑《皇朝经世文编》一部分后,下半年又接受陶澍、贺长龄的邀请,参与海运计划的制定。
次年春,魏源又赴北京参加会试,再一次名落孙山,回到苏州继续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年底完成。《皇朝经世文编》而非一气编辑而成。
该书收集了清初以来政治制度、经济改革、水利建设方面1300多篇文章,洋洋300万言的巨著编成后,署名贺长龄、魏源等编,但主要是魏源的智慧和成果。编辑此书坚持“四原则”,即:言心必验于事、言古必验于今,言人必资于法、言我必乘于物。书中大造改革舆论,所以它一问世,就如一石击起千层浪,一扫当时知识分子不问世事,埋首故纸堆的风气。
当时的读书人,读了这本书,感到眼界大开: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学问,原来国计民生处处都是学问。此后数十年内,该书风行海内,书中所收文章的体例,几乎成为当时学术论文的流行文体,影响了一代学子,形成了一种务实的学风。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