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道救时 不一样的曾国藩》
第60节

作者: 扬光RC
收藏本书TXT下载
  自此,每年的九月廿八日,是先贤孔子诞辰周年纪念日。
  蔡祭孔大典开始时,在洪亮悠长“启户”声中,浏阳文庙大成门徐徐开启,浏阳秋季祭孔大典拉开序幕。
  “行迎神礼——”通赞高唱宣布祭孔大典开始,上百名着汉服之礼生、乐生、舞生等迅速上场。
  乐生们奏响编钟、土埙、石罄、琴、瑟等二十余种乐器,气势磅礴;舞生们手持干戚、羽籥,跳起祭孔乐舞,庄严肃穆。
  二者相得益彰,寓意“有文有武方为国”。
  迎神礼后,仪式按照初献礼(嘉宾敬献花篮、恭读祭文)、亚献礼、终献礼、撤馔、送神礼等仪式有序进行。八音齐奏,闻者动容;百人齐舞,见之震撼。

  乐之中伴舞(“浏阳古乐舞”,八佾舞)助兴。
  浏阳文庙祭孔大典自清朝以来,就以“八佾舞”的规格进行祭祀。
  八佾舞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祭祀舞蹈,是中华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礼”的最好诠释。
  八佾舞的舞者身着古代制式礼服,一组 (男)手执盾、戚,另一组 (女)手执雉翟、龠,依照舞谱进行表演。动作庄严齐一,节奏平稳,是纯礼仪的祭祀舞蹈,展示了礼仪之本。
  祭孔大典礼成后,文庙通常还会举行拜师礼。
  若干名拜师学艺者礼正衣冠,先向孔子行先师礼,再向其师行礼、递拜师贴、行六礼束脩,最后以三鞠躬感谢授业之恩,表示将知行合一,拜于师父门下,终生不渝。
  循古礼举行拜师礼“是开启师徒关系之重要见证,让弟子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传师道注入新鲜血液。”
  湘省祭孔大典,以浏阳邱之稑等人为最盛,使浏阳文庙祭孔风生水起,名满三湘四水。
  “公(曾国藩)闻浏阳文庙用古乐,诣浏阳县,与其邑举人贺以南等咨考声音律吕之源流,留两月乃归。”
  接待曾国藩之人,正是贺以南(后改名祥麟)。曾国藩在浏阳呆了两个月,与贺等人探讨古乐,两人成为挚友。贺氏还夸赞曾国藩为“间世之才”,“礼遇之甚厚”。
  后于同治三年(1864)湘军攻破南京后,曾国藩封侯拜大学士。贺祥麟还写信道贺,并讲了自己经历。曾国藩回信:“宏二十年之建树,稍殢莺迁;骧百里以呈材,即着骥展。”(升迁确实慢了点,不过马上就好了。)以此安慰老友受伤心灵,后还嘱托别人予以关照,待任直隶总督时专门予以照顾,可见仍念怀旧之情。
  经过两月的探访考察,亦未发现与韩氏音律相和之缘,倒是为自己的行军壮威埋下了伏笔,后还专让通音律的儿子联络(咸丰十一年,官居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皖南军务的曾国藩邀请浏阳邱之稑的弟子前往安徽安庆演奏古乐,对其极重视,赞叹不已,曾题“雅淡和平”、“精深正乐”匾额赠给浏阳礼乐局,派人来浏阳学习古乐、聘教习传乐。曾纪泽将古乐推荐给了皇帝。浏阳古乐名声大噪,曲阜孔府派人到浏阳观摩古乐,仿制了全套古乐器。《曾国藩日记》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廿七日,《悟音律之妙用》有“贺宏勋带浏阳精于古乐者邱庆籥等六人来。邱系谷士先生之子,六人者皆承谷士之教,讲求古乐。带来乐器,琴一,瑟一,凰萧一,洞萧一,匏一,埙一,篪一,笙一。因令奏乐以鼓节之,音节清雅,穆然令人想三代之盛!古昔圣王修己治人之术,其精者全存乎乐,而后世之独阙者,乃首在乐。余因古人治兵之道,作诗之法,皆与音乐相通,而懵然不知,深以为耻!思访寻谷士先生之徒党,相与讲求一二。故招集六人者,自浏阳来皖。儿子纪泽粗晓音律,明年当令来营,究心兹事。”的记载。此为后话,此处不表)。

  此一时期浏阳之行所载应符合实际。那时之曾氏乃(邹氏也是,故多住贺家)一穷举人,三人相约是年十二月一起到北京参加会试(曾氏更是可怜:家中无钱,只得借三十二串铜钱,到北京只剩下了三串)。但《年谱》中说他回家后专心读书,“足不出庭户者几一年”。可真是为尊者讳,而使用春秋笔法,令常人而不知其细节。
  虽是未发现“和”上韩诗文音律,但每当乐生奏起,亦都会沉浸其间,感受回味美妙意境中,也确实喜欢上了浏阳古乐;曾氏作为理学家(当然此时尚未宗理学,作为理学之士当重礼仪)喜尚古乐礼制,也是十分合理。一次,正是古乐演奏,沉于欣赏间,心情却突然复杂起来。

  心情突变,所为何事?欲知所想何事,敬请关注后文。
  日期:2022-06-28 06:44:38
  不一样的曾国藩(112)
  第十七章
  大获皇恩庶吉士  恩师改名“曾国藩”

  书接上节:虽是未发现浏阳古乐有“和”上韩诗文之音律,但每当乐生奏起时,亦都会沉浸其间,感受回味美妙意境中,也确实喜欢上了浏阳古乐;曾氏作为理学家(当然此时尚未宗理学,作为理学之士当重礼仪)而喜尚古乐礼制,也是十分合理。一次,正是古乐演奏,沉于欣赏间,心情却突然复杂起来。
  大比之年赐同进士
  心情突变,所为何事?从其《年谱》“足不出庭户者几一年”之春秋笔法,即可看出其心为何事而忧。本要“足不出庭户",而事实则经年于外,如何专心正途?此时,又正是曾氏之善于反思助其回归功名之心,尽快沉下心读书准备,以图再战。至道光十七年十二月相约贺以南、邹焌杰同行进京。路上行走转圜月余,方于道光十八年(1838)正月到京,又于三月迎来三年一度的大比之年。
  但,曾子城离家动身进京,却非轻松之事。至快动身时,家中还在为偿还上次进京会试费用、和偿还购书所欠易知县的款项而忙碌着。如今,又要赴京赶考,若仅仅靠他们一家,根本无款项可供子城作再度进京的差旅资费。虽有贺长龄、朱尧阶助力,但路资还是不够,真是愁煞人。正心急如焚间,幸而又及时得到南五舅之倾囊相助,才得以成行。此次到京后,也只剩下三吊钱,倘若这一科再不得中,又少不得要再次举债回家了。

  真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幸好,终于得中同进士(因太多文学影视作品描述“金榜题名”之场景,故不再再现细节),此时曾子城方是虚年二十八岁。
  有人专门统计过历朝“进士”的平均年龄,大约是32.77岁,而曾子城27岁,可以说是在进士中也算是“年轻有为”的了。
  这些成绩的取得,或许说中举后反而科考更顺遂,一方面得益于其多年大量的积累,另一方面与岳麓书院、欧阳山长、刘蓉郭嵩焘等重要影响也有相当大的关系。
  获皇恩颁授翰林院庶吉士
  但,榜单公布后,曾子城情绪低落——按惯例,三甲一般不能进翰林院,只能分发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省去当县令,而这并不是曾子城的理想,他渴望进翰林院。因此,虽然中了进士,他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准备启程回湖南老家。
  就在他准备打道回府时,郭嵩焘的话点醒了他,“那次我们拜访劳御史(劳崇光)时,他很赞赏你的才华,说若需要他帮忙处,他将尽力而为,何不去找他,他或许有办法。”曾子城旋即去拜访劳崇光,劳崇光告诉他,以三甲进翰林院的人不是没有,不过,那几个破例的都是有权有财的人,对农家子弟而言难度很大。曾子城听后冷了半截,后悔不该到劳府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