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而言,中国的农民起义就频繁多了,别的且不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其历史不过才两百多年,然而史书中记载的农民起义就超过了三百次,平均下来,一年都不止一次。
至于中国历史上那些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那就更是老少皆知了:陈胜吴广、绿林赤眉、红巾黄巾、宋江方腊、白莲教天理教,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当然了,也包括本书中将要上场的两位明末的大佬级人物:李自成和张献忠。
其次是动机问题。中世纪的西欧国家,一般都实行“领主分封制”,农民隶属于贵族,他们对贵族尽义务,贵族再对国王尽义务,农民对国王并没有直接的义务。所以矛盾和冲突主要发生在农民和贵族之间,国王反而经常处于居中调停的地位。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农民起义的使命却是为了改朝换代。自秦朝以后,官僚体制代替了贵族体制,欧洲贵族有自己的领地和附庸,中国的官僚却没有这样的待遇,作为“朝廷命官”,他们就是皇帝的代表。所谓“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其实不过是实力不够的表现,一旦实力足够,就变成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我们所熟知的《水浒传》中的李逵同志,其经典语录之一便是“杀到东京夺了鸟位”。
最后是破坏力问题。西欧的农民起义一般破坏力不大,当农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国王往往就会站出来调停。在国王的主持下,农民与贵族开始坐在谈判桌前开始谈判。
西欧的王权根本无法与中国的皇权相比,西欧的王权是极其脆弱的,国王甚至需要依靠农民的力量来制衡贵族,所以谈判的结果通常是农民取得胜利。起义爆发以后,通常能够以一种和谐的方式结束。
中国农民却没有西欧农民那么好的待遇,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严密控制下,农民别说联合起来表达诉求了,就连搞个民间自发组织都极其困难。到了清朝,甚至发展到了相当夸张的地步,百姓之间结拜为兄弟居然都成了犯罪。
指望像包拯、海瑞这样的“青天大老爷”为民做主?倒也不是不行,可是这样的封建官僚又能有几个?至于影视剧里拦轿喊冤、进京告御状之类的套路,不仅难度巨大,而且成功率极低,根本不具备普遍可操作性。
正是由于中国农民长久以来被压榨得太狠,又往往习惯了逆来顺受,所以当他们走投无路揭竿而起的时候,其破坏力必然是非常惊人的。
如果说农民起义就算是革命的话,那么中国农民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喜欢革命的阶级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农民恰恰是古代世界最能吃苦、最能忍耐、最能承受社会不公的一群人。
所以,我的结论是:当忍耐换来的只是无休无止地得寸进尺,而且就连最起码的生存都无法保证,唯一剩下的选择,只有造反了。
日期:2022-05-17 08:08:43
2、风起云涌
民变之所以会首先出现在陕北,原因其实很简单,这里的农民实在是活不下去了。
如果说中国农民的生活很艰辛,那么陕北农民对此应该是感触最深的。
陕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这里虽然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但是土地贫瘠,降水稀少,农业生产非常落后,粮食产量极低,很多地方都是亩不满斗,农业收成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即使是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农民也需要天天在田地里劳作,才能勉强维持最低标准的生活。
既然搞农业不行,那么能不能搞点手工业呢?
很抱歉,在这里,发展手工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陕北虽然能够出产皮毛和棉花,但是却普遍缺乏纺织技术,日常所用的手工业品大多要依靠外地供应。农民以极低的价格将皮毛和棉花卖出,却要花高价来购买外地所产的棉布,这就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生活负担。
搞不了手工业,单纯依靠种地又很难养活自己的家人,有的农民为了贴补家用,不得不投身于军队和驿站,指望着能够吃上一口皇粮。
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北方的蒙古一直是最大的威胁所在。为了防御蒙古军队南下侵扰,朱元璋在北方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全部驻有重兵。这其中,延绥、宁夏、固原、甘肃四镇都在陕西境内,总驻军达到了37万余人。
既然是政府军,按理说就该由朝廷负责给士兵发军饷。然而,由于政治腐败,朝廷经常拖欠士兵的饷银。比如崇祯二年(1629),延绥、宁夏、固原三镇的士兵就连续三十六个月没有领到一分一毫的饷银。
偶尔能发下来的军饷,也会被各级军官贪污克扣。有的人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把自己的盔甲和武器拿去换钱,卖完了盔甲武器,又开始卖儿鬻女,其情形真可谓是惨不忍睹。
再说驿站。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士兵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也负责接待出公差的政府官员。陕北乃是朝廷通往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又是边防要地,所以朝廷在此地设立了大量的驿站,不少贫苦农民去驿站当了驿卒,每日东奔西跑地为官府运送物资和公文信函。一天下来,往往弄得尘头垢面,其工作的辛苦程度,堪比今天的快递和外卖小哥。
工作虽说艰苦,待遇也不高,好歹勉强能够养家糊口。我们所熟知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李自成,当时就是甘肃银川驿的一名普普通通的驿卒。
崇祯二年(1629),刑部给事中刘懋上书朱由检,建议裁撤驿站,他说:“当今天下州县困于驿站的约有十之七八,而驿站用于公务的仅十分之二,用于私事的占十分之八”,如果裁撤得当,既能减轻地方负担,也能节约朝廷开支,可谓是一举两得。
朱由检正为没钱而犯愁呢,一听说有这么好的法子,立即表示同意,他调任刘懋为兵科给事中,专门负责驿站整顿事务。
一年多以后,刘懋向朝廷上报了整顿以后的成果:共计裁撤驿站两百多个,每年可节约朝廷经费六十八万五千余两。
崇祯皇帝很高兴,但是有很多人是不高兴的,因为在裁撤驿站的同时,也顺便裁掉了上万名驿卒。换句话说,节约的这六十多万两银子,是通过砸了上万名驿卒的饭碗实现的。
这些失业的驿卒里,就包括李自成。
日期:2022-05-18 08:06:02
事实上,崇祯皇帝什么都可以省,唯有驿站是省不得的。明末史学家计六奇就曾对驿站制度有过这样的评价:“祖宗设立驿站,所以笼络强有力之人,使之肩挑背负,耗其精力,销其岁月,糊其口腹,使不敢为非,原有妙用。”
结果经崇祯皇帝这么一折腾,上万失业的驿卒立即成为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李自成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工作,没过多久,就带着一批同样走投无路的同乡,加入了农民起义的队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