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论》认为,战争与外交、国力紧密相联,欲取得军事胜利,就必须善于利用外交手段,同时充实国力。它指出,在国际斗争**有6种外交策略,即和平(缔约)、战争(彼此伤害)、对峙(冷淡)、进军(力量增强)、寻求庇护(附属他国)以及双重政策(与一方和平而与另一方战争)(第7卷第1章第2目,后文简写为7.1.2)。
国王使用何种策略,应视自己的条件而定:处于劣势则和平,国势兴盛则战争,势均力敌则对峙,具有优势则进军,力量耗尽则寻求庇护,有盟国相助则诉诸双重政策(7.1.13—18)。概而言之,就是一切以我为中心,审时度势,合于利则战,不合于利则止,在国际斗争中,不存在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战争之胜负是对综合国力的检验,因而《政事论》十分重视增强国力。它提出了"国家七要素说",认为国家是国王、大臣、国土、卫城、国库、军队和同盟七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体。七要素关系合谐,则国力强盛;反之,则国力衰弱。七要素中,国王是核心,大臣辅佐国王,其他五要素是国家得以维持的基础。国土是生产、税收、兵力的源泉,没有国土,则一切无从谈起。它说:"卫城的保证、国库、军队、供水系统和谋生职业,在国土上有它们的源泉"(8.1.29)。军队是国家的支柱,它"植根于国库,如果国库匮乏,军队则倒向敌人或杀害国王";反之,"如果缺少军队,则国库肯定丧失,"因为"军队是获得和保护国库的手段"(8.1.48,43,51)。卫城是国防的据点,"国库和军队都处在卫城中,这个地方也是危难时本国人民的避难所",如果缺少卫城,则国库将落入敌手"(8.1.25,39)。《政事论》十分重视军事与国力的相互关系,并把军事置于国际环境中加以考察,这种从宏观上来探讨军事问题的思路为当时世界所罕见。
2.战略战术论
(1)兵种与地形。
《政事论》将军队分为步、车、骑、象四个基本兵种,并分述其作用:骑兵的作用是在地面、宿营地和森林中搜索敌人;占领平坦地、水池、渡口、有利地势;摧毁敌人的供应与贮备,保护我军的供应与贮备;清剿敌人、坚定军心;扩大袭击范围;驱赶敌人;向敌人首先发动进攻;穿插、分割与突围。象兵的作用是行进于部队前列;开辟新路、临时营地和渡口;驱散、践踏敌人;渡河与下水测试深度;稳定军心;破坏敌人的防卫土墙、城门和塔楼。战车兵的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四军;瓦解未被击溃之敌;使敌恐惧;显示我军强大;制造恐怖的喧嚣声。步兵的作用是随时随地携带兵器,准备作战(10.4. 13—16)。四兵种作战,要因地制宜:若地势平坦、能见度好、土质坚硬,用战车兵;若地势起伏不平,则用其他三兵种。
(2)因敌制胜
《政事论》提出,打击敌人要战术灵活。以精兵对敌弱兵,以双倍于敌的兵力攻敌劲旅;不断骚扰敌人,乘其疲惫予以歼灭;若敌军强大,应先以敌之叛军、外国军队、森林部落军队与之相拼,消耗其兵力,而后予以重创。进攻方向的选择,应视地形而定:若敌之前方阵地崎岖不平,则从后面进攻;若敌之后方阵地崎岖不平,则从前面攻之;若敌之一翼阵地居险要之地,则从另一翼进攻。所有这些,均体现了灵活用兵、因敌取胜的战术原则。这与我国古代《孙子兵法》所提出的以逸待劳、以强击弱、集中优势兵力等作战原则极为相似。
(3)料敌我之备,决定攻退。
《政事论》对此作战方法论述较为详细、具体。它列举了不宜作战的17种情况(第10卷第2章):在密林和荒野中长时间行军;在无水的地方;无饲料、燃料和饮水时;在艰难的路上行军;遭敌袭击而蒙受伤亡时;为饥饿所折磨时;通过沼泽地、水深的河流、攀援于坎坷不平的谷地和山峦时;拥挤于只能单行的道路上时;在崎岖不平的山路小径上行军时;军中无辎重时;正在用餐时;经长途行军而疲惫不堪时;正在睡觉时;受疾病、时疫和饥馑袭击时;步兵、战马、战象生病时;未占取有利地形时;当所有灾难共同降临时。在上述境况下,不宜作战;反之,若发现敌人处于上述诸境,则应立即用兵歼灭之。概而言之,就是当天时、地利等因素于我有利,则兴兵而战;若于敌有利,则息兵退守。
(4)秘密战争
《政事论》将战争分为三类,即公开宣战的战争、突然袭击的战争和无声的战争,无声的战争即秘密战争。这种战争由密探来进行。该书将密探分为国内密探与国外密探两类,国外密探除深入敌国搜集情报外,还要进行各种破坏活动。如在敌营中扮着酒保,应伺机将毒酒送给敌兵;或贩卖熟肉、熟食,将毒药掺于其中,贱价赊销给敌兵;扮着商人者应将毒药投入象、马的饲料中,使敌人的骑兵、象兵不能出战;扮着牲口贩子、猎人、耍蛇或耍象者,临战之时应将各种毒蛇猛兽驱入敌营,加剧其混乱;扮着铁匠者应乘乱放火;伪装成叛军、外国军队和森林部队的密探队,应背后下手,里应外合;隐藏于森林中的密探,应在狭路上破坏敌人的运输线,袭击敌人的援军和辎重队;夜战时,密探应制造混乱或恐怖,或潜入敌国国王寝帐,将其暗杀(12.4.1~22)。《政事论》十分重视密探的作用,它设想的敌后密探,已成为一条无形的战线。
(5)结盟与树敌
《政事论》是为一个"未来的征服者"写的。这位征服者要征服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多国家,如何逐一消灭呢?这就需要结盟与树敌,施以远交近攻之策。《政事论》认为,邻国是天然的敌人,而敌人的邻国则是自己的盟友,应尽力争取;但盟国与敌国并非永恒,一旦消灭了邻国,昔日盟友即成为敌人,应消灭它。在征服战争中,对强国要加以武力打击,同时运用各种手段离间它与其盟国的关系,乘其彼此矛盾之际从中渔利;对弱者则应施以安抚政策;对盟友应使其处于不强不弱的状态,因为强则难以控制,弱则不足以牵制敌国。
总之,《政事论》含有丰富的军事思想,既有宏观探讨,亦有微观描述,在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已被译为多种文字。
但它往往是就事论事、直观描述,未作高度提炼,较少使用概括性较强的术语,故其理论性稍显不足。
日期:2022-07-06 08:29:39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制与战术(上)
1.指挥系统
东周始于周平王(公元前770—前720)东迁洛邑,一般以公元前476年为界,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与战国(公元前475—前221)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时代由统一王朝分裂为诸侯争雄、再走向统一的时代,是社会急剧变革与充满战争的时代。春秋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据统计,军事行动共483次,大战376次;战国时代,"天下并争",战事更为频繁与酷烈,"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孟子.离娄篇》)。此兵连祸结的形势,乃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一深刻转型的反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